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数学中考解题技巧

初中数学中考解题技巧

初中数学中考解题技巧复习后阶段,学习方法、思维和生活学习习惯相对有所固定,成绩也在逐渐提高,但很多同学发现自己数学的学习兴趣却越来越淡,进步不大,于是就认为自己也许就是这个水平,孰不知,只要讲究应试技巧与策略,就能把分数提高一个档次。

一、整体上安排要坚持“两先两后”1、先览后做,平时训练和模拟考试中,有的同学便急急忙忙“偷偷”做题,加重了自己的心理紧张程度,就有可能影响发挥,而正确的做法就是应是先统览试卷,摸清“题情”。

对题型和难度作总体了解,在头脑中寻找解决这部分题的知识内容。

2、先易后难,部分学生善“钻研”,先做难题,无功后返,以致该得的分没得到,还浪费了宝贵的时间,造成总分较低。

二、解题中要坚持“两快两慢”1、审题要慢,答题要快。

所谓“成在审题,败在审题”,要咬文嚼字,抓住“题眼”,观察分析抓“特征”,深刻挖掘其隐含的内在联系;2、计算要慢,书写要快,平时练习就要养成这种习惯,否则计算失误,后面就是“赔了夫人又折兵”了。

三、不同题型,区别对待1、选择题灵活做,选择题一定坚持“小题小做”原则,采用间接、直接、特殊值代入法、排除法等各种方法并用,在确保无误的情况下提高解题效率;2、填空题仔细做,一类是定性的概念判断填空,一类是定量的推理计算填空,适当提高运算速度,但解题过程要确保“百分之百”;3、中档题认真做,高档题分解做。

中档题一般学生都能做,主要缺点是“会而不对,对而不全”,所以对这类题要仔细审题,减少纰漏;高档题也不过是低档题的综合与迭加,所以只要分解开了,他可能就变成许多简单的问题,这样去分析、解题,就能尽可能得分。

三轮解题法。

1.第一轮答题要敢于放弃三轮解题法的第一轮是,当你从前往后答题时,一看这题会,就答。

一看这题不会,就不答。

一看这题会,答的中间被困住卡壳了,就放。

这是非常关键的一点。

为什么。

“会答的先答,不会答的后答’到了考场就做不到呢?要害在会与不会之间,难在会与不会的判定上。

你想,会的题这很清楚。

不会的题也很明了。

但恰恰有些题是你乍一看会,一做起来就卡壳,或者我不能立即得出结论,我需要看一看,思考思考、演算演算、琢磨琢磨……真是欲行不能,欲罢不忍。

每每都是在这不知不觉中丧失了宝贵的时间,每次考试都觉得时间不够用,稀里糊涂地败下阵来。

“会答的先答,不会答的后答”作为一条原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但若同时将它当作考试方法,因为它仅是定性地指出了方向,定量分析不清楚,缺乏可操作性,所以出现有人用它灵,有人用它不灵;有时灵,有时就不灵的现象。

尤其是重要的考试,每题必争,每分必夺,哪道题都不想轻易放弃,哪一问都想攻下来,哪一分都不想丢的时候,就往往失灵。

而“三轮解题法’是一种定量的方法,量化清楚,可操作性强。

当第一轮做完,有一个重要的环节——2.敢于休息30秒当按着会做的则解,不会做的则放,卡壳的也放的方法,从前做到最后一道题之后,要敢于休息30秒。

而且这个休息一定是老老实实地休息。

比如,可以看看窗外的自然景观,树在摇曳,鸟在飞翔等。

也可以想想自己喜欢的流行歌曲、电视剧等,当然不能想得太远,如果你想出十集去,考试早结束了。

还可以采取一些深呼吸放松法、自我深度松驰法、积极的自我暗示法等。

当然也可以什么都不想,就是闭目养神。

在休息过程中要注意一点,采用什么休息方法悉听尊便,但千万不要想自己没做上来的某道题。

为什么要用敢于休息30秒的“敢于”两字呢?是因为绝大多数同学每每都觉得时间不够,哪还敢挤出时间休息呀!其实恰恰相反,因为考试是高度的耗氧活动,对脑力、体力消耗很大,经过一段时间便会出现疲劳的现象,此时若*意志力来坚持,效率自然不高。

