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不管其政治、经济和社会背景有什么不同,大都在不同程度上实行了工伤保险制度,以适应社会和人们的需求。
工伤保险作为国家立法出现,始于19世纪后期的德国。
它是伴随着资本主义工业生产造成的大量伤亡事故和职业病而来,并在强大的社会压力下建立起来的。
1884德国颁布了《工伤保险法》,这是专门涉及工伤事故和职业病及其预防与补偿问题的法规。
工伤保险,是指劳动者在工作中或在规定的特殊情况下,遭受意外伤害或患职业病导致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以及死亡时,劳动者或其遗属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
农民工工伤保险是指农民工在生产、工作中遭受事故伤害、职业性疾病以及因这两种情况造成死亡,在农民工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时,国家和社会为农民工及其亲属提供医疗救治、生活保障、经济补偿、医疗和职业康复等物质帮助,以保证农民工或其遗属的基本生活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
1. 建筑业农民工纳入工伤保险体系的社会经济意义
农民工工伤保险对保障建筑业农民工的基本生活及人身安全有着相当重大的现实意义。
从农民工所从事的职业上看,吸纳他们最多的是职业风险较高的建筑业,已达到了从业人员的90%,而建筑业的农民工由于身份特殊,是缺少保障的弱势群体,亟待针对于他们的工伤保险。
在现代化生产条件下, 工伤事故给用人单位造成的风险是客观存在的, 发生工伤事故, 不但会损害劳动者的健康甚至生命,也会给用人单位造成较大经济损失。
工伤保险, 以社会统筹的工伤保险基金为职工提供物质帮助和经济补偿, 有利于工伤职工获得较好的工伤权益保障, 有利于用人单位分散工伤风险。
因此,现代国家都依托工伤保险给予工伤职工工伤赔偿。
2.在当前中国经济高速发展,而职业伤害状况又十分严重的形势下,工伤保险作为社会保障的一项重要内容,愈来愈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建立工伤保险预防机制,构架工伤保险与职业安全、健康工作相结合的平台,既是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目前工伤保险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工伤保险的中国路径人类为抵御职业伤害而建立的工伤保险制度,走过了100多年的历史。
工伤保险从初期主要用于赔偿的作用方式,逐渐走向以控制事故源头、预防为先的积极的工伤保险。
工伤预防、工伤康复、工伤赔偿是当前工伤保险的三大任务。
工伤预防已成为现代工伤保险的基本特征。
预防优先是以先预防、再康复、后赔偿的顺序链开展工伤保险工作。
在工伤保险运行体系中实施积极的工伤预防,已成为国际工伤保险事业发展的主流。
中国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就建立了工伤保险制度,当时主要还是由企业承担工伤带来的费用。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地处中国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省,开始进行了工伤保险制度的改革,建立了社会统筹方式的工伤保险制度。
在发展市场经济过程中,这种社会统筹方式的工伤保险制度,较之过去的旧制度,在对工伤职工的补偿、救治和康复等方面,在分散企业工伤风险方面,都有了重大的作用。
3.其次是要建立工伤预防、教育、培训的机制。
分析近年来工伤事故率和职业病发病率长期居高不下的情况,除生产技术、工艺落后,安全设施不完善等原因外,生产经营管理人员与从业人员的法律意识、劳动防护意识和职业危害意识不强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据统计,有80%以上的工伤事故是人为原因造成的,多数是可以避免的。
要改善这种状况,除加强职业安全健康监察工作外,有必要建立工伤保险宣传、教育和培训的平台,通过经常性的在全社会开展工伤保险与工伤预防的宣传,普及工伤保险知识;通过对企业生产经济管理人员尤其是私有企业、三资企业、个体工商业、基础加工企业、外来加工企业等用人单位主要经营管理人员的教育培训,提高法律意识和劳动保护意识。
这种教育培训可采取工商保险基金的支持,对受教育培训人员实行免费。
目前,全国十几个省市政府做出决定,可以从工伤保险基金中提取预防宣传教育经费,对高危作业人员可采取免费发送宣传教育手册,提高从业人员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工伤保险意识。
4.第三,用工伤保险基金支持开展职业危害防护技术研究与高危行业、工种岗位加强预防、改善劳动条件技术、保护措施的制定工作。
基于“损失控制”的原理,一是以工伤保险基金的支持,有针对性地选择如噪声、粉尘、冲压等危害性大、数量多、防护设置落后等方面的技术研究与产品开发,推动劳动保护设施的改善。
二是以工伤保险基金的支持,配合安全健康监察部门开展对高职业危害场所的监测和人员健康监护,从早预防、早改造、早发现、早治疗等的有效控制,防止和降低事故与职业病发病率,降低从业人员的伤害程度,从而也降低工伤保险基金的支出。
三是以工伤保险基金的支持,针对工伤风险较高的典型场所、典型工种、典型岗位制定科学的工作规范,以规范操作动作、规范操作频率,规范操作强度、规范操作重量、规范暴露程度,加强职业危害的防范,总之,工伤保险要坚持“预防优先”,将预防工作做在前头。
工伤预防与安全健康监察预防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通过劳动保障部门与安全生产管理部门的密切配合,必将使中国的职业安全健康工作翻开新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