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加快转变生产方式 促进畜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加快转变生产方式 促进畜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加快转变生产方式促进畜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李巨海傅河翟鹏林(市农业局)近年来,随着“畜牧强农”战略的大力实施,全市畜牧业得以快速发展,传统农业的生产结构和生产体系正在发生历史性的转折,逐步扭转了畜牧业是农业附属产业的地位,同时也改变着传统畜牧业生产的增长方式,畜牧业正由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成为推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和经济增长点。

传统畜牧业进入了一个转型建设的新时期,畜牧业区域布局日趋合理,养殖小区快速发展,畜禽良种普及率进一步提高,畜禽饲养方式正在发生积极变化。

因此,加快推进我市畜牧业由传统生产方式向现代化生产方式转变,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转变生产方式是实现现代化畜牧业的重要保证加快推进我市畜牧业由传统生产方式向现代生产方式转变,是建设现代化畜牧业的必然要求,是维护公共卫生安全的有力保障,是提高畜产品竞争力的关键措施,是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迫切需要,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加快推进生产方式转变,建设现代畜牧业,是社会经济发展到新阶段的必然选择。

要坚定不移地围绕建设现代化畜牧业这一目标,坚持“优质、低耗、高效、生态”的原则,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经济循环型之路,不断探索、建立、推广畜牧业生产经营的新模式、新机制,争取尽快建成以畜禽现代化养殖方式为主导、民营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为主体、畜牧大产业统筹协调发展为特色的现代畜牧业经济发展新格局。

2005年的亚洲Ⅰ型口蹄疫、四川猪链球菌疫情及当前正在部省区流行的高效疫情禽流感,充分凸显出畜牧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给人类的生活、生存造成巨大的威胁,随时可能危及人类的生命安全。

疫情发生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由于人们过分追求养殖利润,忽视动物福利,造成养殖环境差,生产工艺不合理,给动物防疫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进而为疫情的发生埋下了隐患,全市每年因各种疫情造成的损失在800万元以上。

如果我们沿袭传统的高投入、高排放、高污染、低效率粗放型畜牧业发展模式,在资源与环境约束日益强化的今天,必定难以为继。

为实现畜牧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和竞争力,在当前全社会倡导建立节约型社会的大趋势下,应以技术创新、机制创新、工作创新为动力,切实转变生产方式,在畜牧业发展各要素、各环节普遍推广应用节料、节地、节能、节水和资源综合循环措施,实现资源节约与高效利用。

因此,要有效地控制各种动物疫情的发生,实现畜牧业的科学发展,必须从转变生产方式入手,彻底改变传统的饲养方式,引导农民实行标准化养殖、清洁养殖。

二、我市传统畜牧业发展与生产方式的转变过去,畜牧业的发展仅仅停留在简单的、一家一户的庭院式养殖,忽视增强农作物物质能量循环功能,资源利用组合方式的调整与重组,饲草资源开发建设相对缓慢,畜牧业生产结构的变化以及在农业经济发展中心的地位,基本保持了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

农村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通过近几年实施的“畜牧强农”战略,我市的畜牧业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1、畜牧业以猪为主的耗粮型生产结构,向以牛羊为主的节粮型生产结构转变。

草食性家畜得到了快速发展,畜牧业生产结构实现重大转变。

1990年全市牛、羊肉的产量只占肉类总产量的7.07%;2004年牛、羊肉的产量由1990年的620.6吨上升到2300吨,增长了2.7倍,牛、羊肉的产量已占到肉类总产量的20.36%。

特别是奶类总产量由1990年的1107吨上升到2004年的10858吨,增长了8.8倍。

2、畜牧业生产的畜种和品种结构向发展畜产品商品生产的方向转变。

肉、蛋、奶等主要畜禽产品产量逐步上升。

2004年肉、蛋、奶的生产总量分别达到11294吨、9641吨、10858吨,分别比1990年增长了28.74%、36.65%、880.85%。

3、畜牧业生产向生产周期短,育肥周期短,经济效益提高的方向转变。

发展转变最快和增量最大的是家禽饲养业。

1990年,禽肉的产量只占到全市肉类总产量的5.02%,2004年,全市禽肉生产量由1990年的440吨增长到937吨,比1990年增长112.95%,达到当年肉类总产量的18.3%。

肉类生产中最薄弱的环节成为增长发展最突出的种类。

从生产实践方面衡量,过去畜产品的主体肉类生产,一直随着粮食生产的波动而波动。

近年来,粮食生产呈不稳定的发展态势,而肉类生产却稳定快速增长。

以与粮食生产紧密相连的猪肉生产做比较,全市粮食总产量2004年比1990年降低了13.87%,而猪肉产量增长了5.57%,粮食增长与肉类增长差距拉大,说明我市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畜牧业生产科技含量的增长,传统畜牧业生产方式得以有效的改造。

三、从引导农民转变生产方式入手,着力推进畜牧产业化经营我市畜牧业经济已进入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

在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新阶段的今天,要以全新的视野,发展的眼光,战略的高度来研究和解决畜牧业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适时推进畜牧产业化经营。

千家万户搞养殖导致的结果就是:技术不一,品种不纯,标准不同,这种生产方式已不适应当前我市畜牧业的发展。

我市的养殖模式大体上有两种,一是具有一定程度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的养殖场(公司),多集中在养猪业、养鸡业和养牛业,且多在城郊地带,设施、防疫、加工等比较正规,基本符合《动物防疫法》要求;二是个体养殖户,主要集中在城乡结合地带,多数将农田改成简易圈舍,一般饲养上百头猪或上千只禽,粪尿污物自由排放横流,环境污染十分严重,卫生防疫难以保障。

