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能源电力行业现状与发展趋势

中国能源电力行业现状与发展趋势

中国能源电力行业现状与发展中国电力工业自1882年在上海诞生以来,经历了艰难曲折、发展缓慢的67年,到1949年发电装机容量和发电量仅为185万千瓦和43亿千瓦时,分别居世界第21位和第25位。

1949年以后我国(大陆,下同)的电力工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1978年发电装机容量达到5712万千瓦,发电量达到2566亿千瓦时,分别跃居世界第8位和第7位。

改革开放之后,电力工业体制不断改革,在实行多家办电、积极合理利用外资和多渠道资金,运用多种电价和鼓励竞争等有效政策的激励下,电力工业发展迅速,在发展规模、建设速度和技术水平上不断刷新纪录、跨上新的台阶。

装机先后超过法国、英国、加拿大、德国、俄罗斯和日本,从1996年底开始一直稳居世界第2位。

进入新世纪,我国的电力工业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

一、发展现状(一)电力建设快速发展发电装机容量、发电量持续增长。

改革开放以来到上世纪末,我国发电装机和发电量年均增长率分别为7.8%、7.9%。

发电装机容量继1987年突破1亿千瓦后,到1995年超过了2亿千瓦,2000年达到了3亿千瓦。

发电量在1995年超过了1万亿千瓦时,到2000年达到了1.37万亿千瓦时。

进入新世纪,我国电力工业进入历史上的高速发展时期,投产大中型机组逐年上升,2004年5月随着三峡电站7#机组的投产,我国电源装机达到4亿千瓦,到2004年底发电装机总量达到4.41亿千瓦,其中:水、火、核电分别达10830、32490、701.4万千瓦。

2004年发电量达到21870亿千瓦时。

2000~2004年,5年净增发电装机容量14150万千瓦,2004年我国新增电力装机容量5100万千瓦,超过美国在1979年创造的年新增装机4100万千瓦的世界历史最高记录。

预计今年新增装机容量约为6000万千瓦,年末装机容量将超过5亿千瓦。

电源结构不断调整和技术升级受到重视。

水电开发力度加大,2004年9月,随着青海黄河上游公伯峡水电站首台机组建成投产,我国水电装机超过了1亿千瓦,达到10830万千瓦,占总装机容量的24.6%,目前在建规模约4700万千瓦。

核电建设取得进展,经过20年的努力,建成以秦山、大亚湾/岭澳、田湾为代表的三个核电基地,总装机容量达到了870万千瓦。

高参数、大容量机组比重有所增加,截止到2004年底,已投运单机容量60万千瓦及以上的大型火电机组约55台,其容量占火电装机容量的10.7%,在今后4年中将有60台以上的超临界机组建成投产,60万千瓦机组中超临界机组已经占有主导地位,单机容量100万千瓦的超超临界机组开始兴建,到2010年将有10台以上100万千瓦超超临界机组投产。

关停了一大批耗能高、污染严重的小机组,自2000到2002年,关停的小机组约1000万千瓦。

洁净煤发电技术得到应用,采用引进技术自主设计制造的30万千瓦CFB锅炉,正在建设或开展前期工作的有10余台,2004年末约有2000万千瓦脱硫装置投入运行或在建,近几年新建火电机组几乎均同步安装烟气脱硫装置,大容量机组烟气脱硝正在逐渐实施,40万千瓦等级的IGCC机组的技术引进及开发工作正在进行。

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技术引进取得成果,目前约有近70套9F级燃机机组正在建设或前期准备中,2005年5月大陆首台9FA重型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投入运行,燃气轮机的装机容量不久将达到3000万千瓦以上。

电网建设不断加强。

随着电源容量的日益增长,我国电网规模不断扩大,电网建设得到了不断加强,特别是近十年来,电网建设得到了迅速发展,输变电容量逐年增加。

截至2004年底,220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达到22.8万公里,变电容量达到7.12亿千伏安。

全国电网基本形成较为完备的330/500千伏主网架,随着国家电网公司750千伏输变电示范工程的投产,电网最高运行电压等级已经提高到750kV。

1998年以来实施的城乡电网建设与改造,特别是农村电网“两改一同价”成效显著,不仅提高了供电质量,降低了电价水平,改善了8亿农民的用电状况,解决了近3000多万无电农村人口的用电问题,而且加强了网架结构,缓解了城市配网高低电压之间联系薄弱的问题,促进了城乡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西电东送和全国联网发展迅速。

我国能源资源和电力负荷分布的不均衡性,决定了“西电东送”是我国的必然选择。

西电东送重点在于输送水电电能。

按照经济性原则,适度建设燃煤电站,实施西电东送。

目前,西电东送已进入全面实施阶段:贵州到广东500千伏交、直流输变电工程已先后投产运行,向广东送电规模已达1088万千瓦。

三峡到华东、广东±500千伏直流输变电工程先后投产。

蒙西、山西、陕西地区向京津唐电网送电能力逐步增加。

华北与东北、福建与华东、川渝与华中等一批联网工程已经投入运行,2003年跨区交换电量达到862亿千瓦时。

截至2005年7月,除海南外已经初步实现了全国联网,初步实现了跨区域资源的优化配置,区域电网间的电力电量交换更加频繁,交易类型出现了中长期、短期、超短期、可中断交易等多种模式,呈现多样化的良好局面,由于跨区跨省电力交易比较活跃,部分联网输电通道长期保持大功率送电。

