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网络的出现对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和合作交流的环境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一个名副其实的网络时代已经来临。
像任何新技术的出现一样,有好的方面,也有坏的方面.由于现在的中学生正处于人生的转型期,青少年的边缘性特征极为明显,很容易受其中一些不良信息的影响。
网络文化的特殊性对青少年的道德成长环境构成挑战。
网络的开放性对于自我监控能力不强、极富好奇心的青少年具有极大的诱惑力,而开放性所带来的有害信息的泛滥,是青少年网络行为失范的环境因素;其隐蔽性、无约束性和虚拟性,则可能导致青少年道德失范,引发人格分裂。
而传统道德规范已不能适应网络社会的发展。
因此,对中学生开展相应的网络道德教育,让学生明确是非观念、规范行为,是一项重要而迫切的任务。
对中学生进行网络道德的培养尤为关键中学生身心特点是引发网络道德失范的重要根源。
青少年时期既是人生最重要的发展期,也是人生一个最为脆弱和危险的时期。
现代中学生的生理成熟过早与心理成熟滞后、生理心理需求与现实、生理心理发展及社会环境教育往往会产生矛盾,从而使中学生难以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导致中学生产生心理健康问题。
而网络则是一片没有国界、没有传统藩篱、没有师长管束、崇尚自我和可以标新立异的“自由地带”,由于中学生独特的心理特征,更促使他们远离现实社会,寻求压力的摆脱而逃进虚拟的网络社会。
道德文化植入者的“不在场”。
个体道德的形成要经历一个从无律到他律再到自律的发展过程,中学生正处于由道德他律向道德自律的发展阶段,他律的道德规范与自律的道德原则,都是需要通过各种方式尤其是学校德育传输给中学生的核心的道德内容。
这对于促进中学生的网络道德发展也同样适用。
然而,作为“道德文化植入者”的家庭、学校与社会面对网络文化冲击,却显得过于无力。
由于多数父母对网络知之甚少,大部分家庭没有承担起对青少年指导与监督的责任;在青少年品德形成过程中充当重要角色的学校,其传统的德育则显得滞后与低效;面对网络,社会价值取向过于单一。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经济时代,但它更是网络经济时代,随着网络进入千家万户,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深刻变革。
我们不能无视已经在青少年身上发生的一系列网络社会问题,更不能容忍由于网络社会问题日渐引发青少年道德缺失的问题。
调查发现,有18.8%的学生在网上聊天或发表自己的看法时使用过不文明的语言或符号缩写;有61.8%的学生表示在聊天室或论坛中曾遇到过其他网友使用脏话或带有人身攻击的语言。
对使用不文明语言的动机的调查显示,6.6%的学生出于“好玩、表现个性”,21.3%的学生是因为“不痛快的时候发泄一下”,22.3%的学生是“别人对我用时我才用”,5.2%的学生是“大家都用我也用”。
此外,有6.3%的学生偷看过别人的电子邮件,6.9%的学生私自用过别人的账号上网。
在调查“你认为在网上最应该具备哪些基本的道德品质”时,有66.1%的学生没有选择“诚实守信”,有55.1%的学生认为在网上聊天“可以欺骗对方,但只能以保护自己的隐私为限,而不能伤害别人”,甚至有13.2%的学生认为“网上聊天谁也看不见,互相欺骗是很正常的”。
对于不文明语言,有22.4%的学生认为“网上可以使用,但是现实中不可以使用”,有10.6%的学生认为“网上和现实中都可以使用”。
有35.1%的学生不认为在网上复制、抄袭文章是不道德的行为,有16.1%的学生不认为在网上私自使用别人的账号是不道德的。
调查显示,45.6%的中学生希望自己在网上成为“和现实中不一样的人”,其理由从高到低分别是“放松自己,新鲜、自由、轻松、刺激,有意思、不受限制”、“表现自己另一面,改变自己,完善自己”、“网络是虚拟的,神秘的,不信任、怕受骗、保护自己”、“尝试新的感受”、“体验不同于现实的生活,寻求另一种感觉”、“逃避现实,对现实不满”、“无聊”等等。