经过休息就会使脑力得到恢复,使体力得到补充,经休息后再投入到解题过程中会高效发挥,所以敢于休息的同学反而时间就够了,这就是辩证法。

这也正是俗话所说“磨刀不误砍柴工”的道理。

敢于休息30秒也是心理状态提升的体现。

考试时有的同学一听到其他同学快速翻页的声响就着急,眼睛的余光一看别的同学答得较快就发慌……现在我能做到不为所动,不被所引,我还敢于主动休息。

急答出现差错,稳答一次成功,孰优孰劣是不言自明的道理。

心理状态的提升需要一个磨炼过程。

敢于休息30秒,就是心理状态走向成熟的开始,因此一定要敢于休息。

休息后进人第二轮。

3.第二轮查缺补漏第一轮将会做的题都做了,休息后还有没有会做的题了呢?回答是肯定的。

依据有两条:一条是实践的依据;一条是理论的依据。

任何一名考生几乎都曾有过这样的考试经历,在考试过程中某道题不会,不得不放弃了,但当答到后边某处时,忽悠一下想起前边那道题该怎么做了。

或者是答到后边某道题,或者看见一道题的某句话、某个符号等,立刻唤醒了记忆,产生了顿悟,激发了灵感等,前边那道题就做出来了。

这就是实践的依据。

考试时,从答题开始到达到考试最佳思维状态即图中①点处需要一个上升过程,但是达到最佳思维状态后,有些人还能下来,如碰到一道4分左右的小题,自以为能做出来,但抠了半天就是做不出来,心情一团糟,这时绝不是最佳状态了,这时思维状态就下降了。

有人一落千丈,如图中①点至②点沿虚线至④点处所示。

也有人下降后还能升上去,再度达到最佳思维状态,如图中②点至③点处。

而我们希望的理想状态是,角大点,尽快达到最佳思维状态,当达到最佳思维状态后,一直持续到考试结束。

由于第一轮将会做的题做了,这时你的思维状态在0~①点之间,而决不会是①~②~④点之间。

因此,经休息后仍旧有会做的题。

实践和理论都证实,做过第一轮后仍旧会有能解出来的题。

那么这时如第一轮所述,一看这题会,就答。

一看这题不会,就不答。

一看这题会,答的中间卡壳了,就放。

这样从前做到最后一道题,接下来要再次敢于休息30秒。

怎样休息前文已有详述不再赘述。

4.第三轮换思路解题休息以后,要从前到后检查一遍自己做过的题。

检查通过后,从理论上讲,你已经将自己的水平100%的发挥出来了,但实际上是80%。

因为你检查虽然通过了,可还存在你没检查出来或检查错了的可能性,所以说是80%。

虽然是80%,但已经很不简单了。

在一次考试中,能将自己的水平发挥出80%就是一次成功的考试。

你看体育竞赛,你观奥运会,有多少运动员,有多少运动队积多年训练之精华,蓄埋藏4年之心愿,只为了场上一搏。

这一搏往往是发挥出平时训练水平的80%就可以取得胜利,就可以拿牌。

对发挥出80%,你一定认识到,我的水平已经发挥出来了,我就是这个水平。

我对得起自己,对得起父母,对得起……但如果这时考试还没结束,还有时间,也没有必要检查第二遍,这时决不能满足80%,要向100%进发,向超常发挥努力,做那些没做上来的题。

但是做是做不出来了,已经做过两轮都没做出来,说明是难点,是“硬骨头”。

对于难点和“硬骨头”采用常规做法已经不行了。

这时要攻,要向难点和“硬骨头”发起总攻。

那么如何攻呢?可用换思路解题法来攻。

换思路解题法是基于这样的思考,当你解题时,仅仅将题做对是远远不够的,只有知道此题有几种解法,哪种是优化的解法才算优秀。

许多人都曾有过这样的经历,解题时想起了这题出自哪章哪节,老师讲这点时是如何强调的,此题是考哪个或哪几个知识点,老师出这题想考什么……此时答这题感觉非常有把握,解题非常顺。