西电东送、全国联网工程对调剂电力余缺、缓解电力供应紧张和促进资源优化配置起到重要作用。

(二)电力环保取得显著成绩污染物排放得到控制。

电力工业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控制烟尘排放,目前安装电除尘器比例达到85%以上,烟尘排放总量较1980年减少32%以上,单位电量烟尘排放量减少了88%。

1995年底结束向江河排灰,2002年废水排放达标率达到97%,部分水资源缺乏地区实现了废水“零排放”。

2003年底大陆已累计建成投产的脱硫机组装置容量约1000万千瓦,脱硫设施产生的SO2去除量为96.9万吨,单位电量二氧化硫排放量较1990年减少了40%。

洁净煤燃烧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技术引进取得进展,已经掌握了低氮燃烧技术。

水电、核电和电网的环境保护得到高度重视。

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水平不断提高。

供电标准煤耗从1978年的471克/千瓦时下降到2004年的376克/千瓦时;发电厂用电率从6.61%下降到5.95%;线路损失率从9.64%下降到7.59%;平均单机容量达到5.68万千瓦。

全国火电厂工业用水总量为1327亿吨,其中新鲜水量为397亿吨,重复用水量为930亿吨,水的重复利用率为70%。

全国火电厂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 1.72亿吨,其中粉煤灰为1.38亿吨、渣为0.32亿吨;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为1.2亿吨,其中粉煤灰为0.95亿吨、渣为0.25亿吨。

干灰场得到普遍应用,节约了占地和用水。

灰渣综合利用的水平不断提高。

在许多地区100%得到利用。

(三)电力科学技术水平有较大提高电力装备技术水平差距不断缩小。

火电主力机型从50、60、70年代的5万、10万、20万千瓦,发展到80年代利用引进技术生产30和60万千瓦,进入新世纪以来60万千瓦超临界、100万千瓦超超临界机组引进技术国产化进程明显加快;水电具备了70万千瓦机组的制造能力;核电可以自主设计生产65万千瓦压水堆核电机组。

电网已具备750千伏及以下、额定电流4000安培及以下、短路电流水平63千安及以下交流输变电设备研发及制造能力,产品类型涵盖“常规敞开式设备”至“全封闭组合电器”在内的全系列。

±500千伏及以下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的关键设备—晶闸管阀及换流变压器已基本实现由国内成套供货。

交、直流输电系统控制保护设备的技术水平已居于世界领先行列。

电力发展水平走在世界前列。

一是火电机组参数等级、效率不断提高,2004年上海外高桥二期工程90万千瓦引进技术超临界机组、河南沁北、江苏常熟两个60万千瓦超临界机组国产化依托工程成功投入运行,浙江玉环100万千瓦超超临界机组国产化依托工程及山东邹县、江苏泰州等一批同类项目正在顺利实施。

二是水电建设代表了当今世界水平,建成了以三峡工程为代表的一批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水电工程。

三是核电自主化程度不断提高,秦山二期建成投产标志着我国已具备65万千瓦压水堆核电机组的研发制造能力。

四是超高压技术跻身国际先进行列,500千伏紧凑型、同塔多回、串联补偿等技术得到应用,2005年9月26 日,我国第一个750千伏输变电示范工程(青海官亭至甘肃兰州输变电工程)正式投入运行,这标志着我国电网建设和输变电设备制造水平跨入世界先进行列;现已开始规划建设交流1000千伏特高压输变电试验示范工程。

五是直流输电技术快速发展,已先后建成单回输送容量120万千瓦的葛上直流工程、单回输送容量180万千瓦的天广直流工程、单回输送容量均为300万千瓦的龙政、三广及贵广I回直流工程,在建和已建的直流线路工程的长度达到了7000公里,并已开展800千伏级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可行性研究工作。

(四)可再生能源发电取得进步风力发电建设规模逐步扩大。

从“七五”开始建设风力发电场,到2004年底,内地已建成43个风力发电场,累计装机1292台,总装机容量达到76.4万千瓦,占全国电力装机的0.17%。

单机容量达到2000千瓦。

地热发电得到应用。

到1993年底,西藏地热发电的总装机达到28.13兆瓦,约占全国地热发电装机(包括台湾在内)的94%;年发电量9700万千瓦时,占拉萨电网约20%。

太阳能发电开始起步。

至1999年,光伏发电系统累计装机容量超过13兆瓦。

2004年建成容量为1兆瓦的太阳能发电系统,这是目前中国乃至亚洲总装机容量第一的并网光伏发电系统,同时,也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兆瓦级大型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之一。

小水电建设取得巨大成绩。

截止到2000年底,全国已建成小水电站4万多座,装机达2485万千瓦,占全国水电装机的32,4%,占世界小水电开发量的40%以上,年发电量800亿千瓦时,占全国水电发电量的36.27%。

(五)电力需求旺盛,发展潜力巨大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对电力的拉动作用巨大。

上世纪70年代起,我国基本处于长期严重缺电的局面,电力供应短缺是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

随着电力工业快速发展,1997年开始实现了电力供需的基本平衡,部分地区供大于求。

进入新世纪,随着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实行积极财政政策和扩大内需的经济方针,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电力需求增长也屡创新高。

继2001年用电增长9%之后,2002年增长11.8%、2003年增长15.4%、2004年增长14.8%。

经济较发达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沿海地区电力需求持续旺盛。

从2002年下半年开始,全国电力供需状况又趋紧张,发电装机利用率(利用小时数)大幅提高,局部地区开始启用限电措施。

2003年~2004年,全国电力供需平衡继续总体偏紧。

整体看来,由于人均发电装机占有量偏低,电力供应的高速增长仍难以满足更快增长的电力需求,电力工业仍存在较大发展空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