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5风电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统一风电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诉编制的原则、内容、深度和技术要求,特制定《风电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办法》(以下简称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规划建设的风电场工程项目。
第二章编制依据和深度第三条进行可行性研究工作时应对风电场工程的建设条件进行深入调查,取得可靠的基础资料。
收集的资料包括以下几方面:1. 项目规划审定的结论及预可行性研究成果;2. 收集附近长期测站气象资料、灾害情况,长期测站基本情况(位置,高程,周围地形地貌及建筑物现状和变迁,资料记录,仪器,测风仪位置变化的时间和位置),收集长期测站近30年历年各月平均风速、历年最大风速和极大风速以及风电场现场测站测风同期完整年逐时风速、风向资料;3. 从风电场场址处收集至少连续一年的现场实测数据和已有的风能风能资源评估资料,收集的有效数据完整率应大于90%;4. 收集风电场边界及其外延10KM范围内1:50000地形图、风电场边界及其外延1~2KM范围内1:10000或1:5000地形图,尽量收集风电场范围内1:2000地形图;5. 场址区工程地质勘察成果及资料;6. 风电场所在地的地区社会经济现状及发展规划、电力概况及发展规划、电网地理接线图和土地利用规划等;7. 该风电场工程已取得的接入电力系统方案资料;8. 风电场所在地的自然条件、对外交通运输情况;9. 工程所在地的主要建筑材料价格情况及有关造价的文件、规定;10. 项目可享的优惠政策等。
第四条风电场工程可行性研究的基本任务是:1. 确定项目任务和规模,并论证项目开发必要性及可行性;2. 对风电场风能资源进行评估;3. 查明风电场场址工程地质条件,提出相应的评价和结论;4. 选择风电机组机型,提出风电机组优化布置方案,并计算风电场年上网发电量;5. 根据风电场接入系统方案,确定升压变电所电气主接线及风电场风电机组集电线路方案,并进行升压变电所及风电场电气设计,选定主要电气设备及电力电缆或架空线路型号、规格及数量;6. 拟定消防方案;7. 确定工程总体布置,中央控制建筑物的结构型式,布置和主要尺寸,拟定土建工程方案和工程量;8. 确定工程占地的范围及建设征地主要指标,选定对外交通方案、风电机组的安装方法、施工总进度;9. 拟定风电场定员编制,提出工程管理方案;10. 进行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设计;11. 拟定劳动安全与工业卫生方案;12. 编制工程设计概算;13. 经济与社会效果分析。
第三章编制内容和技术要求第五条可行性研究报告按本办法第六条至第二十条规定进行编制,将“综合说明”列为第一章,依次编排。
第六条综合说明1.概述:简述工程地理位置、工程任务、建设必要性、预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主要结论、上级主管部门的批复意见、本期建设规模和最终可能达到的装机容量、可行性研究工作过程以及与有关政府部门达成的协议。
2.风能资源:简述工程所在地区的风能资源概况、温度、大气压和湿度等气象资料情况,说明各项主要特征值及分析成果,并对风电场风能资源进行评价。
3.工程地质:简述区域地质概况、岩土体物理力学性质和主要工程地质问题的结论以及地质灾害评估情况。
4.项目的任务和规模:简述本项目有关地区的经济发展概况、电力系统现状和发展规划以及本项目与系统的关系,并简述该风电场规划目标及本工程的规模。
5.风电机组选型和布置:经方案比较论证后,提出推荐方案选定的风电机组型式、单机容量、台数和布置,并估算风电场年上网电量。
6.电气:简述风电场升压变电所接入电力系统方案、主要电气设备的选型和布置、风电机组集电线路接线方案;简述风电机组和主要电气设备的控制、保护和风电场的调度及通信。
7.工程消防设计:简述本项目的工程消防设计和施工期消防设计方案的结论。
8.土建工程:简述工程项目的规模、等级、标准以及推荐的总体布置方案、风电机组的基础设计、箱式变电站基础设计以及主要建筑物的设计尺寸、平面布置、结构型式等。
9.施工组织设计:简述施工条件、交通状况、风电机组的安装方法、主要建筑物施工方法、施工总布置原则、施工进度,主要建筑材料、主要施工机械设备、施工期用水和用电的数量和来源,核定永久用地和施工临进用地数量等。
10.工程管理设计:简述风电场的定员编制,以及主要工程管理方案。
11.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设计;简述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设计方案。
12.劳动安全与工业卫生设计:简述主要防范对策、措施以及机构设置、人员配备。
13.工程设计概算:简述编制工程设计概算的原则和依据,简述工程静态总投资、总投资、投资构成和资金筹措方案。
14.经济及社会效果分析:简述经济和社会效益评价的主要成果及结论。
15.结论:综述本风电场建设总的结论意见,提出今后工作意见。
16.附图、附表及附件1)本报告有以下附图风电场地理位置示意图。
2)本报告有以下附表风电场工程特性表(见附表A)附表A第七条风能资源1. 说明风电场所在地区的区域风能资源概况。
2. 收集风电场所在地区附近长期测站(如气象台、站等)的多年风速、风向、温度、气压和湿度等气象整编资料,进行分析整理,提出风速的年及年际变化图表,并说明风电场现测风时段在长系列中的代表性。
收集附近长期测站与风电场同期完整年逐时风速、风向资料。
