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农业集约化经营状况研究农业经营从模式上可分为粗放型经营和集约化经营两种,农业的集约化经营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形式。
南京市在城市化的发展进程中,农业用地范围逐渐缩小,在这样的态势下,提高农业的集约化经营程度,利用较少的农业用地生产出较多的农业产品,努力提高农业土地效益,是南京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农业集约化的概念、特征及衡量指标(一)农业集约化的概念及其特征集约化经营与粗放型经营相互对立,是用来描述一个经济系统实现长期增长的基本途径与方法的两个范畴,也就是两种经济增长方式。
“集约化经营”一词最早是由前苏联提出的,20世纪五六十年代,前苏联和东欧各国的经济增长率开始出现下降,随后经济状况不断恶化,促使这些国家的学者对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进行了讨论和分析,前苏联在1971年苏共二十四大上正式提出经济向集约化为主的发展道路过渡的目标。
前苏联学者根据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关于“外延”和“内涵”的概念及相关理论,将经济增长方式划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依靠投入实现产出量增长的“粗放增长”;另一种则是依靠提高效率实现产出量增长的“集约增长”,并进而提出,今后的经济发展要实现从“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的转变。
1986年在苏共二十七大上,前苏联又进一步确定了“生产的全面集约化”、“整个国民经济转向集约化轨道”的经济发展方针,重申集约化的重要性。
在前苏联学者的研究中,将集约化经营定义为: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在同一经济范围内,通过经营要素质量的提高、要素含量的增加、要素投入的集中以及要素组合方式的调整来增进效益的经营方式。
简言之,集约是相对粗放而言,集约化经营是以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根本目的,对经营诸要素进行重组,以最小的成本投入获得最大的投资回报。
对农业而言,农业集约化是指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集中地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活劳动,运用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以求在较小面积的土地上获得高额产量和收入的一种农业经营方式。
而农业的粗放经营则与此相反,是在较低的技术水平下,以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较少的投入为特征,主要靠扩大种植面积来增加产量。
简单地说,农业的集约化经营就是减少土地使用面积而扩大产出的一种经营方式,而粗放型的农业经营则是通过增加土地的使用面积达到提高产量的一种经营方式。
可见,农业的集约化经营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生产率,增加农业经营的经济效益。
在农业生态问题日渐突出的今天,农业的集约化经营还可以避免由于不断扩大耕地面积而带来的生态问题。
因此可以说,现代集约农业是可持续发展理论在农业方面的深化和运用,它是以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基础,以促进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为前题,以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为目标,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统一作为最大目标的新型农业经营方式。
以农业集约化经营的内涵为依据,可以根据不同生产要素投入的情况,对农业的集约化经营进行分类。
从经济学角度来讲,资本积累、劳动力投入的增长以及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是经济增长的三大源泉,因此,将农业集约化经营分为三种类型,即劳动集约化、资本集约化和技术集约化三种类型。
依据现代经济增长理论,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以及增长方式的转变是由该国和地区的资源禀赋、技术水平和制度安排所决定的。
因此,农业集约化方式和类型的选择,主要取决于技术进步、资源的占有状况和社会对经济增长的需求压力,以及经济运行体系和运行的外部制度环境的不同组合,它以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为前提。
世界农业发展的历史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粗放到集约的持续发展的过程。
在整个发展阶段上,农业实现了由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到自然的传统农业,再发展到以商品生产为主的现代农业的转变;在农作体制上,由游耕制→休闲制→连年耕种制→复种制;在水资源的利用上,由旱农制→粗放灌溉制→节水灌溉制→节水养水制;在用养关系上,则由完全靠自然肥力→自然肥力加农户内物质循环→自然肥力加人工肥力→人工肥力为主。
这是一种逐步走向集约化的过程,随着农业由粗放向集约方向发展,土地生产力有了显著提高。
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由于受到技术条件等的制约和影响,农业集约化的生产类型会有很大的差距。
在传统技术条件下,由于工业无法向农业提供大量的物质技术装备,农业劳动力尚不能大量向工业转移,资金不足而农业劳动力十分充裕,一般以农业的劳动集约化经营为主,但由于生产力的提高十分有限,因此许多地方不得不依靠扩大耕地面积,实行粗放经营来增加产量。
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的发展,使农业有可能获得越来越多的化肥、农药、农业机具和其他技术条件,从而为提高农业集约化水平提供了可能。
现代工业的发展和农业技术装备水平的提高,使单位面积土地上投入的生产资料日益增多,而投入活劳动量则相对地以至绝对地下降,农业的集约经营类型逐渐从劳动集约转向资本集约。
