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魏公子列传》学案教师版

最新《魏公子列传》学案教师版

《魏公子列传》学案教师版第一课时(1 —3段)一、学习目标1•掌握重点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

2•进一步了解《史记》纪传作品的主要特点。

3•了解信陵君仁而下士”急人之困”的品质;体会侯赢等人以死报恩的思想感情。

二、文题背景1 .解题信陵君(?一前243),战国时魏公子无忌,封于信陵(今河南省宁陵县西北),故称信陵君,与楚国春申君、齐国孟尝君、赵国平原君一起合称战国四公子。

符,用金、玉、铜、竹、木制成的作朝廷征调兵将的凭证,双方各执一半,合之以验真假。

信陵君窃取魏王之符,矫令代将军晋鄙领兵救赵,表现信陵君仁义爱士的性格。

2. 背景(1)时代背景战国时代,出现了一个特殊的阶层,即士”的阶层,即知识分子阶层。

这些人走公室,跑私门,不狩不猎,不农不商,靠知识糊口于四方。

他们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或有高强的武艺,或能文能武,又懂政治、经济、军事、外交,为各国统治者效劳。

他们在战国时代起着异乎寻常的作用。

他们可以左右各国的政策,处理各国的外交,指挥各国的军队,如著名的纵横家苏秦、张仪,两人几乎操纵着战国时代各国的外交关系。

这些人投奔到权贵的门下,以谋生活,故称为门客或食客。

各国贵族都大量收养门客。

其中收养门客名声最大的就是所谓战国四公子。

他们都收养了几千门客,对内维护自己的势力以对付政敌,对外与敌国作政治、军事上的斗争。

(2)战国四公子战国四公子为:魏国的信陵君无忌,齐国的孟尝君田文,楚国的春申君黄歇、赵国的平原君赵胜,他们都以好士”闻名。

司马迁在《史记》中,为他们都立了传,而对信陵君特别推重。

明朝人茅坤说: 公胸中得意人,故本传亦太史公得意文。

”第一课时(1— 3 段)2、安釐(x I )3、昭王薨(h o ng )4、不肖 6执辔(p B 7、俾倪(p n )i1、 直上载公子上坐(坐同“座”)2、 俾倪故久立(俾倪同“睥睨”)(三) 词语释义1、 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无论)2、 致食客三千人(招来)3、 诸侯以公子贤(因为)4、 公子闻之,往请,欲厚遗.之。

(赠送一份厚礼)5、 侯生摄敝衣冠(整理)6、 微察公子(暗中观察)7、 公子颜色愈和(脸色) &从骑皆窃骂侯生(私下里)9、 乃谢客就车(辞别)10、 遍赞宾客(介绍,引见)11、 为寿侯生前(敬酒)12、 今公子故过之(特意)13、 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故意)14、 过客以观公子(拜访朋友)15、 公子往数请之(多次)(四) 词类活用1、公子为人仁而下.士(名词作动词,谦逊对待)信陵君是太史 一、基础知识(一) 注音1魏昭王少子(sh o ) (xi )5、厚遗(w &) (二) 通假字2、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名词作状语,按礼节)3、不敢以其富贵骄.士(形容词作动词,傲慢地对待)4、公子从车骑(使动,使……跟从)5、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使动,使……久久停留)6、公子怪之(意动,认为……奇怪)(五)特殊句式1、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

(判断句)2、魏有隐士曰侯嬴,年七十,家贫,为大梁夷门监者。

(判断句)3、为寿侯生前。

(省略句,状语后置句)(六)翻译1、公子为人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

译:公子做人的原则仁爱而且在士人面前谦恭,士人不论有才无才都谦逊地以礼相待,不愿因自己富贵傲视士人。

2、臣有客在市屠中,愿枉车骑过之。

译:我有个朋友在集市肉铺里,希望委屈您的车马载我去拜访他。

二、文本探究前三段写了什么内容?体现了公子什么样的性格特征?答:前三段写了信陵君的身份地位,以及和侯嬴的交往过程,体现了信陵君为人仁慈谦恭,礼贤下士的品质。

《魏公子列传》学案第二课时(4 — 6段)、基础知识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1、数遗魏王乃公子书(shu o w 百) 3、侯王曾无一言半辞(z eng ) 5、屏人间语(b ng ji m ) 7、请数公子行日(sh u ) (二)通假字1、具告所以欲死秦军状。