3. 叙述风电场场址处风能资源测站情况(位置、高程、周围地形地貌及仪器),整理出各测站不同测量高度的实测数据,并按照国家标准《风电场风能资源评估方法》(GB/T 18710-2002)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下发的《风电场风能资源测量和评估技术规定》(发改能源[2003]1403号)对原始测风数据进行完整性、合理性及相关性等验证,对不合理和缺测数据进行相应处理。
计算各测站不同高度平均风功率密度及湍流强度值,并计算有效数据完整率及风切变指数。
4. 根据附近长期测站观测数据,按照国家标准《风电场风能资源评估方法(GB/T 18710-2002)》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下发的《风电场风能资源测量和评估技术规定》(发改能源[2003]1403 号)要求,将验证后的风电场各测站不同高度测风数据订正为一套反映风电场长期平均水平的代表性数据,并计算订正后各测站不同高度平均风速、平均风功率密度值。
5. 按照国家标准《风电场风能资源评估方法》(GB/T 18710-2002)及国家发和改革委员会下发的《风电场风能资源测量和评估技规定》(发改能源[2003]1403号)要求,将订正后的数据处理成风电场风能资源所需要的各种参数,包括不同时段的平均风速和风功率密度、风速频率分布和风能频率分布、风向频率和风能密度方向分布等,并将处理好和各种风况参数绘制成图形。
对多个没同高度的测站,可以综合比较有数据完整率不低于90%、风速传感器安装高度接近预装风电机组轮毂高度、测站位置在风电场场址中有代表性等方面,择优选择一组经订正后的风速、风向资料进行数据处理,并绘制风况图。
6.按照国家标准《风电场风能资源评估方法》(GB/T 18710-2002)计算出预装风电机组轮毂高度处代表年平均风速、平均风功率密度值和风功率密度等级等,按照国家标准《风力发电机组安全要求》(GB 18451.1-2001)计算风电场预装风电机组轮毂高度处湍流强度值和50年一遇10min平均最大风速,提出风电场场址风况对风电机组安全等级的要求,对风电场场址的风况特征和风能资源做出分析和评价。
7.附表、附图1)附表包括气象台(站)累年各月平均温度、气压和湿度统计表。
2)附图包括:a)相关长期测站连续20年-30年的风速年际变化直方图b)与风场测风塔同期的相关长期测站风速年变化直方图c)风电场测站全年的风速和风功率密度日变化曲线图d)风电场测站全年的风速和风功率密度年变化曲线图e)风电场测站全年的风速和风能频率分布直方图f)风电场测站全年的风向玫瑰图g)风电场测站全年的风能玫瑰图h)风电场测站各月的风向玫瑰图i)风电场测站各月的风能玫瑰图j)风电场测站各月的风速和风功率密度日变化曲线第八条工程地质1.概述:本项目在预可行性研究阶段勘察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及评价;本阶段完成的工作内容和工作量。
2.区域构造稳定性:对风电场场址的区域构造稳定性做出评价,并确定风电场场址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及相应的地震基本烈度。
3.地形地质条件:说明场址区基本地形地质条件,包括:1)场址区的地形地貌形态,成因类和特征;2)地层的成因类型、地质年代、岩性、岩层产状、风化卸荷程度及分带、岩土层接触面特性等;3)土的成因类型、物质组成、层次结构、分布规律、水平向和直向的均匀性及其物理力学性质等;4)场址区的软土层、粉细砂层、膨胀性土层、湿陷性黄土层、易崩解性土层、红粘土、盐渍土层、填土层、冻土层等特殊土层的分布范围、分层厚度、结构及其物理力学性质等;5)场址区断层破碎带的产状、规模、性质、延伸情况、充填和胶结情况。
节理裂隙的发育程度、产状和分布规律;6)场址区不良地质作用的发育程度、成因类型、分布范围和规模;7)地下水类型,埋藏条件上,地下水位,水质,地下水与地表水、大气降水的补排关系;8)提出场址区岩土体的物理力学性质参数和地基承载力。
4. 风电场场址工程地质评价1)对场址区地基持力层的承载能力与埋深、不均匀沉降、湿陷性、抗滑稳定、地震液化以及场地边坡稳定、地下水对基础的影响等主要工程地质问题作出评价;2)根据有关要求,对建设工程场地遭受地质灾害危害的可能性和工程建设中、建成后引发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做出评价,必要时提出相应的预防治理措施。
5结论与建议:提出工程地质评价结论与建议。
6附图包括:1)工程地质平面图;2)工程地质纵剖面图;3)工程地质横剖面图;4)区域地质构造图。
第九条项目任务和规模1. 项目任务:阐述电场受电区域的经济现状及远、近期发展规划、电力系统现状及发规划,结合地区能源供应条件,从发电、替代常规能源和环境保护以及地区特点等方面论述工程的作用和意义,论证本工程开发的必要性。
2. 项目规模:根据项目所在地区的能源资源,电力系统现状及规划、本项目对系统的影响和要求,以及项目开发条件,论证并确定风电场的项目规模。
若是分期开发项目,对其它各期项目的规模进行简要叙述。
第十条风电机组选型、在布置及风电场发电量估算1. 风电机组选型1) 根据风电机组的制造水平、技术成熟程度和价格,并结合风电场的风况特征、风电机组的安装条件和设备运输条件,确定单机容量范围,拟定若干不同的单机容量方案。
2) 机型选择包括以下内容:a) 根据选定的单机容量范围选择若干个机型,比较特征参数、结构特点、塔架型式、功率曲线和控制方式:b) 根据充分利用风电场土地和减小风电机组间相互影响的原则,对各机型方案进行初步布置,计算各风电机组标准状态下的理论年发电量;c) 初步估算各机型方案风电机组及有关配套费用;2. 风电机组布置1) 综合考虑风电场地形、地表粗糙度、障碍物等,并合理利用风电场各测站订正后的测风资料,利用专业风能资源评估软件,绘制风电场预装风电机组轮毂高度风能资源分布图(平均风功率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