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隋唐_中国政治制度史
清除北方少数民族统治的痕迹,如恢复汉姓,恢复汉族 文化习俗。最重要的是恢复礼制。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大多都 有自己的礼仪规矩,但是隋朝以继承汉人正统自居,故而强 调要恢复周礼。 隋朝虽完成了大多数制度的创制工作,但由于炀帝的缘 故结果二世而亡。唐几乎完全继承了杨家开创的制度遗产, 并使之发扬光大,在政策上又刻意避免了前朝之失,结果成 就了历史上的盛世。
明经科:考儒家经典
唐 代 儒 家 经 典
《周礼》《仪礼》
小经—《易》《尚书》《公榖梁》
《论语》《孝经》:必考内容
帖经
将一段经文贴上一句,将之填 出,类似填空,一般帖十条
墨义
类似于默写,也考十条,考察对 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
策论
对时务的议论看法,每科必考
• 明经科的存在与发达,表明唐 朝正统意识形态对儒家伦理的 依赖。
户转群招 部运牧讨 节 方 使使使使
等
府 虚 职 县
度 镇 使 州
等
监 军 使 观军容使
实 职
唐后期政府使职系统示意图
第三节 科举制度
一、科举的主要科目 二、科举取士的过程 三、唐朝科举考试的隐性制度因素 四、科举与学校 五、唐代科举制度的评价
科举的主要科目:常科、制科
进士 秀才 明经
常科
明史 明算 明法
1、主观性强
• 取士质量,关键在于考官的眼力。唐朝重视诗 赋,但难以判断优劣。进士考试一般不糊名, 录取时不仅允许参考考生的“平时成绩”,而 且考官还要经常跟名流保持接触,以了解诗坛 的新动向,听取已经成名诗人对举子的意见。
• 礼部设贡院,考试、判卷均在贡院举行。因此,主 持考试者又被称为“知贡举”,一般都由当时最有 文才、老成持重者担任。 • 考试每年春天在礼部的贡院举行,一日为限。 • 考生准备饭食、饮水,文房用具。时间一到可点上 三支蜡烛,蜡烛燃尽即止。 • 主考官称座师,判卷考官称房师,备受礼遇。 • 礼部考试通过,考生就获得了出身,即进士资格, 但要想做官,还得参加吏部考试。
政事堂
三省长官和其他参与决策官员开会的地点
所有政务在政事堂集中讨论后送交皇帝裁决。 政事堂逐渐成为高于三省的决策机构,三省 长官实际上脱离了本部门,专一负责全国政 务的处理。三省的副职左右仆射成为三省实 际负责人。后皇帝干脆不设三省正职,以副 职替代,让副职进入政事堂,于是宰相的官 阶降低,更便于皇帝控制。
吏部考试
• 相对容易,但带有很强主观性 • 内容为:书、判、身、言
面 试
所谓书,指书法,字写得不好,不能通过考试 所谓判,指官方文书的草拟 所谓身,指身材和相貌,长得有缺陷或对不起观 众的人也很难通过 所谓言,看考生言辞是否流利
科举考试的隐性制度因素
• 为了保障制度的充分有效,唐朝想了很多办法。 其中有一些实际上属于弥补制度的不足,所以 被称为隐性制度的因素。
• 其四,完善了府兵制,建立掌管与训练府兵的折冲府。 在中央设置十二卫分管兵府,使府兵制更加制度化。 • 其五,整顿了长期以来混乱的律法。
删繁就简制定《开皇律》,废除车裂等,将死刑终审权 收归中央,死刑须经大理寺复核才能执行。唐《贞观律》 《永徽律》,都是《开皇律》的修订。其法律精神一直延续 到清代。 • 最后,着手重建礼制。
《中国政治制度史》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第七节 第八节
隋朝的创制 三省六部和集体宰相体制 科举制度 唐代的官吏任用考核制度 隋唐时期的监察体系 府兵制及其畸变 隋唐的地方政府体制 隋唐的司法制度
第一节 隋朝的创制
• 首先,恢复并健全了三省六部的中央机构,确立了中 书省(隋称内史省,长官称纳言)草诏、门下省审核、 尚书省执行的三权分立制衡机制。
• 从总体上看,考试内容上儒家 伦理占统帅地位。
进士科
• 从隋到唐初,此科主要考策论,以文辞华美为胜。 • 后增加帖经和杂文,帖经只是增加了儒家经典的内 容,而杂文,则是指带有讽喻性的带韵美文。中唐 以后杂文改为律诗,更增加了考试难度和挑战性。 • 进士科考试相比明经来,要难得多,录取的比率也 低得多,每科不过1%-2%的录取率。所谓“五十少 进士,三十老明经”。 • 唐朝宰相,进士出身的人占一半以上,其他的名臣 和名人,也往往是进士出身。进士科是打破门阀世 族的利器。
——《大唐六典》卷8《门下省》
给事中四人,正五品上。掌侍左右, 分判省事,察弘文馆缮写仇校之课。凡百 司奏抄,侍中既审,则驳正违失。诏敕不 便者,涂窜而奏还,谓之“涂归”。
——《新唐书》卷47《百官志》二
故事:凡军国大事,则中书舍人各执 所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
——《资治通鉴》卷9《中书省》
武举
• 武则天开设 • 由兵部主持,既考骑射功夫,也考武艺 和负重能力 • 考试合格者,成为武职官员。如中唐名 将郭子仪 • 武举考试中试率也相当低,1%-2%