这就是灵感。

其实灵感也没有什么神秘,谁都曾经在考试过程中迸发过灵感的火花。

当然如果你甚至能看透某题的陷阱和迷惑在哪里,你就是顶尖高手了。

总之,此时已是不攻白不攻,不得白不得,攻一步进一寸,得1分是1分的时候了。

但要换思路,看看哪题能攻下来攻哪题,哪点能拿下来拿哪点。

想想它是出自哪章哪节?老师想考哪个知识点?各点之间是什么关系……这时要放飞你的记忆能力、领悟能力、多向联想能力、逆向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

这时新的思路就有可能被打开,兴奋点就可能被激活,灵感的火花就可能如年三十的礼花一样在空中绽放。

同学们,大胆尝试吧!你曾经有过的灵感定会一次次再现。

5.变三轮解题法为自定理三轮解题法是一种全新的考试答题方法,是经过实践验证的科学、合理、有效的考试答题方法。

认识掌握并运用了三轮解题法的同学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步。

但应用三轮解题法却要因人”而异,因科而异。

若想灵活运用三轮解题法,第一要认识它的科学性、合理性、有效性;第二要实践,没有多次的实践是不能掌握这样一种全新的方法的;第三要总结,看看自己究竟是三轮好,还是二轮妙,或是四轮高。

中间的两次休息,多长时间为宜。

总之,绝不是一轮到底,不管会不会的题都要跟它拼上三、五回合的从小学沿用至今的考试答题方法了。

这是一种全新的分轮次解题方法。

对不同的科目,应用三轮解题法也应有所差异。

比如数、理、化等是这样的三轮。

而语文则应该是阅读题之前是一轮,做完就要检查结束。

然后阅读题是一轮,最后一轮全身心地写作文。

理想状态是作文写完,剩余时间少于5分钟。

如果剩多了,说明你前边的时间分配不合理,要改进。

英语、历史。

政治、地理等的三轮也要因科而异。

这样,经过实践一总结一再实践一再总结循环往复,什么时候形成一套你自己得心应手运用自如的分轮次解题法,什么时候你用自己的名字将其命名为某某定理,这时你才是真正掌握了三轮解题法。

此时你的精力主要用于过程的完善,过程的完成,忽略结果,你就能取得胜利。

这时你才会感到考试是无憾的、考试是轻松的、考试是愉快的、考试是幸福的。

考试会使你信心越来越强,考试会使你思维越来越活跃、考试会使你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考试会使你的应试能力实现跨越。

选择题解题八技巧排除法:根据题设和有关知识,排除明显不正确选项,那么剩下惟一的选项,自然就是正确的选项,如果不能立即得到正确的选项,至少可以缩小选择范围,提高解题的准确率。

排除法是解选择题的间接方法,也是选择题的常用方法。

数形结合法:解决与图形或图像有关的选择题,常常要运用数学结合的思想方法,有时还要综合运用其他方法。

特例检验法:取满足条件的特例(特殊值,特殊点,特殊图形,特殊位置等)进行验证即可得正确选项,因为命题对一般情况成立,那么对特殊情况也成立。

代入法:将选择支代入题干或题代入选择支进行检验,然后作出判断。

观察法:观察题干及选择支特点,区别各选择支差异及相互关系作出选择。

枚举法:列举所有可能的情况,然后作出正确的判断。

例如,把一张面值10元的人民币换成零钱,现有足够面值为2元,1元的人民币,换法有()(A)5种(B)6种(C)8种(D)10种。

分析:如果设面值2元的人民币x张,1元的人民币y元,不难列出方程,此方程的非负整数解有6对,故选B.待定系数法:要求某个函数关系式,可先假设待定系数,然后根据题意列出方程(组),通过解方程(组),求得待定系数,从而确定函数关系式,这种方法叫待定系数法。

不完全归纳法:当某个数学问题涉及到相关多乃至无穷多的情形,头绪纷乱很难下手时,行之有效的方法是通过对若干简单情形进行考查,从中找出一般规律,求得问题的解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