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鉴赏(答案)班级得分(一) 田家獬(xiè)田家汩汩流水浑①,一树高花明远村。
云意不知残照②好,却将微雨送黄昏。
【注释】①浑:这里是满的意思。
②残照:夕阳。
1.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流水汩汩、高花满树的景象,其中“明”字尽现田园清朗的意境。
(1分)2.云本无知,诗人却怨云“不知”这看似无理的抱怨,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在诗人的眼中,“云”被人格化了,表面上是对“云”的责怪、埋怨,实际上表达了诗人对夕阳下美景的喜爱眷恋之情。
(二) 蝶恋花①成大春涨一篙添水面。
芳草鹅儿,绿满微风岸。
画舫②夷犹③湾百转,横塘塔近依前远。
江国④多寒农事晚。
村北村南,谷雨⑤才耕遍。
秀麦连冈桑叶贱,看看⑥尝面收新茧。
【注释】①此词是词人退居期间所作,写的是附近的田园风光。
②画舫:彩船。
③夷犹:犹豫迟疑,这里是指船行迟缓。
④江国:水乡。
⑤谷雨: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清明之后。
⑥看看:转眼之间,即将。
1.词的上片与下片分别描写了什么景象?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1.上片侧重写乘船游湖所见的水涨草绿、鹅儿戏水、微风拂岸的江南自然春色;下片侧重写词人在船上所见的农事;表达了对乡村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对淳朴、宁静的农家生活的向往之情(满足感、认同感)。
2.“春涨一篙添水面”一句写景可谓绝妙,请作简要赏析。
(2分)示例:这是对春天来了,冰雪消融后的河水的描写。
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水涨起来之后湖面因涨水而加宽的景象3.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2分)A.上片写春水上涨、芳草嫩绿、鹅儿嬉戏,透出了生命的温馨与活力。
B.“谷雨才耕遍”中的“才”字,流露了词人对农事迟晚的不满情绪。
C.全词散发着浓郁而恬美的农家生活气息,流露出词人对乡村景色的赞美之情。
D.本词写景细腻,绘形绘色,动静结合,刻画了清新、明净的田园风光,令人醉。
二、爱国忧民(三) 金陵驿①文天祥草合离宫②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注释】①本诗写于1279年诗人战败被俘,被押往大都,途经金陵之时。
此时南宋已亡,金陵已被攻破四年。
②离宫:即行宫,皇帝出巡时临时居住的地方。
金陵是宋朝的陪都,所以有离宫。
1.诗句“草合离宫转夕晖”描绘了国土沦陷后的凄凉悲惨的景象;面对残酷现实,身为囚徒的诗人已经无能为力,只能发出“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的感慨。
(用原句填空) (3分)2.请举出诗中运用的一个典故,并说明其表达作用。
(3分)示例一:“旧家燕子”运用“旧时王堂前燕”的典故,表达王朝衰落、人事变迁的历史沧桑感和百姓失去家国后流离失所的痛苦。
示例二:“啼鹃带血”用神话中蜀王杜宇的典故,表现诗人心怀故国,至死不渝的英雄气概和坚定不移的民族气节。
(四) 诉衷情陆游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1.上阕两句暗用班超投笔从戎“以取封侯”的典故,回顾了怎样的生活往事?(2分)为建功立业,戍守边关驰骋疆场2.下阕结尾三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五)不见杜甫不见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①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匡山②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注释】①这首诗写于诗人客居初期,诗人此时辗转得悉白已在流放夜郎途中获释,遂有感而作。
②世人:指统治集团的人。
③匡山:白少时读书的大匡山,在今北部。
1.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诗中白的形象。
(2分)“佯狂”“飘零”等表现了白的疏狂自放、怀才不遇;“独怜才”“诗千首”等表现了他的才华横溢。
2.阅读全诗,品析作者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分).抒发了对好友白的挂念;对白才情的赞赏;对白怀才不遇的境况的同情;同时也抒写了自己与白有同样遭遇的感慨。
(答出两点即可)(六)雨夜(明)何景明院静闻疏雨,林高纳远风。
秋声连蟋蟀,寒色上梧桐。
短榻孤灯里,清笳①万井②中。
天涯未归客,此夜忆江东。
【注释】①笳:一种乐器。
②万井:古制八家为井,后以井指乡里、家宅,此处指许多村庄。
1.“短榻孤灯里”中的“孤”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感?(2分)表达诗人在深秋的雨夜里的寂寞凄凉之感以及思乡之情。
22.诗中“秋声连蟋蟀,寒色上梧桐”两句为后人传颂,请作赏析。
(3分)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对仗工整),“秋声”“寒色”渲染秋风夜雨的凄清氛围,表达出了诗人在外漂泊的浓浓乡愁。
四、赠友送别(七)浪淘沙把酒祝东风欧阳修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①。
垂紫陌②洛城东。
总是③当时携手处,游遍芳丛。
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
今年花胜去年红。
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注释】①且共从容:能留下一起和美相伴。
②紫陌:指郊野的大路。
③总是:大多是,都是。
1.这首词是欧阳修与友人梅尧臣在城东旧地重游有感而作,词中伤时惜别,抒发了人生聚散无常的感叹。
(2分)2.下面对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2分)A.“今年花胜去年红。
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是以乐景写哀情。
