2009年6月 理论学刊 J u n.2009第6期 总第184期 T h e o r yJ o u r n a l N o.6S e r.N o.184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理论精髓及其当代启示*王永贵(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97) 〔摘 要〕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过程中,不仅科学地阐释了意识形态的含义和实质,还深刻地揭示了意识形态的本质特征,认为意识形态具有鲜明的阶级性、系统的理论性、强烈的实践性、相对的独立性和历史的继承性,这些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精髓。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是认识和变革社会的重要工具,我们应全面理解和认识全球化态势下意识形态的内涵和特性,科学把握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鲜明特征,进一步发挥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功能。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909(2009)06-0004-05 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历程中,在批判继承以往意识形态思想的基础上,实现了人类意识形态认识领域的革命性变革,形成了丰富的意识形态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理论的精髓主要包括他们对意识形态含义的科学阐释;对意识形态本质特征的深刻揭示以及对意识形态功能的全面阐述等,重温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意识形态思想理论能给我们许多新的启发。
一、马克思恩格斯对意识形态内涵的科学阐释“意识形态”是近代随着西方哲学发展而形成的一个重要范畴,人们对意识形态问题的研究目前已有二百年左右的历史。
据考证,“意识形态”一词最早出现于18世纪末或19世纪初拿破仑时期的法国,其开创者是法国启蒙学者、哲学家安托尼·德斯杜特·德·特拉西(有的译为特·托拉西)。
1797年(亦有说1796年),特拉西在其撰写的四卷本巨著《意识形态原理》(有的翻译为《思想的要素》、《意识形态的要素》等)(1801-1805年出版)中最早提出了“意识形态”一词,并把它引入西方哲学史。
当时特拉西认为,意识形态是一个肯定性的概念,主要是指“观念的科学”,即观念学、概念学或意识学,其目的是为了把意识形态与经院哲学、宗教神学的种种谬误区分开,以便于研究认识的起源、认识的界限及认识的可靠性,进而去改造社会。
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时候,科学地阐述了意识形态的含义和实质。
不过,直到20世纪初期,随着1927年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公开发表和1929年卡尔·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的出版,意识形态的概念才流行起来,并开始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
而随着研究的深入和人们认识的深化,意识形态这个概念不断发展和演变,并逐渐成为一个内涵丰富、复杂多变、歧义丛生的概念范畴。
直到今天,对“意识形态”一词含义的解释和界定,正像对全球化含义的界定一样,众说纷纭。
意识形态作为现代社会的重要现象,由于其复杂性和多样性,国外对意识形态概念的认识,可谓观点各异、差别很大。
但总的说来,西方学者的观点大都具有片面性,缺乏对意识形态内在本质的揭示。
在西方大多数学者看来,意识形态是与科学对立的虚假意识形态和政治偏见,是为满足狭隘的阶级利益而设想出来的,在有的西方国家甚至不承认意识形态这个词。
比如许多美国人承认并且炫耀自己有一套完整的“价值观”,却不承认这就是意识形态,并把意识形态看作是个贬义词;美国人只承认并炫耀自己的“爱国主义”,而其他国家的爱国主义被他们贬义地称为“民族主义”。
这可以看出西方狭隘的意识形态观,他们大多缺乏运用科学的阶级分析4*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经济全球化与我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研究”(项目编号:05A K S003)和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专项课题的阶段性成果。
方法来分析和界定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一直也是国内哲学、政治学等领域研究的重点和热点问题之一,学术界一方面是大量介评西方的意识形态理论,另一方面就是研究意识形态的各种问题,其中关于意识形态基本含义问题仍然是见仁见智。
尽管马克思恩格斯从来没有给“意识形态”这一概念做过明确的界定,但一般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实际上科学地阐述了意识形态的基本含义,并揭示了意识形态的来源及其本质。
事实上,在马克思恩格斯那里,主要是从三个层面和意义上使用“意识形态”概念的:一是作为与唯物史观基本范畴相对立的唯心史观的意识形态,即从“否定的”意义上使用的意识形态。
马克思恩格斯对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史观进行了意识形态批判,强调他们不是从实践出发,而是从幻想的观念出发,从而揭示了他们颠倒存在与认识、生活与观念关系的错误的意识和空想。
他们强调,“德国唯心主义和其他一切民族的意识形态没有任何特殊的区别。
后者也同样认为思想统治着世界,把思想和概念看作是决定性的原则,把一定的思想看作是只有哲学家们才能揭示的物质世界的秘密。
”[1](P16)在这里,马克思恩格斯实际上是从否定的意义上来使用意识形态概念,并把意识形态理解为一种剥削阶级的歪曲的意识,这当然不是指意识形态概念本身。
二是指统治阶级为各自的目的和利益要求而提出的意识形态。
马克思恩格斯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出发,分析和揭示了在阶级社会中基于一定利益冲突而出现的意识形态,这种意识形态提出的目的,是为了掩蔽自己阶级的物质利益和真正的动机,为自己的思想合理性和政治合法性辩护,通过掩盖社会矛盾及社会的真实基础而为统治阶级服务。
这种观点和理论体系马克思称之为具有欺骗性“虚假的”的意识形态和“虚假的”观念体系。
三是作为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范畴和社会结构基本要素的意识形态,即观念或思想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及其社会意识形式。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作为观念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实际上是统治阶级的思想体系,作为社会构成要素,它包括一定社会的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和其他社会意识形式等。