一、中学生网上不良道德行为的具体表现网络作为一种信息传播的工具,能够使用户超越地域的分隔和限制,随时享受到各种服务。
中学生上网能够丰富学识,开阔视野,更快捷地学到书本上没有学到的知识。
实践证明,中学生只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正确地处理好上网与学习、生活的关系,上网就会有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
然而,由于年龄较小,阅历较浅,思想活跃,所以自我控制的能力和明辩是非的能力还不够强,往往不能较好地抵御各种错误思想的侵袭,导致有相当一部分同学上网后迷失了方向,不能很好的把握自己,做了一些有违道德的事情,有的甚至走上了犯罪的道路,这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在网络上,中学生不良道德行为形形色色,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散布垃圾信息。
网上的信息垃圾,有相当一部分是中学生制造的。
有的同学为了某种个人目的,滥发垃圾邮件,或到各网站上发表毫无价值的垃圾帖子,还出入各聊天室中,用毫无意义的字符或垃圾信息干扰他人的交流。
更甚者公然在网上散布下流淫秽、封建迷信、反动的信息。
2.进行网上欺诈。
网络的隐蔽性使别人很难知道你在上面干了什么。
一些中学生利用网络的这个特点,在各种聊天室、留言板、及时通讯工具、电子公告板中或散布谣言,制造事端,或设置陷阱,骗取钱财。
3.进行高智商犯罪。
现在许多计算机病毒都是通过网络传播的,一些中学生利用所掌握的计算机技术,制造、散布计算机病毒,给个人和集体带来经济损失;还有一些人,为了证明自己技术高超,充当“黑客”,利用计算机安全漏洞,远程侵入网站服务器或者他人的机器,危害公共信息安全。
还有的利用工具窃取他人上网帐号、电子邮箱密码,损害他人利益。
某校初三学生逃学泡网吧,神游各网站,因挡不住诱惑,走上犯罪道路。
广州市一份调查报告统计显示,中学生在网上长时间阅读不健康信息后,80%以上产生了犯罪念头。
4.侵犯知识产权。
目前互联网数以百万计的个人网站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中学生建设维护的。
其中许多站点以提供下载、刊载文学作品为主。
这样很容易侵犯别人的知识产权。
像提供电视、MP3音乐、商业软件下载的站点,许多并未得以授权,严重损害了他人利益。
还有以刊载文学作品为主的网站,发表的也并非都是原创作品,而是未经作者同意,私自转载的。
5.言行不检点。
由于缺少约束,网上不文明言行随处可见。
如2008年9月我校已毕业的几个学生因对老师的教育管理不理解,在校园网上公开用污言秽语指责、谩骂老师,对老师进行人身攻击;有的同学在网上用不雅的字眼作网名;有的同学用色情语言对异性进行性侵犯;更有甚者公然在网上征集“性”伴侣。
我市某中学一女生迷恋上网聊天,听信他人花言巧语,认为找到了理想中的爱情,结果却上当受骗。
这些现象的存在,都说明中学生网络道德的建设任重道远。
二、网络对中学生道德建设的影响及原因互联网极大地丰富了中学生的精神世界,也极大限度的发掘了中学生的潜能,有些同学凭借互联网带来的机遇,增长了见识,开阔了视野,增强了想象力和创造力,促进了学习和自身的成长。
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形形色色的思潮、观念通过互联网影响、冲击着中学生们,给中学生的成长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1.网络的复杂性容易使中学生产生思想混乱目前西方国家掌握着互联网的统治权。
计算机、互联网的技术标准是他们制定的,计算机设备绝大部分由他们研制。
尤其是网络内容,95%是英文信息,中文信息还不到1%。
国际上共有大的网络数据库3000多个,70%以上在美国。