(具同“俱”)2、北乡自到(乡同“向”)(三)词语释义1、 已拔赵(攻克)2、 留军壁邺(扎营驻守)3、 冠盖相属(形容请救的使臣连续不断地到来)4、 让魏公子曰(责备)5、 胜所以自附为婚姻者(自愿依托)6、 以公子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困(解急救患)7、 且公子纵轻胜(即使)&及宾客辩士说王万端(各个方面,各种办法)9、公子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估计)10、 约车骑百余乘(凑集,备办)11、 欲以客往赴秦军(带领)12、 具告所以欲死秦军状(表示原因)13、 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用来……的)14、 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遗憾)15、 公子诚一开口请如姬(如果)16、 此五霸之伐也(功劳)17、 而公子亲数存之(问候)18、 所以不报谢者(表示原因;答谢)19、 此乃臣效命之 秋也(时机)20、 公子过谢侯生(辞别)(四) 词类活用2、冠盖相属(zhu )4、馁虎(n®6、嚄唶(hu b ze )1、留军壁邺(名词作动词,驻扎)2、屏人间语(使动,使退避)3、北救赵而西却秦(名词作状语,向北、向西;使动,使退却)(五)特殊句式1、公子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判断句)2、数遗魏王乃公子书,请救于魏。

(状语后置)3、公子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

(状语后置)4、具告所以欲死秦军状。

(省略句)5、何功之有哉?(宾语前置)6、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被动句)7、此五霸之伐也。

(判断句)&不听,可使击之。

(省略句)(六)翻译句子1、今邯郸旦暮降秦而魏救不至,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译:如今邯郸危在旦夕,早晚就要投降秦国,可是魏国救兵至今不来, 这哪里能体现出公子能够急人之难的品德和精神呢!2、具告所以欲死秦军状。

译:详尽地告诉他打算同秦军拼命的想法。

3、今有难,无他端而欲赴秦军,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尚安事客?译:如今有了危难,想不出别的办法却要赶到战场上同秦军拼命,这就如同把肥肉扔给饥饿的老虎,有什么作用呢?还要我们这些宾客干什么呢?二、本文探究1、文章四、五、六三段是事情的发展部分,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体现了侯嬴与公子的什么特点?答:这一部分主要写公子救赵无策,侯蠃献计。

体现了侯蠃过人的智慧与公子的“急人之困”。

2、公子出发而侯生没有送行,这是为什么?答:侯生本欲为公子出谋划策,担心他不听从,故于其复还而言之,想坚定他的心志。

《魏公子列传》学案第三课时(7 —8段)一、基础知识(一)通假字1公子与侯生决。

(决同“诀”)2、侯生果北乡自到。

(乡同“向”)(二)词语释义1、矫魏王令代晋鄙。

(假传,假托)2、屯于境上。

(驻扎)3、公子遂将晋鄙军。

(统率)4、勒兵下令军中。

(约束,整顿)5、秦军解击。

(解除包围)6赵孝成王德公子之矫夺晋鄙兵而存赵。

(感激)7、窃为公子不取也。

(私下)8、赵王扫除自迎。

(台阶)9、口不忍献五城。

(不好开口)(三)词类活用1、朱亥袖四十斤铁椎。

(名词作动词,用袖子藏)2、椎杀晋鄙。

(名词作状语,用椎子)3、已却秦存赵。

(使动;使..... 退即,使.... 保存)(四)特殊句式1、屯于境上。

(状语后置)2、赵王及平原君自迎公子于界。

(状语后置)3、平原君不敢自比于人。

(状语后置)4、使将将其军归魏。

(省略句)5、夫人有德于公子。

(状语后置)6无功于赵。

(状语后置)(五)翻译1今吾拥十万之众,屯于境上,国之重任,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译:现在我拥有十万大军,驻扎在边境上,这是国家交给我的重任,今天公子乘单车来代替我,怎么回事呢?2、公子闻之,意骄矜而有自功之色。

译:公子听说这个消息后,产生了骄傲自大的情绪,露出了居功自满的神色。

3、公子乃自骄而功之,窃为公子不取也。

译:公子却因此自以为有功,觉得了不起,我私下认为公子实在不应该。

二、本文探究1本篇在着力刻画信陵君形象时,也以点睛之笔,描绘了侯生、朱亥、如姬、晋鄙等生动形象。

说说这些形象对集中刻画传主形象的作用。

答:从不同侧面体现了传主礼贤下士、知人善任、信守诺言、急人之困、仁慈惜才等美好的品质。

2、研读本文有关侯嬴的记述,探讨“侯生北乡自到”的原因。

答:侯嬴是一个头脑冷静却又热血满腔的人,他在信陵君辞行赴军提出将自到送公子,不是毫无意义的一时“狭义”冲动,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抉择。

这主要是激励朱亥,同时也为了坚定信陵君夺晋鄙军以抗秦救赵的决心。

显然,他的这一决定,是对夺晋鄙军的危险性作了深刻的分析而作出的。

此外,在侯嬴看来,他已为信陵君建立“五霸之伐”奠定了基础,可以死而无憾。

另外,陈懿《读书漫笔》认为魏王怨恨,“势必收而诛之,故宁自杀以为名”;徐中行《史记评林》认为“侯生之死,世谓报公子,余谓谢晋鄙也”;朱东润认为,他以“北乡自到”来报答信陵君,以减轻或转移信陵君负魏的过错,更表现了他一诺千金的品格和以死相报的义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