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是一种情感体验
审美是一种情感体验,必须破除私欲杂念,才能使审美主体进入真正自由的审美境界,这也是审美修养的一个重要问题。
如果审美活动只从单纯的功利主义出发,那也是要破坏审美情绪的,实际上也很难实现审美的目的。
比如,人们去看一场电影,如果事先就抱着狭隘的受教育的目的进电影院,在观赏过程中到处寻找受教育的内容情节,结果就谈不上审美欣赏,也很难受得到真正的教育。
审美活动,当然也有教育的功能,但那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是在一种愉快的境界,不知不觉中实现的。
美的力量是非常伟大的,它会令人有一种神圣感。
古代西方有个例子讲到,为了保护海伦这个美人,两个民族不惜打了多年仗,大家都心甘情愿。
一般人有时也会有这样一种体会,当人们面对一个美的形象,自己的情感就会出现更高的要求。
审美活动实际上是情感对情感的双向交流,唯有用高尚的情感去对待美的事物,才能领会到审美对象所包含的丰富的美的情感。
审美修养最重要的是实践磨练,这就要求把日常的审美活动当作一种情感的操练。
情感的操练,当然要有正确的理论指异,才会有正确的导向。
有些人欣赏文艺作品,专喜欢看那些低级不健康的东西,寻找感官刺激,这就是缺乏正确的思想指导,发展下去是很危险的。
艺术为了表现各种人的性格与生活,有时是要作各种各样描绘的,这就要求作家、艺术家既要从生活的实际出发,但又不能自然主义,要考虑到文艺的社会效果。
同时,对欣赏者来说,也要学会用美的眼光去分析,而不能全被自己的感官牵着鼻子走。
达芬奇在其主要美学著作《笔记》中说过:“谁不能控制邪欲,谁就把自己摆在畜牲的行列,人有七情六欲,这是客观存在的,而人之可贵,也正在于能用理智来统率自己的情感,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真正体会美的价值。
因此,审美活动必须有心灵的参与,才能真正达到美時境界。
所谓心灵参与,也就
是要有正确的思想与情感。
这也是区分审美髙低之分的一个重要标志。
别林斯基说:只是“用脑子去感受艺术,而没有心灵的参与”,那就“几乎比用脚去理解艺术还要坏”。
这里所说的“用脑子去感受艺术”,也就是只寻求感官的刺激,是不可能把握艺术的审美价值的,而且势必把人的精神引向错误的方向。
我们常看到,现实生活中有些人犯错误,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往往就是从喜欢观看低级庸俗的文艺作品逐渐发展而来的。
审美活动,只有在正确思想情感的支配之下,才能更好促进人的提高,也才能更好提高自己的审美实践与审美创造。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有天晚上在江州送他的朋友上船,忽闻江中船上传来琵琶之声,经过访问和听了琵琶女的演奏,深为她的身世所感,所以后来才能在其《琵琶行》诗中写出那些“大弦嘈嘈如念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字字心声的诗句。
审美活动如没有自己心灵的参与,就不会有自己的切身体会,当然也就发现不了新的东西。
在过去不少人的诗词中,都把秋天写得萧瑟凄凉,“秋风秋雨愁煞人”,这当然也是一种秋的真实,在特定背景下,也确是一种深刻的审美感受,但是,秋天也还有另一种色彩,问题在于审美主体能否有自己的感受。
刘禹锡就写过这样一首诗:“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潮;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筲。
”这种审美体会,同样有独到之处。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事物美的形态也是多种多样的,这就要求审美主体要有自己的修养,才能发现更多不同形态的美,才能在生活中获得更多的审美享受。
尊重他人劳动,转载请注明来自:莎娜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