西方国家自觉不自觉地利用这种网络话语霸权进行思想、文化的渗透,这对于我们社会的主流价值观肯定是一个冲击,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也是一个挑战,这就对我们抵御西方意识形态和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袭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2.网络的开放性容易对中学生造成信息污染互联网中来自各种不同信息源的信息数量按几何级数不断增长,它以最快的速度,向人们提供了最新、最奇、最多的信息。
互联网海量的信息为中学生洞开了一个全新的宝库,使他们自由自在的在信息的海洋遨游,吸取自己所需要的养分。
但同时网上信息也是良莠不齐,鱼龙混杂,其中宣扬色情、反动、暴力、封建迷信的网站多如牛毛。
中学生心理还不够成熟,社会经验不足,认识水平相对比较低,他们的是非判别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和选择能力还不足以抵御这些不良信息的负面影响,很容易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不良信息的“污染”对象。
3.网络的虚拟性容易造成中学生人格的扭曲网络被称之为报纸、广播、电视之外的第四媒体,可以及时传送文字、声音、图像,其便捷性与交互性是其他媒体所不能比拟的。
中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很方便的与人交流,可以很容易地结交志趣相投的朋友。
网络中人们的交往主要是人、机对话或计算机为中介的交流,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存在机器的阻隔。
人们终日与电脑终端打交道,而缺乏有感情的人际交往,这易使人们对现实生活中他人的幸福和社会发展漠不关心。
中学阶段是人们人际交往形成的重要时期,由于网络交往与传统的具有亲和感的人际交往大不相同,往往难以形成真实可信和安全的人际关系,中学生一旦在网络交往中受骗上当就容易对现实产生怀疑、悲观和敌意的态度。
据报道,成都某校学生无节制上网,经该市四医院精神卫生心检查,确认该生因痴迷上网而患上了新型社交障碍症。
4.网络的隐蔽性会造成中学生道德弱化网络具有高度的隐蔽性。
每个人在网络上的存在都是虚拟的、数字化的、以符号形式出现的,人与人的交往也表现为符号与符号的互动。
互联网有一句名言:“在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
上网的人因为缺少“他人在场”的压力,“快乐原则”支配着个人欲望,日常生活中被压抑的人性中恶的一面,会在这种无约束或低约束的状况下得到渲泄。
中学生网上道德感的弱化会直接影响网络的建设,其次也有可能波及中学生现实生活中道德行为。
5.中学生成长的阶段性。
中学时期既是人生最重要的发展时期,也是一个十分脆弱和危险的时期。
现代中学生普遍存在着生理发育超前与心理成熟滞后、个人需求强烈与社会环境约束的矛盾。
他们精力充沛,争强好胜而又往往承受力弱,经不起挫折,面对学习、升学、家庭、社会的各种压力,容易产生困惑,寻求宣泄。
他们自主意识增强,逆反思维膨胀而又是非观念、辨别能力不强,往往会作出错误的选择。
他们追求刺激,标新立异却无力承担后果,容易离经叛道,做出越轨行为而又受到很大的伤害。
6.道德教育的局限性。
学校传统的道德教育主要针对“全体”学生,灌输一些道德规范,解决学生表面上的“遵守”、“服从”问题。
由于传统的道德教育缺乏对学生个体的足够重视,缺乏对学生个体作为独立主体的基本道德品质的培养,使学生并未真正形成尊重他人、尊重自己的基本道德品质,更未能把这种道德规范内化为自身的内在道德要求。
面对网络信息时代的来临,学校对网络道德的研究与教育明显滞后。
因此,一旦学校的围墙再也无法阻隔电子信号的传播时,网络道德教育显得是如此苍白,甚至是空白。
以上原因,促使并未形成良好道德观念的、充满好奇的和为了摆脱压力,寻求宣泄的中学生,走进没有国界、没有约束的网络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