马克思恩格斯强调,“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而且从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中还可以描绘出这一生活过程在意识形态上的反射和反响的发展。
甚至人们头脑中的模糊幻象也是他们的可以通过经验来确认的、与物质前提相联系的物质生活过程的必然升华物。
因此,道德、宗教、形而上学和其他意识形态,以及与它们相适应的意识形式便不再保留独立性的外观了。
”[2](P73)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出现是人类社会意识形态变革发展的新境界,是科学的意识形态。
马克思恩格斯是现代意识形态理论的奠基人,他们不仅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批判性,更重要的成果是奠定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发展的基石,使意识形态逐步成为唯物史观的一个基本范畴,成为无产阶级认识和变革社会的重要工具。
二、马克思恩格斯对意识形态本质特征的深刻揭示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意识形态的内涵和结构决定了意识形态具有自己的本质特性和特征,认识这些本质特征对于我们把握意识形态的功能和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1.鲜明的阶级性。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认为,鲜明的阶级性是意识形态的内在表现和最本质的特征。
在有阶级的社会里,一种意识形态肯定是一定的阶级或社会集团的意识形态,是统治阶级的思想体系。
可见,意识形态不是个别人的思想观念,而是被某个群体(阶级或社会集团)所认可、接受的思想观念。
所以,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统治阶级或社会利益集团,自觉和全面地反映社会经济形态和政治制度关系的系统化了的思想观念和价值体系,因此,它必然反映一定阶级或社会集团的要求和利益,并为该阶级和社会集团服务。
正像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的:“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
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因此,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一般地是隶属于这个阶级的。
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不过是以思想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因而,这就是那些使某一个阶级成为统治阶级的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因而这也就是这个阶级的统治的思想。
”[2](P98)由于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所以,在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占统治地位,在社会主义社会,无产阶级意识形态要处于领导地位,这是“天经地义”的。
2.系统的理论性。
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意识5形态不是支离破碎的想法和观念,而是形成了一种思想理论体系,从范围和内容上讲,它是由政治、法、哲学、道德、艺术、宗教等社会学说、思想观点组成的系统化了的思想观念体系,而这种社会意识形态诸形式既是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又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有机的整体,使得意识形态具有系统的理论性。
正像恩格斯所强调的:“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
但是,它们又都相互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
”[3](P732)不同层次的意识形态诸形式相互连接并构成有机的整体,具有系统性的特点,它在与经济基础的互动中推动社会发展。
3.强烈的实践性。
意识形态的系统的理论性的特点决定了它具有强烈的实践性,这种实践性是意识形态的又一基本特征。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固有特色。
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意识形态不仅是统治阶级和社会集团根本利益得到集中反映的理论形式,也是统治阶级和社会集团利益得以满足和实现的实践要求和实践行动。
意识形态的这种强烈的实践指向性表明,毫无政治目标和社会理想的意识形态,以及毫无实践内容和行动策略要求的意识形态是根本不存在的。
无产阶级意识形态提出以后,就是通过不断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社会主义革命及社会主义建设来实现自己的意识形态的预定目标。
4.相对的独立性。
任何意识形态都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即社会意识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它还具有自身的特殊的发展形式和发展规律。
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这种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即社会意识发展的独立性是以一定的社会存在为前提的,社会意识的性质、取向离不开一定的社会存在,所以,这种独立性不是绝对的,而是有条件的和相对的。
当然,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不是被动消极的,而是一种能动的反映。
另一方面是社会意识与社会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
这种不完全同步性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况:一是“滞后性”,即社会意识有时可能会落后于社会存在的变化。
在意识形态的诸形式中,有的能随着社会关系和经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有的反映可能迟钝,落后于社会变化,成为社会前进的阻力和障碍。
二是“先导性”,即社会意识有时可能会领先和超前于社会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