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矿井通风与安全课件1到7章(上)

矿井通风与安全课件1到7章(上)


早期的通风装置:人踩风箱鼓风
早期的通风装置:马踩轮子通风
早期的通风装置:马转圈通风
现代化的局部通风机
现代化的主要通风机
第一章 矿内空气




矿井通风目的:为井下各工作地点提供足够的新鲜空气, 使其中有毒有害气体、粉尘不超过规定值,并有适宜的 气候条件。 矿井通风系统:主要通风机、通风网络巷道和通风构筑 物组成。 矿井通风系统矿井的心脏与动脉,是保障矿井安全的最 主要技术手段之一。 本章重点阐述矿内空气的主要成分、井下常见的有害气 体、矿井的气候条件。
1.1.9 氢气(H2)


氢气无色、无味、无毒,相对密度为0.07。氢气能自燃, 其点燃温度比甲烷低100~200℃,当空气中氢气浓度为 4%~74%时有爆炸危险。 井下空气中氢气的主要来源:井下蓄电池充电时可放出 氢气;有些中等变质的煤层中也有氢气涌出。
1.2 矿内气候条件
1.2.1 矿内空气温度
二氧化碳对人呼吸的影响


在抢救遇难者进行人工输氧时,往往要在氧气中加入5% 的二氧化碳,以刺激遇难者的呼吸机能。 当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过高时,也将使空气中的氧浓 度相对降低,轻则使人呼吸加快,呼吸量增加,严重时 也可能造成人员中毒或窒息。
二氧化碳中毒症状与浓度的关系
二氧化碳浓度(体 积)/% 1 3 2 6 7~9 9~11 主 要 症 状 呼吸加深,但对工作效率无明显影响
2003年12月23日22时左右,重庆市开县高桥镇的川东北 气矿16H井发生特大井喷事故,造成243人死亡。
1.1.8 氨气(NH3)


氨气是一种无色、有浓烈臭味的气体,比重为0.596, 易溶于水,空气浓度中达30%时有爆炸危险。 氨气对皮肤和呼吸道粘膜有刺激作用,可引起喉头水肿。 矿内空气中氨气的主要来源:爆破工作,用水灭火等; 部分岩层中也有氨气涌出。 《规程》允许浓度为0.004%。
HbCO指数

CO随空气吸入后,通过肺泡进入血液循环,与血液中 的血红蛋白(Hb)和血液外的其他某些含铁蛋白质 (如肌红蛋白、二价铁的细胞素等)形成可逆性的结合。 由于其与血红蛋白的亲和力要比氧与血红蛋白的亲和力 大240倍,故把血液内氧合血红蛋白中的氧排挤出来, 而形成碳氧血红蛋白(HbCO);又由于碳氧血红蛋白 的离解比氧合血红蛋白(HbO2)的离解慢3600倍,故 HbCO较之HbO2更为稳定。
人体需氧量与劳动强度的关系
劳动强度 呼吸空气量/L· -1 min 氧气消耗量/L· -1 min
休息
轻劳动 中度劳动
6~15
20~25 30~40
0.2~0.4
0.6~1.0 1.2~1.6
重劳动
极重劳动
40~60
40~80
1.8~2.4
2.5~3.0
人体缺氧症状与氧浓度的关系
氧浓度(体积)/% 17 主要症状 静止时无影响,工作时能引起喘息和 呼吸困难 呼吸及心跳急促,耳鸣目眩,感觉和 判断能力降低,失去劳动能力 失去理智,时间稍长有生命危险 几分钟内可能导致死亡
毒理和临床表现
一氧化碳(CO) CO + Hb → HbCO 亲和力 HbCO ﹥HbO2 300倍 解离速度 HbCO ﹤HbO2 3600倍
毒理和临床表现
(1)CO所致组织缺氧及其程度取决于以下因素: ①HbCO饱和度:空气中 CO 浓度愈高,肺泡气中 CO 分压愈大,血液中 HbCO饱和度愈高。 ②吸入空气中氧和CO分压:吸入高氧分压气体,可加 速HbCO解离和CO排出。 ③每分钟肺通气量:劳动量大、空气和血液中CO达到 平衡的时间缩短。 HbCO→动脉血氧量↓→对缺氧最敏感的中枢神经系统 能量供应障碍,使大脑和基底神经节,尤其是苍白球和黑 质发生变性、软化或坏死,出现中枢神经系统损害。
15
10~12

