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原文化助推中原崛起如何走向自立、自信、自强

中原文化助推中原崛起如何走向自立、自信、自强

中原文化助推中原崛起如何走向自立、自信、自强
中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从表层看,她是一种地域文化,从深层看,她又不是一般的地域文化,而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源和主干,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占有突出地位。

最早奠基中原文化是由炎黄二帝奠定的基础,后来经历夏商周这几个王朝以后,逐渐有了文化的概念,特别是在春秋五霸时期,齐国在管仲的外交政策的引导下,连接一些国家对楚国的扩大意图进行了扼制。

这就产生齐鲁文化的大国家观。

接过来的晋文公在城濮重创了楚国的军队,于是晋国的文化也逐渐融入了中原文化之中。

所以说,中原文化最主要是这三个文化组成的:鲁国的儒家文化,齐国的国家战略文化,以及三晋政治谋略组成的。

以后,中原文化就是在以上的文化,对外文化进行批判和融合所形成的广义的中原文化。

中原文化对于历史进程的推动,对于中华文明的形成,对于民族精神的传承,对于经济社会的发展,都发挥了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中原文化是以黄河中下游地区为中心的历史文化形态。

在中国历史上,由于这里自上古至唐宋一直是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所谓中原文化,在某种程度上就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

但是,就目前国内文化研究的态势及中原地区在国家政治生活中所占据的位置看,它的地域特性明显压倒了作为国家文化的特性,更宜被视为一种地域文化。

但同时必须注意的是,中原文化的地域性明显又与其他地域文化不同,它最值得重视的特点就是与中国文化形成的直接关联。

由于黄河泥沙的淤积和气候等诸多便利的自然条件,这里自上古时期就形成了发达的农业文明,在诸地域中最先跨过了“文明的门槛”。

由这种文明衍生的文化,则为后世中国的社会政治制度、文化礼仪典章提供了基本的范本。

同时,中原文化之所以在中国文化的整体格局中占据重要地位,还在于它强大的辐射力。

在中国历史上,它依托于生产方式的先进性、军事的扩张,甚至中央政权崩解导致的移民大批迁移,向四方传播。

面对恶劣的自然生存环境,中原文化在辩证和谐的理念引导下,一开始就培育出一种自强自立、开拓创新精神。

《易传》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中原文化认为,要生息繁衍、安身立命,就必须革故鼎新、锐意创新。

中原人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渐渐磨练出了一种审时度势、拼搏进取、不屈不挠的精神,这使他们不愿安于现状、坐以待毙,而是认识到只有顽强奋斗、开拓有为,才能安居家园,繁荣发展。

从上古时期的大禹治水、愚公移山,到现代的红旗渠壮举,都是这种精神的最好诠释。

但是,任何自强自立都必须以民族的繁荣昌盛为前提,而民族的繁荣又依赖于科学文化的普及,为此,中原文化还渐渐形成了崇文重教的传统。

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的摇篮,这里人文厚重,自古崇尚人伦教化之道。

《国语·郑语》里说:“商契能和合五教,以保于百姓者也。

”事实上,中原文化一直把风伦教化看作是治理国家、稳定社会、造福民众的重要策略和根本途径。

中原文化产生的新思想、新知识、新技术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从周朝的“封邦建国”到北宋文官制度的全面繁荣,从北魏孝文帝改革到王安石庆历新政,中原大地上的每一次重大改革都推动了中华民族政治文明的递进。

从殷商王朝对商业经济方式的自觉选择,到以宋朝交子、汇票等为标志的商业革命,都促进了社会分工的极大发展,实现了社会生产效率的显著提高,先后创造了我国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

新技术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中原文化也做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

东汉蔡伦发明的造纸术实现了文字载体的新突破,北宋毕的活字印刷迎来了铅与火的新时代,开创了知识传播的新纪元;成熟于宋代的火药,把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指南针导致了航海技术
革命,为近代文明的到来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中原文化就如一台功能强大的引擎,从不同的方面不断把中华历史甚至世界历史的车轮推向前行。

中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源头和组成部分,中原文化精神自然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的精神个性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中原文化精神的扩充、发展、完善,以及与其他文化精神的交融互渗。

从内容上看,中原文化本质上是一种以农业文明为核心的文化,这种农业文明对中华民族精神个性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从形式上看,中原文化在中华民族个性形成中起到了培育、导引、促进、提升、创新、凝聚等作用。

两者的结合,使其在中华民族精神形成和发展的历史上,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