其次,由于宜垦荒地资源日益减少,垦荒的投资效益降低,也迫使人们转向集约经营。
20世纪70年代以后,越来越多的新技术如微处理机、原子能和生物工程等应用于农业生产,知识、技术和信息越来越成为发展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因而又促使农业的集约化类型由资本集约向技术集约转化。
从农业集约化经营的历程可以看出,实现农业集约化经营方式由劳动力集约化——资本集约化——技术集约化的转变是现代农业集约化经营的最终目标。
另外,实行集约经营还同社会经济制度的发展有密切联系。
在资本主义社会,农业资本家可以通过集约经营提高农业生产率而降低农产品的个别价值,使更多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额外利润转化为级差地租,进而分享到更多的剩余价值。
近半个世纪来,经济发达国家的农业集约化已达到相当高的程度,并且水平提高较快,以前联邦德国为例,1950年每个农业劳动力拥有的资产为8783马克,至1988年提高到249355马克,已大大高于制造业。
(二)农业集约化经营的衡量指标衡量一个地区的农业经营集约化程度,可以从农业的投入和产出两方面进行衡量。
其中农业投入的集约化程度主要衡量某地区农业集约化经营的类型,即是属于劳动力集约化、资本集约化,还是技术的集约化经营。
农业产出的集约化程度则是对某地区农业集约化的程度及其状况的衡量,因而是衡量该地区农业经营是否集约化的主要指标。
在一个地区的农业发展过程中,农业投入的集约化类型是决定其农业集约化程度的基础,也就是说,一个地区农业经营集约化程度的高低是建立在农业集约化经营类型的基础之上的,因此,农业投入产出的集约化程度状况虽然是衡量该地区农业经营集约化程度的主要指标,但是集约化程度的形成原因却需要农业投入集约化状况进行解释,二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因果关系。
由于生产要素的投入可以大致分为劳动力、资本和科技的投入三大部分,因此,在对农业投入集约化程度的衡量时也应从劳动力、资本和科技的投入三方面进行衡量。
在此,确定以下指标作为衡量指标:1、农业劳动力投入情况的分析可以采用“单位面积经营用地(耕地)的农业经济活动人口”指标进行测算。
单位面积经营用地(耕地)的农业经济活动人口=劳动力投入总量/经营用地(耕地)总量面积2、农业资本投入情况可以采用“单位面积经营用地(耕地)资产投资量”指标进行分析单位面积经营用地(耕地)资产投资量=资产投资量/经营用地(耕地)面积3、农业科技投入情况的分析一般从两方面来进行,一方面是对现代先进农业机械工具使用情况的分析,另一方面是对农业科技人员投入情况的分析。
其中对现代先进农业机械工具使用情况的分析可以采用“机耕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重、机电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重、机播面积占播种面积的比重和机收面积占播种面积的比重”等指标来进行,对农业科技人员投入情况的分析可以采用“单位面积经营用地农业科技人员投入量”指标进行考察。
具体测算方法如下:机耕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重=机耕面积/耕地面积机电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重=机电灌溉面积/耕地面积机播面积占播种面积的比重=机播面积/农作物播种面积机收面积占播种面积的比重=机收面积/农作物播种面积单位面积经营用地农业科技人员投入量=农业科技人员总数/经营用地面积在以上农业投入集约化程度的衡量指标中,劳动力的集约化程度以及科技的集约化程度是目前国际上最常使用的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农业集约化程度的指标。
但是,正如前面所述,投入的资金、劳动或技术多并不一定等于农业集约化程度高,单位面积经营用地(耕地)产出的增多对于衡量农业的集约化程度更具意义,能够反映农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其衡量指标主要包括:单位面积经营用地(耕地)所获得的产量、产值、净产值和纯收入,以及单位投资所获得的产量、产值、净产值和纯收入等。
鉴于资料的收集情况,本文选择了如下的衡量指标:1、单位面积耕地的产量=粮食作物产量/粮食作物耕地面积2、单位面积经营用地(耕地)的经营收入=农产品销售总收入/农业经营用地(耕地)面积3、单位投资的产量=粮食作物产量/粮食作物当年投资总额4、单位投资的经营收入=农产品经营总收入/农业当年总投资额综上所述,农业集约化程度的衡量指标体系具体见表1所示。
二、南京农业集约化程度的现状分析(一)南京农业投入集约化程度分析运用表1中确定的指标体系,可以对南京的农业集约化经营现状进行综合衡量。
首先对南京农业投入的集约化程度进行分析,以确定南京农业集约化经营的类型。
为便于研究的开展,对农业投入的集约化程度分析将根据现有指标,分别从农业的劳动力投入状况、资产投入状况、科技投入状况(包括机械投入和使用状况以及科技人员投入状况)几方面进行研究。
1、南京农业劳动力投入的集约化程度分析根据第二次农业普查资料数据,南京单位面积经营用地的农业经济活动人口为0.105人/亩,为了清楚地认识南京农业劳动力的投入状况,在此将南京与省内其他市进行比较(具体情况见表2所示)。
从表2的数据中可以看出,单位面积经营用地上劳动力投入数量最多的是南通,为0.206人/亩,其次是徐州,为0.204人/亩。
单位面积经营用地上劳动力投入数量最少的是扬州,为0.090人/亩。
按照由多到少的顺序进行排列,南京在全部13个市中位居第10位,属于农业劳动力投入较少的市,仅高于扬州、镇江和无锡三市。
与经济较发达的苏南地区的苏州、无锡和常州相比,南京的单位面积经营用地中农业劳动力的投入仅略高于无锡,分别比苏州和常州低了0.010人/亩和0.005人/亩。
根据目前国际研究中所采用的通行指标,在此还对单位面积耕地的农业经济活动人口进行了测算①。
从结果上看,南通和徐州同样是单位面积耕地劳动力投入最多的两个市,扬州和镇江仍旧是劳动力投入最少的市,其中,在单位面积耕地中,劳动力投入最多的南通比劳动力投入最少的扬州多投入了0.15人/亩。
但是,南京在全部13个市中的排名由原来的第10位上升到了第8位,苏州和淮安降到了南京的后面。
由此说明在种植业的经营方面,南京单位面积耕地所投入的劳动力相对较多,但种植业以外的其他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劳动力投入较少,带动了整体单位农业劳动力投入排名的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