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团队的知识创新能力研究【摘要】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知识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地位的最重要的决定因素,而承担着社会主要科研项目的科研团队则更要注重自身的知识创新能力。
本文从各个方面,对科研团队知识创新能力进行相应的研究。
【关键词】科研团队知识创新能力知识传递随着当今科技知识的迅猛发展,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以信息、知识的生产、加工、利用和资源配置为主要生产手段的时代——知识创新时代。
这个时代具有如下特点:第一,知识创新处于政治、经济的中心位置并起支配作用;第二,知识创新决定并制约经济、文化、科技以及产业结构的发展方向和水平,并成为一种产业。
综合国力的提高与竞争的关键在于一个国家的知识创新能力如何,而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往往体现在其科研团队的知识创新能力。
因此对当今的科研团队进行知识创新能力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必要性。
一.知识创新能力的定义及内涵知识创新能力是运用知识和理论,在科学、艺术、技术和各种实践活动领域中不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
知识创新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 它既包括科学创新也包括技术创新。
创新最早是由熊彼特提出的。
按照他的观点, 所谓“创新” , 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 , 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
科学创新主要是一种新的科学原理或定理的发现, 以及所产生的新的思想方法、世界观等。
而技术创新是指在市场上推出一种新的产品及其生产产品背后的一系列的研究、开发、生产和销售活动。
不管怎么说创新能力是民族进步的灵魂、经济竞争的核心;当今社会的竞争,与其说是人才的竞争,不如说是人的知识创造力的竞争。
二.科研团队知识创新能力要素及结构特征知识创新能力要素与结构特征是指在科学研究实践活动中影响科研团队创新能力的基本因素及其相互组合的联结方式。
通过对创新能力要素及结构特征的系统研究,可以理清影响科研团队知识创新能力的要素及不同要素之间的辩证关系,从而为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提供科学依据。
知识创新能力是一个在创新过程中各种能知识投入力组合的概念,借鉴国际竞争力的评价准则,团队知识创新能力可分别用创新能力资产和创新能力过程来加以描述。
创新能力资产是指团队拥有的资源条件和现有科研,知识水平,主要包括人员队伍、条件基础和知识文化环境三大要素。
科研团队在开展科研活动时,一般是以人力资源为主体,在一定条件基础(如设备仪器等)的支撑上,通过科研活动的开展催生出各种形式的科研产出,并丰富了科研人员的知识和经验积累。
团队的知识文化环境作为一个外生变量存在并对科研过程产生影响,围绕科研团队的科研活动作为三者的载体贯穿于科研创新的整个流程。
知识创新能力过程主要反映将外界资源通过自身的科技知识投入转化为科技成果的能力与效率,其取决于知识投入、科技产出和科技创新活动三大要素,具体情况如上图所示。
三.我国目前科研团队知识创新能力现状及其成因.目前, 世界上公认的创新型国家有20个左右, 包括美国、日本、芬兰、韩国等。
这些创新型国家的共同特征是: 科技进步贡献率在70% 以上, 研发投人占G D P 的比例一般在2% 以上, 对外技术依存度一般在30% 以下。
此外, 这些国家所获专利(美国、欧洲和日本授权的专利) 数占世界的绝大多数, 而我国知识创新能力在49个主要国家(占世界G D P 的92 % ) 中位居第24 位,处于中等水平。
不仅如此,中国的科研团队在自主创新产品的种类,数量及质量上也远远低于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
这就不得不使人思考在科技人力资源达到3850万人,名列世界第一;研发人员109万人,名列世界第二的中国,其科研团队总体的知识创新能力却比其他一些国家要弱很多,究其原因有以下5点:1)对科研团队的研发投入太少2005 年, 我国R &D 经费支出额占38个国家R &D 经费支出总额的4.3%. 美国和日本分别占38.8% 和17.1%. 德、法两国, 分别占7.8% 和5.1%. 如果把38个国家按地缘特征进行简单归类, 可以发现美国-加拿大、欧盟15国、日本-韩国构成世界R &D 经费支出的三极, 三方分别占R &D 经费支出总额的42%、27% 和20%。
2)相对高素质的知识型科技人才匮乏3)教育体制的弊端①.教育发展的整体水平低,我国国民接受高等教育的水平还很低, 劳动者的整体素质不高。
②.产学研缺乏有机联系。
美国从80 年代开始, 实业界、大学与研究开发部门实施了各种有效合作, 企业更加看重大学教育的创造性过程, 把它作为创新的一种源泉。
大学把企业作为科研资金的一种重要来源和检验科研“有用性”的一种重要方式。
目前在美国超过20 所大学校园里建立了1000多个正式的大学和企业联合研究中心闻。
目前在我国, 北大方正、清华同方等高科技产业, 基本上也形成了教学、科研、生产一条龙的产学研结合体系, 但这样的大学还为数不多。
4)科技体制的弊端①.科技管理过多的行政化干预②.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欠缺5)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四.我国目前主要科研团队的分类根据科研团队的性质可以将其分为三大主要科研阵营:高等院校的团队,企业科研团队,国家专有科研团队。
1)高校科研团队是国家知识创新体系的骨干力量,是国家创新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
不仅如此高校科研团队是能够很好的运用知识创新能力的最具代表性的团队。
他们可以很好的将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创新能力并投入实际的生产实践中去。
