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公文写作》复习题(2015)

《公文写作》复习题(2015)

《公文写作》期末复习题一、填空题1.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最新出台的公文法规性文件是《党政机关公文工作条例》2.公文格式各要素可划分为版头、主体、版记三部分。

3.最新规定的党政机关公文种类15种,即命令(令)、决定、公报、公告、通告、通知、通报、议案、报告、请示、批复、意见、函、会议纪要5.公文的发文字号由发文机关代字、发文年份、发文序号三部分组成。

6.一条完整的公文标题由发文机关名称、事由、文种三部分组成。

7. 最新规定:公告适用于向国内外宣布重要事项或者法定事项。

通告适用于在一定范围内公布应当遵守或者周知的事项。

8. 转发性通知可以转发上级机关、同级机关或不相隶属机关的来文。

9.如采用直述式写法,表彰或批评通报的正文通常由事件简介、分析评议、处理意见、执行要求等部分组成。

10.纪要适用于记载会议传达会议情况和议定事项。

11.份号是公文印制份数的顺序号。

秘密公文应当标注份号。

12.请示的正文通常由事由、请示的事项、请示的要求三部分组成。

13.电报发出的公文应标注特提、特急、加急、平急不同的时限要求。

14.引用公文通常应先引来文标题,后引发文字号。

15.公文处理的基本任务包括:发文处理、收文处理、整理归档等。

1.党内规定可直接发布,行政规定通常要用命令和通知作为载体来发布。

2.呈转性报告的结束语通常为:以上报告,如无不当,请批转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贯彻执行。

3.请示的正文通常由请示缘由、请示事项、处理意见三部分组成。

4.《民政部关于同意四川省广元市增设元坝区、朝天区给四川省人民政府的批复》这个标题是由发文机关、批复事项、行文对象、文种组成的。

5.《办法》规定,引用公文应先引公文标题,后引公文的发文字号。

补充:1. 用来发布文件通知的三种形式:印发(自己本单位文件)、转发(上级本单位、外单位)、批转(同级之间)。

2. 发文处理程序:草拟——审核——签发——复核——缮印——校对——用印——登记——分发3. 收文处理程序签收——登记——审核——拟办——批办——承办——催办——查办二、选择题1.国家机关及其他社会组织在行使职权和实施管理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法律效用与规范格式的文件材料称( B)。

A、文书B、公文C、文种D、文件2. 公文写法包括起草初稿,讨论修改和形成( C)的整个过程。

A、签发稿B、讨论稿C、送审稿D、定稿3. 一般的下行公文都可以有两个以上主送机关,只有一个主送机关的下行文是( A)。

A、批复B、通知C、指示D、通报4.根据机关之间的组织系统、领导关系和职权范围所确定的文件授受关系称为( D)。

A、行文方式B、行文方向C、行文规则D、行文关系5.根据我国宪法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的规定,有权发布命令(令)的政府级别是( C)。

A、省级以上B、地(市)级以上C、县级以上D、乡(镇)级以上6.下级机关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回答上级机关的询问,应当使用( C)。

A、请示报告B、请示C、报告D、函7.按照文件的内容、性质和办理要求,及时准确地将收来文件分送给有关领导、有关部门和承办人员,称为( A)。

A、分办B、注办C、承办D、批办二、选择题1.国家机关及其他社会组织在行使职权和实施管理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法律效用与规范格式的文件材料称( B )。

A、文书B、公文C、文种D、文件2. 公文拟制包括公文的(A)等程序。

A、起草、审核、签发B、起草、讨论、送审C、起草、签发、审核D、起草、送审、核发3. 一般的下行公文都可以有两个以上主送机关,只有一个主送机关的下行文是( A )。

A、批复B、通知C、指示D、通报4.公文的( D )根据隶属关系和职权范围确定。

A、行文方式B、行文方向C、行文规则D、行文关系5.根据我国宪法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的规定,有权发布命令(令)的政府级别是(C )。

A、省级以上B、地(市)级以上C、县级以上D、乡(镇)级以上6.下级机关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回答上级机关的询问,应当使用(C )。

A、请示报告B、请示C、报告D、函7.根据领导批示和工作需要将公文及时送传阅对象阅知或者批示,称为(A )。

A、传阅B、阅办C、送办D、批办8.两个以上机关联合办理的公文,原件由(B)机关归档,相关机关保存复制件。

A、联合B、主办C、相关D、协办9.在公文语言表达方式的运用上,报告、请示、通报等文种侧重于( C )。

A、说明B、议论C、叙述D、描写10.在正常情况下,下级机关一般都应当采用( A )的方式向上级机关请示和报告工作,以保证正常的领导关系和业务工作关系。

A、逐级上行文B、上行文C、多级上行文D、越级上行文11.(B)已在《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中被取消。

A、通告B、指示C、公告D、通知12.下列文种中,(A)在《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中被取消。

A、条例和规定B、通报C、公告D、通知13.在公文拟稿中,如要引用某份公文应当( D )。

A、引用公文标题B、引用发文字号C、先引发文字号,后引标题D、先引标题,后引发文字号14.有正式文件版头的文件,发文字号的书写位置应当在(A)。

A、版头分隔横线之上,居中排列B、公文标题之上,右侧排列C、公文标题之下,居中排列D、版头分隔横线之上,右侧排列15. 国务院的文件先发到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然后由各省、区、市人民政府结合本省的实际情况下达贯彻执行,这种行文的方式称之为(C )。