武则天像
殿试封面
殿试内容
光 绪 曹二 鸿年 勋 殿 试 考新 卷科 状 元
(1876)
蔡 元 培 殿 试 卷
状元卷
科举取士的过程
——《通志·卷五十三》
尚书省设尚书令一人,正二 品。掌总领百官、仪刑端揆。
尚书左丞相一人,右丞相 一人,从二品。掌总领六官, 纪纲百揆,以贰令之职,令则 专统焉。
——《大唐六典》卷1《三师三公尚书都省》
中书省设中书令二人,正三品。掌 军国之政令,缉熙帝载,统和天人, 入则告之,出则奉之,以厘万邦,以 度百揆,盖以佐天子而执大政者也。
唐朝理智地意识到隋朝的失误多在政策层面, 而制度建构应该肯定。唐朝统治者是汉化了 的少数民族,跟杨氏家族一样同是北周的军 事贵族出身。在统治大思路上,他们灵犀相 通。
隋三省长官即是正式宰相,但有时也让他官 以“知政事”的名义参与政事,被视为宰相。
唐代进一步完善了三省宰相制度,为了防止 各机构间扯皮,实行宰相集中议事制。
政事堂议事内容
政事堂每日所议之事,大体上可以分为四种:
一是日常事务,即每天的例行公事,均由宰相自己处理。凡事讨 论决定即可,最后形成一个书面意见,报皇帝例行批准,一般皇 帝扫一眼就批。这个手续属于走过场。
唐代宰相会议是全国政务的 二是宰相所认定的军国大事,最好是在皇帝没有意识到之前先行 讨论,拿出意见。在唐代全盛时期,绝大多数政务都是由宰相会 核心,必须每天召开,而皇 议首先提出,经讨论后提出成型意见,最后才由皇帝核准。 帝倒不必每日上朝。唐代政 三是皇帝认为很重要、而又为宰相们所遗漏的事务,由皇帝特意 提交政事堂讨论。比如有一次武后要宰相们讨论来俊臣等人停妻 治跟西汉一样,实际上是一 再娶的事情。 四是某些官员通过某种渠道,绕开政事堂,直接将奏折递到皇帝 种君逸臣劳的模式。 手里,或者某些下面奏折上的意见,宰相们认为不需要处理,但
大 理 寺
少将都军 府作水器 监监监监 道
盛唐政府机构系统示意图
皇帝
三三 中 师公 书 省
尚 书 省
六部
门 下 省
御史台
翰林学士院 枢密院 中书门下(政事堂)
神策军中尉 宣慰使
十 九 六 二 寺 监 卫
诸使职
盐采防两 铁访御税 使使使使
内诸使职 宦官
飞学马花瓜起 龙士坊鸟果居 使使使使使使
二十四司 道
• 参加科举考试的考生
“生徒”,即在地方和中央官办学校中学习 的学生。只要在学校考试合格,就可直接 报名参加中央的“省试”。 “乡贡”,即没有在官学就学的知识分子,可 通过所在州县报名参加。不过要先通过县和 州两级初试,合格后再到京师参加省试。
省试:尚书省主持
• 开始由吏部主持,后来改为礼部副长官主持。
唐太宗末年,中书省因长时间得到皇帝信任,地 位日见提高,于是政事堂移至中书省。除中书省 长官外,其他两省的长官不一定是当然的宰相。 无论担任何职,只有头衔上加有“中书门下平章 事”或“中书门下三品”,才是宰相。
武则天专权后,秉笔宰相成为事实上的首相。由 于政事堂成了最高决策机关,须有属员参与办事, 但它又不是制度规定设置的机关,于是就从中书 省抽调中书舍人到政事堂办事,他们是实际的政 令执笔者。由于跟最高权力中心非常接近,中书 唐代官印中书省之印,青铜,鼻钮 舍人成为具有实权的官职。
尚书省各部分工也进一步明确和固定。后逐渐形 成吏部、礼部、兵部、刑部、民部和工部的六部行政 部门,每部下辖四个司,六部共二十四司。各部所辖 的司,均跟本部事务相关,形成一个整体。 唐将民部改为户部,此外再无任何变化。三省六 部进一步确立之后,原属九卿范围的各个监寺地位继 续下降,沦为辅助性机关。这样的六部与监寺格局, 奠定了官僚制帝国的基本行政架构。这种架构一直延 续到了清朝末年,才被从西方引起的新式现代政府体 制所取代。
——《大唐六典》卷8《门下省》
给事中四人,正五品上。侍奉左右,分判 省事。凡百司奏抄,侍中审定,则先读而署之, 以驳正违失。凡制敕宣行,大事则称扬德泽, 褒美功业,覆奏而请施行;小事则署而颁之。 凡国之大狱,三司详决,若刑名不当,轻重或 失,则援法例退而裁之。凡发驿遣使,则审其 事宜,与黄门侍郎给之;其缓者给传;即不应 给,罢之。凡文武六品已下授职,所司奏拟, 则校其仕历深浅,功状殿最,访其德行,量其 才艺;若官非其人,理失其事,则白侍中而退 量焉。
• 其次,隋朝整理了魏晋以来混乱的地方区划,废 除了所有的侨立州郡,将州、郡、县三级改为州 县二级。 改革后的州比秦汉时的郡还要小,进一步削 弱了地方势力,以便于中央管理,但也使得地方 区划过小,缺乏自主性。 • 其三,隋朝开创了科举制,这是官僚体制最大的 转变之一。 隋文帝虽废除了九品中正制,但却回到了汉 代地方推举的老路上。隋炀帝杨广开创了考试取 士的新制度。其中“文才秀美”科,即进士科最 后得以保留。进士科取士,以考策论为主,考试 在中央政府举行。从此,中国选举制度开辟了以 考试作为人才取舍主要标准的科举时代。
中书侍郎二人,正四品上。掌贰 令之职,凡邦国之庶务,朝廷之大政, 皆参议焉。凡临轩册命大臣,令为之 使,则持册书以授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