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珍惜水资源 建设节水型社会

珍惜水资源 建设节水型社会

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水土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布局不相匹配,是我国的基本水情。

而长期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则加剧了我国水资源问题的严重程度,也加大了这些问题的解决难度。

水利不适应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长期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不适应水资源和水环境条件。

这两个不适应是我们对当前水资源问题的基本判断。

我国水利事业发展还受到体制、机制等方面的制约。

随着可持续发展水利的不断推进,制约水利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日益突出。

水危机将始终是国家安全的心腹之患,如何保障水安全,包括水资源安全、水环境安全和水生态安全,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发展问题之一。

解决水资源问题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提高广大人民节水意识,建立节水动机激励机制,全民节水。

要规范人类自身活动,,切实从对大自然的无序开发、无限索取向注重合理开发、节约保护的方向转变,兴利除害结合,开源节流并重,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

要统筹经济社会和水利发展,把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环境承载能力统一起来。

要统筹流域和区域间水利发展,合理配置水资源。

要统筹考虑城乡水利发展,构筑城乡协调、各具特色的水利发展体系,为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作出贡献。

要统筹安排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在确保生活用水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满足其他方面的需要。

加强水资源管理,优化水资源配置。

提高对水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调控能力。

按计划建成南水北调工程。

继续实施并开工建设一些区域性调水和蓄水工程。

坚持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路子。

通过转变水利发展模式,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步入科学发展轨道。

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推动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要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全面推行各项节水措施,建立健全促进节水的体制和机制,形成节水型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方式,建立节水型国民经济体系和节水型社会。

要加大水污染防治力度,大力发展水的循环利用,严格限制高耗水、高污染项目。

减少污染排放,逐步改善水质。

大力支持产业结构调整,加强对环保技术及设施的投资力度。

国家应当加大对环保产业的支持力度,采用先进技术、工艺和设备,使其提高废水污水的治理能力,提高水的循环使用率,全面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减少水资源的消耗。

加强对农业节水技术的支持力度。

国家应当加强对农业节水科技的支持和投入,以建立一种更加高效节水的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体系、生态体系及科技支撑体系。

城市人民政府应当因地制宜采取有效措施,推广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降低城市供水管网漏失率,提高生活用水效率;加强城市污水集中处理,鼓励使用再生水,提高污水再生利用率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建设节水型社会是解决我国干旱缺水问题最根本、最有效的战略举措,也是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手段和基本途径。

节水型社会建设主要通过对社会管理制度的变革,调整生产关系和产业结构,进行制度建设,达到节水增效的目的。

要实施综合措施,重点是建立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相结合的用水管理制度,完善水价形成机制,利用经济手段促进节水。

我国目前的节水意识和节水水平与严峻的水资源形势极不相称,目前全民的节水意识仍然比较淡薄;水的浪费现象仍然严重;节约用水管理缺乏强有力的措施;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落实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发展战略,进一步推进节水型社会的建设,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要转变发展观念,从浪费水资源、污染水环境的粗放式用水向节约水资源和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的集约型发展思路转变;从强调供水管理向加强需水管理转变;从向大自然无节制地索取,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转变,珍惜水资源,建设节水型社会,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