我市养殖场经营模式大多以个体为主,单从生产体系来看就存在诸多问题,一是养殖技术落后,疫病防治水平低。

由于直接从事畜禽饲养管理的工作人员普遍缺乏专业知识,故而在饲样过程中不能有效地预防疫病的发生,产品存在着安全隐患。

二是生物安全体系尚未完善。

无论规模化饲养,还是“公司+农户”的区域化生产生物安全体系都尚未建立或不完善,往往过分依赖疫苗、依赖药物、轻视防疫,忽视防疫体系建设,这也是造成动物产品有害物质超标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是疫病防治的关键环节把关不严或被忽略。

由于种种原因,一些规模企业不能做到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动物的免疫也没有专业防疫人员现场监督指导,免疫质量无法保证;饲养场地条件差,缺乏必要的排污设施,不能有效地阻断病原微生物的传播;饲养场地内运料车,畜禽运输车不能做到划片或定点运输,车辆消毒不彻底。

另外大多数养殖场没有定期进行环境消毒,有的甚至根本没有环境消毒的计划,不能有效地杀灭舍内外病原微生物。

鉴于此必须从加快转变生产方式入手,进一步推进畜牧产业化经营,促进畜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1、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发展适度规模的现代化生态养殖基地。

简易的设备、粗放的管理已很难生产符合国际标准的畜禽产品,我们应尽早摆脱“穷人养畜禽,贫困落后地区养畜禽”的观念和现状,投资兴建“适度规模的”、真正符合“生物安全”要求的、饲养设备一流的“标准化养殖场”,真正和国际标准接轨。

目前,在一些老的规模养鸡场股份制改造成功,为彻底解决病毒和药物残留问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各养殖企业要严格按照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提出的“五统一”要求进行规范,即统一供雏,统一供料,统一用药,统一防疫,统一屠宰。

同时通过建设畜牧业生态工程,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进行无废物无污染的畜牧生产。

生态畜牧业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变废为宝,对营养物质多层次地分级利用,实现无废物、无污染生产。

要按照区域发展规划,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地区作为生态畜牧业的发展典型,针对本地资源特点,因地制宜进行整体规划,合理布局,调整结构,建成一批具有一定特色、一定规模、一定效益的示范区,逐步延伸扩大,促进全社会可持续畜牧业的发展。

2、因势利导,把握时机,适时推进畜牧产业化经营。

畜牧业在发挥传统优势的基础上,不断注入新的活力,赋予新的内涵,畜牧业已跃升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一个支柱产业。

一是在农业内部畜牧业市场化程度较高。

从管理体制来看,畜牧业是购销市场开放较早的产业,市场化进程较快,市场化特征明显;从增长方式来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了导向作用,市场引导生产、带动结构调整;二是畜牧业经营方式正处于转型时期。

以一家一户小规模生产为主的传统养殖正在向园区化为主的规模养殖转变。

平定县华润乳业有限公司投资1300万元建成的集奶牛养殖、饲草料供应、鲜奶销售为一体的高科技股份制奶牛园区,为养殖户提供“六统一”服务,为购牛提供等额贷款,建立奶牛风险基金,与养殖户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长期合作共同体。

宽松的饲养环境和优惠的饲养政策已吸引县域内外32个养殖户入驻园区,成为我市规模最大的的股份制奶牛养殖园区,形成阳泉最大的鲜奶集散地,规模效益得到了充分显现。

三是产业结构调整成为畜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阳泉市金满地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着眼于本地羊生长速度慢、出肉率低、效益小的现状,2003年从澳大利亚引进纯种肉羊萨福克、道赛特50只,2004年先后完成了300多例胚胎移植,成功率达到了73.2%,使纯种肉羊存栏达到260余只,并通过杂交改良,极大地提高了本地羊的生长速度,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四是畜牧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提高。

畜牧业产业化经营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已涌现出一批大的规模企业。

合作组织不断涌现,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经营体制的改革与创新。

目前,畜牧业发展不仅受自然与市场两个因素的制约,还受到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影响。

进入新世纪,畜牧业规模化经营将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向,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

一是质量安全成为普遍关注的焦点。

畜产品买方市场的形成,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之后,畜产品质量安全和标准化生产已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千家万户分散饲养为主体的生产方式显然不能适应畜牧业质量建设的要求。

二是生产经营主体发生变化。

一方面,从事传统散养方式的农户大多属于兼营农户,缺少技术专长,他们会逐步向自己专长的优势产业集聚,有的会离乡离土,外出务工经商,使得散养户的总量逐步减少;另一方面,随着养殖专业大户,农村经济人不断扩大生产经营规模,一部分外出务工经商的农民在初步完成资本积累后又投资畜禽养殖。

三是散养户将逐步丧失物质基础和社会条件。

在农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农户大量压缩粮田,农民自有饲料粮将会减少,使传统畜禽养殖以千家万户为主体的生产格局逐步失去其物质基础;农村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农村卫生环境将极大改善,千家万户散养方式因不适应农村社会发展而会被淘汰。

由此可见,适时推进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时机日趋成熟。

3、消除误区,改变模式,积极引导产业化经营。

过去,规模化经营与传统散养方式相比,明显缺少市场竞争力。

从主观因素看,形成这种误区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成本、效益计算方式不科学。

一方面,由于散养户的特殊性,在比较生产成本时,未能也不必考虑散养户的全部用工和自有饲料成本,这就掩盖了散养户的真实成本;另一方面,传统的计算方式是畜禽头(只)平均产出的效益,而科学的计算方式应该是人均创造的效益,这也是衡量劳动生产率水平的重要尺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