高校不仅通过培养人才和科学研究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还开展直接为社会服务的活动,其服务社会的核心,就是知识的整合、传播和应用,主体是知识创新。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职能,促进其成为知识创新的主体及其与社会的互动,强化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
2)企业科研团队是以利益最大化为宗旨进行一系列的科技创新,将知识转化为实际的效益。
但企业的科研团队组成往往是从高校中的研究人员选取而产生的,或直接与高校进行合作,因此企业与高校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3)国家专有科研团队一般是由各种科学院级研究所组成,其高素质的科研人员也大都来自高等院校。
简而言之,高校的科研团队十分的重要,它起着向国家及企业输送高级科研人员的不可或缺的角色。
五.影响科研团队知识创新能力的主要因素1)知识创新能力取决于知识传递效率知识传递是快速应对变化、创新和取得竞争成功的必要条件。
通过知识传递,团队可以有效提高人力资源水平并进而获得竞争优势,因此知识传递的效率高低,对知识创新能力影响巨大,知识传递越有效,知识到达接收方时,其精确性、信息完备性和及时性就更好,团队知识共享越充分,更容易进行知识转化和再创造。
2)知识需求者的学习能力及知识供给者传递知识的能力3)团队成员的协作意愿,团队成员的相互信任程度科研团队的构成是以成员的协作意愿为前提下,并建立在共同利益基础上的一种协作关系。
各成员只有相互协作,才能不断地调整自己的专业知识方向,进行知识的交流与共享。
而信任是实现隐性知识交流与共享的关键,是成员之间协作关系的根本保证。
只有隐性知识进行交流和共享,才能实现技术和知识的创新。
4)科研团队的创新氛围团队创新氛围是团队成员能共同感知到的,是团队运用其资源、工具以及方法为团队成员营造一种有利于创新的环境。
创新氛围能够直接影响个体的创新心理和行为,也能够直接影响组织的创新绩效。
因此可以说团队创新氛围越高,其成员的创新行为与创新动机表现越好,团队的创新能力也就越高。
5)团队创新知识共享程度团队创新知识共享程度指的是团队成员对于团队内知识共享情况的高低, 反映了以知识共享为导向的成员间关系。
个人的知识是有限的, 要进行更好创造性活动, 就需要从外界补充知识,当个体愿意交换和共享知识时, 他们能够产生整合的知识, 并将在知识和资源交换的过程中获得增效的利益。
其团队的创新能力也就随之提高。
同时知识共享促进了知识碰撞和新思想的产生, 也就是促进了相关的新知识的产生。
为以后的发明创造做出了很好的准备。
除上述因素之外,科研团队的领导,结构,愿向,团队成员的科研背景等也会对科研团队知识创新能力产生一定的影响。
六.如何提高科研团队的知识创新能力1)由于知识传递主体、渠道和情景对一个科研团队的创新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提高科研团队的知识创新能力:在传递主体方面,第一,要提升主体的传递意愿,团队的负责人应该无私地向团队内其他成员传递知识,以自己的行为来感染其他成员;团队内应注重文化与制度建设,树立主动传递的意识。
第二,要合理配置人员,使团队内成员具有合理的年龄差距和知识差距。
因为如果团队内成员的知识趋同,整个团队的知识结构就会显得单一。
因此,团队成员的年龄和知识背景应该具有合理的差距,这样可以使团队成员互通有无,大大提高团队的创新力。
第三,通过培训等方式提高成员的知识学习和吸收能力,拓展其知识广度,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在传递渠道方面,第一,团队组织结构应扁平化,缩短知识传递路径,确保知识的准确及时性和完备性,提高知识传递效率。
第二,要建立知识交流和共享平台,利于成员沟通交流。
第三,团队传递方式的选择应考虑效益原则,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在传递情境方面,首先应建立明确的激励机制,增强成员知识传递的意愿,鼓励知识共享;其次,建立合作信任的组织文化氛围和积极健康的价值观念,营造共同的文化背景,缩小知识传递者和授受者之间的文化差距,有利于知识传递。
新古典制度经济学将交易费用和成本产生的重要原因归结为不信任。
信任可以促进知识拥有者的知识传递意向,改变知识的存在形态,扩大知识的表达程度。
良好的组织文化能有效激发成员的工作积极性,使他们有强烈的归属感和责任心,提高他们的工作满意度等。
这些都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科研团队人员的知识创新能力。
2)加大对科研方面的投入(包括资金和政策上的支持…),对进行自主创新的科研团队给予一定奖励,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在科研人才培养方面可改变目前应试教育体系,大力培养青少年的创造力,为今后的高素质人才的供给做好准备。
另外还应进一步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创新体系等等。
七.总结科研团队是知识创新型团队,只有不断的学习,接纳新知识,才能逐步地提高团队的创新能力,而对科研团队的知识创新能力进行一定程度的研究,可以帮助团队提升,完善其知识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1熊万玲基于知识传递的高校科研团队创新能力提升模型研究. 四川大学2戴鸿轶基于知识创新的科研团队知识管理系统研究. 北京化工大学3李志宏创新气氛对高校科研团队知识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 华南理工大学4刘书雷高校科研团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研究. 国防科技大学5蒋日富科研团队知识创新绩效影响要素研究--基于我国国立科研机构的调查分析.中国科学院6 王璇团队创新氛围对团队创新行为的影响———内在动机与团队效能感的中介作用.山东财经大学7 崔彦元我国知识创新能办较弱的成因探讨. 河北师范大学8 李文学生知识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9 张体勤知识团队的绩效管理. 北京科学出版社10 周寄中科学技术创新管理.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