当空气中氧浓度降低时,人体就可能产生不良生理反应,出现种种不适症状,严 失去知觉,呼吸停止,如有及时抢救 6~9 重时可能导致缺氧死亡。
矿内空气中氧浓度降低的主要原因

人员呼吸 煤岩和其他有机物的缓慢氧化 煤炭自燃 瓦斯、煤尘爆炸 煤岩和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有害气体

地面空气进入矿井以后,其成分和性质要发生一系列变化, 如氧浓度降低,二氧化碳浓度增加;混入各种有毒、有害 气体和矿尘;空气的状态参数(温度、湿度、压力等)发 生改变等。 一般来说,将井巷中经过用风地点以前、受污染程度较轻 的进风巷道内的空气称为新鲜空气(新风);经过用风地 点以后、受污染程度较重的回风巷道内的空气,称为污浊 空气(乏风)。
CO中毒症状与浓度的关系
CO( % ) 0.02 主 要 症 状 2~3小时内可能引起轻微头痛 40分钟内出现头痛,眩晕和恶心。2小时内发生体温和血 压下降,脉搏微弱,出冷汗,可能出现昏迷 5~10分钟内出现头痛,眩晕。半小时内可能出现昏迷 并有死亡危险。 几分钟内出现昏迷和死亡。
0.08
0.32 1.28
在井下通风不良的地点,如果不经检查而贸然进入,就 可能引起人员的缺氧窒息。 《煤矿安全规程》规定,矿内采掘工作面的进风流中氧 含量不得低于20%。
1.1.2 氮气(பைடு நூலகம்2)


氮气是一种惰性气体,是新鲜空气中的主要成分,它本 身无毒、不助燃,也不供呼吸。但空气中若氮气浓度升 高,则势必造成氧浓度相对降低,从而也可能导致人员 的窒息性伤害。正因为氮气为惰性气体,因此又可将其 用于井下防灭火和防止瓦斯爆炸。 矿井空气中氮气主要来源是:井下爆破和生物的腐烂, 有些煤岩层中也有氮气涌出。
1.1.7 硫化氢(H2S)



硫化氢无色、微甜、有浓烈的臭鸡蛋味,当空气中浓度 达到0.0001%即可嗅到。硫化氢相对密度为1.19,易溶于 水,在常温、常压下一个体积的水可溶解2.5个体积的硫 化氢,可能积存于旧巷积水中。空气中硫化氢浓度为 4.3%~45.5%时有爆炸危险。 硫化氢剧毒,有强烈的刺激作用。当空气中硫化氢浓度 较低时主要以腐蚀刺激作用为主;浓度较高时能引起人体 迅速昏迷或死亡。 《规程》规定硫化氢的允许浓度为0.00066%。
通风 机
通风 设施
巷 道 网 络
1.1 矿内空气成分及其基本性质
地面空气主要成分
气体成份(分子式) 体积百分比(%) 质量百分比(%)
氮气(N2) 氧气(O2) 二氧化碳(CO2) 氩气,其它稀有气体
78.09 20.95 0.03 0.93
75.55 23.13 0.05 1.25
矿内空气