A、多级下行文B、下行文C、逐级下行文D、直达基层的下行文16.地方政府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提请审议事项的文种是( D )。

A、建议B、意见C、提案D、议案17.在以下记录类文书中,属于机关法定公文文种的是(B)。

A、会议记录B、纪要C、电话记录D、大事记18.办公部门负责人对来文的处理提出初步意见,供领导人批办时参考,称之为 ( A )。

A、拟办B、承办C、注办D、分办19.根据规定,重要公文和上行文由机关(A)签发。

A、主要负责人B、部门负责人C、办公室主任D、办公室秘书20.公文处理工作是指(B)等一系列相互关联、衔接有序的工作。

A、公文的拟制、管理、办理B、公文的拟制、办理、管理C、公文的办理、管理、拟制D、公文的管理、办理、拟制21.《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发布的时间是(D)。

A、1996年B、1993年C、2000年D、2012年22.在《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中,下面哪一项格式要素已被取消(C)。

A、发文字号B、发文机关C、主题词D、发文机关印章23.“批复”这一文种最突出的特点是( C )。

A、可行性B、政策性C、针对性D、告知性24.根据行文规则,重要行文应当同时( A )发文机关的直接上级机关。

A、抄送B、抄报C、主送D、批复25.最新规定,党政公文如需标注密级和保密期限,一般用3号( C )字。

A、楷体B、仿宋C、黑体D、宋体三、判断题1. (×)2. (×)3. (×)4. 公文的成文时间指的是该份公文的印制时间。

( ×)5. 联合行文时,要使用( × )6. 机关的公文处理工作应当做到越快越好。

( ×)7. (×)8. 需经政府审批的具体事项,经政府同意可由政府职能部门行文,但文中需注明已经政府同意。

(√ )9. 各级党政机关的办公厅(室职( × )10. “决议”是经会议讨论表决之后产生的。

( × )11. 属于党委、政府各自职权范围内的工作,不得联合行文。

( √ )12. 几个机关或部门的联合发文,一般应由主办该公文的单位负责,送请有关联署机关或部门的( × )13. 根据规定,部门内设机构除办公厅(室)外不得对外正式行文。

(√)14. 公告、通告一样,都具有发布的公开性的特点。

(√)15. 公文的承办主要是对工作的具体执行和处理。

(√)16. ( × )17. ( × )18. 批转公文在标题中必须标明“批转”字样。

( √ )1920(×) 21.公文正文主体中的导语部分的写作一般有依据式、目的式、原因式三种写法。

(√) 22.已经发文机关负责人签批的公文,印发前还应当对公文的审批手续、内容、文种、格式等进行复核。

(√)23.问复函可用于平行机关和不相隶属机关之间,( ×) 24.复制、汇编机密级、秘密级公文,应符合有关规定并经本机关负责人批准。

( √) 25.( √)26(×)(决议一定要开会并通过,而决定不用)27.( ×)28.根据最新规定,党政公文的成文日期均用阿拉伯数字标识。

29.按规定,2000年国务院修订的《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30.党政公文除普通格式外,还有信函、命令、纪要三种特定格式。

(√)四、简答题1. 简述公告和通告的异同。

①制发机关的职权范围不同。

公告主要由较高级别的国家机关制发;通告则各级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均可制发;(布告主要限于各级政府和司法机关。

)②告知对象和范围不同。

公告的告知对象是国内外一切需要周知的机构和人士,范围最广泛;通告的告知对象仅限于一定范围的有关单位和个人;(布告告知的对象主要是当地的人民群众。

)③事项的重要程度不同。

公告宣布的是重要事项或法定事项;通告公布的是要求遵守或周知的具体业务性事项;(布告公布的多为让当地群众知晓或执行的规定事项。

)2. 简述议案和提案的异同。

议案是指由法定机关和人大代表依照法定程序提请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会议或者人大常委会会议进行审议并作出决定的议事原案。

法律对议案的提出、议案的内容和处理程序作出了明确的规定:(1)议案的提出者必须是法律规定的机关或者代表。

(2)议案的内容必须是属于法律规定的本级人大或者人大常委会职权范围内的事项。

(3)议案应当在规定的时限内提出。

(4)提出的议案应当按照法律规定的要求,写清案由、案据和方案。

提案是政协委员向人民政协组织,并通过政协组织向人民代表大会或人民政府就有关国家或地方大政方针、社会生活等重大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的形式。

人大代表议案与政协委员提案的不同之处在于:人民代表大会是权力机关,人大代表的议案一经通过,就具有法律效力。

而人民政协是统一战线组织,政协委员提案是民主监督的一种形式,没有法律的约束力。

另外,人大代表议案,一般只在大会期间提出,而政协委员提案,既可在全体会议期间提出,也可在休会期间提出。

3. 简述报告与请示的异同。

报告与请示有本质的区别,但有些基层单位常在标题、内容中将两种公文混淆,如报告中夹带请示事项,或标题中写成“关于×××的请示报告”。

两者的主要区别:①行文目的不同:报告是汇报工作,反映情况,供领导参考、了解情况;请示是为解决某一问题而请求上级机关指示或审核批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