一氧化碳对人的生理作用
矿内CO的来源与允许浓度


空气中一氧化碳的主要来源有:井下爆破;矿井火灾;煤 炭自然以及煤尘、瓦斯爆炸事故等。 《规程》规定:矿内空气中CO浓度不得超过0.0024% 。
1.1.5 二氧化硫(SO2)
SO2是一种无色,有强烈硫磺味的气体,易溶于水,在 风速较小时,易积聚于巷道的底部。对眼睛有强烈刺激作 用。 SO2与水后生成都市硫酸,对呼吸器官有腐蚀作用,使 用喉咙和支气管发炎,呼吸麻痹,严重时引起肺病水肿,当 空气中含二氧化硫为0.0005%时,嗅觉器官能闻到刺激味。 0.002%时,有强烈的刺激,可引起头痛和喉痛。0.05%时, 引起急性支气管炎和肺水肿,短期间内即死亡。 《规程》规定:空气中二氧化硫含量不得超过 0.0005%。
有毒有害气体成分
尽管矿井空气与地面空气相比,在性质上存在许多差 异,但在新鲜空气中其主要成分仍然是氧、氮和二氧化碳。 在污浊空气中含有大量有毒有害气体:一氧化碳(CO)、二 氧化氮(NO2)、二氧化硫(SO2)、硫化氢(H2S)等。

1.1.1 氧气(O2)

氧气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机能所需要的气体。人类在 生命活动过程中,必须不断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人 体维持正常生命过程所需的氧气量,取决于人的体质、精 神状态和劳动强度等。
矿井通风与安全
中国矿业大学
课程体系与学习方法
一、教学参考书 1.张国枢《通风安全学》 2.王德明 《矿井通风与安全》 3.黄元平《矿井通风》 4.赵以蕙 《矿井通风与空气调节》 5.俞启香《矿井瓦斯防治》 6.《中国矿井通风工程图集》
课程体系与学习方法
二、学习方法 课程教学与实验结合 课程设计与现场实习结合 三、基础课程(流体力学、传热学) 四、考试要求 评定成绩:期末考试成绩为准 考试范围:平时的复习思考题
1.1.4 一氧化碳(CO)

CO是一种无色、无味、无臭的气体,相对对密度为0.97, 微溶于水,能与空气均匀地混合。CO能燃烧,浓度在 13~75%时有爆炸的危险;CO与人体血液中血红素的亲 合力比氧大150~300倍(血红素是人体血液中携带氧气和 排出二氧化碳的细胞)。一旦CO进入人体后,首先就与血 液中的血红素相结合,因而减少了血红素与氧结合的机会, 使血红素失去输氧的功能,从而造成人体血液“窒息”。
1.1.3 二氧化碳(CO2)

二氧化碳是无色,略带酸臭味的气体,比重为1.52,很难 与空气 均匀混合,故常积存在巷道的底部,在静止的空 气中有明显的分界。二氧化碳不助然也不能供人呼吸, 易溶于水,生成碳酸,使水溶液成弱酸性,对眼、鼻、 喉粘膜有刺激作用。在新鲜空气中含有微量的二氧化碳 对人体是无害的,但如果空气中完全不含有二氧化碳, 则人体的正常呼吸功能就不能维持。
毒理和临床表现
(2)急性中毒临床表现 主要为中枢神经、心血管以及血液系统方面症状,如剧 烈头痛、头昏、恶心、呕吐;短暂昏厥、不同程度意识障碍 或昏迷,皮肤粘膜呈樱桃红色。 重者并发脑水肿、休克或严重心肌损害、呼吸衰竭。出 现以锥体系或锥体外系症状精神意识障碍为主要表现的CO 神经精神后发症或迟发脑病。
二氧化氮中毒症状与浓度的关系
二氧化氮 (体积)/% 0.004 0.006 0.01 0.025 主 要 症 状 2~4小时内可出现咳嗽症状。 短时间内感到喉咙刺激,咳嗽,胸疼。 短时间内出现严重中毒症状,神经麻痹,严惩咳嗽, 恶心,呕吐。 短时间内可能出现死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