B.这首词从追忆昔日携手游玩的欢乐,到今日独自赏花的孤独,再到叹惜明日渺茫不可预料的苦闷,在时间上跨了去年、今年、明年,空间上由聚合到分散,在感情上由欢快到悲恨,词的境界一层一层开拓深化。
C.这首词把别情熔铸于赏花中,将三年的花加以比较,层层推进,以惜花写惜别,构思新颖。
D.这首词语言奔放、有气势,意境恢弘阔远,是一首绝妙的作品。
(八)淮上与友人别谷扬子江头柳春,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
1. 诗中第一、二句写了哪些容?有什么作用?(3分).交代了握别的时间和地点,美好的春光。
朋友分手的离情别绪,恰好与这大好的春光形成鲜明的反差,烘托了离人的特殊的情境2.诗歌的第三句,写“风笛”和“离亭”有何作用?(2分)“风笛”与“离亭”具有特殊的意蕴(或“是象征别离的意象”),能烘托诗人别离的愁情。
(九)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①白一为迁客去,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上听吹笛,江城五月落梅花②。
注释:①这是白流放夜郎经过武昌时游黄鹤楼所作。
②落梅花:古代有笛曲《梅花落》,诗人这里有意用作“落梅花”。
1.第二句中的“望”字包含了诗人哪些情感?(2分)这首词是白流放夜郎经过武昌时游黄鹤楼所作,表达作者被放后的愤懑痛苦,对家人的思念、对国事的关切、对往事的回忆、对朝廷的眷恋。
完成时,要联系诗人的遭遇。
2.三、四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3分)运用想象(借景抒情、虚实相生),借想象中梅花纷纷飘落的景象表达去国怀乡的悲愁情绪。
五、托物言志、借物抒情(十)小松杜荀鹤①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注释】①杜荀鹤:晚唐诗人,出身寒微,才华出众,却报国无门,一生潦倒。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B) (2分)A.第一、二句生动地刻画出小松由小而大,发展变化的情景。
一个“刺”字,显示出小松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出”是“刺”的必然结果,也是它未来“凌云”的先兆。
B.第三句由描写转入议论,讽刺社会上的一些小人见风使舵、前倨后恭、趋炎附势、溜须拍马的时弊。
C.本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埋没于深草里的“小松”,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
D.由于诗人观察敏锐,体验深切,诗中对小松的描写精练传神,描写和议论,抒情和哲理,都达到了有机统一。
(十一) 北陂杏花①王安石一陂②春水绕花身,身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东风吹作雪③,绝胜南陌碾成尘。
【注释】①本诗写于王安石贬居江宁(今)之后,是他晚年心境的写照。
②陂:池。
这里指池边或池中小洲。
一说“北陂”是地名,在江宁。
③雪:指杏花像雪花一样在风中飘零。
1.结合诗歌前两句简析“杏花”的形象特点。
(2分)示例:傍水而开的杏花,妖娆绚丽,水中倒影荡漾,树上水下的杏花相映生辉,饱含着浓郁的春意。
2.你认为“一陂春水绕花身”中的“绕”字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2分)示例:好。
一个“绕”字,使春水富有动感、充满生机,表现(赋予)了春水爱花惜花的情致。
3.诗歌后两句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主要运用对比的手法,写杏花宁愿被春风吹落,如雪花般飘落于水上,也不愿意在南陌被车轮碾作尘土。
诗人借此表达自己宁愿为理想献身也不愿陷身污浊的崇高的政治理想与高尚的情操。
(十二) 纳凉观携扙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
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
1.前两句,“_追”字表达了诗人寻觅清凉之地的愿望;“倚”字写出了诗人“_悠闲自在__”的心境。
(2分)2.“风定池莲自在香”寄寓了诗人怎样的志趣?(2分)寄寓了诗人远离世俗,保持高洁品性的态度。
(十三) 孤雁①唐·杜甫孤雁不饮啄②,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望尽似犹见③,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注】①这首咏物诗作于大历初年,当时政局纷乱,诗人旅居。
②饮啄:饮水啄食。
③望尽似犹见:望尽天际,仿佛看见了失去的同伴。
与下一句是互文。
1、诗歌以“野鸦”结尾,有何用意?(2分)用野鸦的鸣噪来反衬孤雁的寂寞,突出了孤雁的执着。
2、全诗通过孤雁这一形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诗人以孤雁比喻自己,表达了乱世漂泊,流离失所的痛苦心情,也表达了对故乡亲人的思念。
(十四).午枕(宋)王安石夏意(宋)舜钦午枕花前簟欲流,日催红影上帘钩。
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窥人鸟唤悠扬梦,隔水山供宛转愁。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注释】①《午枕》这首诗作于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当时王安石变法失败后,辞职退居江宁(今),一日午睡醒来觉得光景动人便作此诗。
②《夏意》作于庆历四年或之后。
诗人被革职削籍为民后,于修建沧浪亭,隐居不仕。
《夏意》作于隐居之时。
③簟:竹席。
④供(gōng):引起。
两首诗都格外美丽,但我们能感受得到两首诗歌是有些不同的。
请你分析一下两诗的异同之处。
(2分)同:都是写午后梦觉之景;都写到了清凉的簟席、门帘上晃动的花影和那清脆的鸟鸣声;都写出了环境的静谧。
(2分,写出两点即可)不同:王安石的《午枕》,在午后的安静气氛中,有一种不可知不可说的清愁,诗的末句“隔水山供宛转愁”中,我们可以显而易见地读到一种温柔的愁绪萦绕作者心间。
而舜钦的《夏意》于盛夏炎热之时写出了一种清幽宁谧之境,表现的是惬意自得、轻松舒畅的心境。
(2分,点明“忧愁”和“轻松自得”即可得分。
)(十五)梦中作①欧阳修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
棋罢不知人换世②,酒阑③无奈客思家。
【注】①本诗约作于皇佑元年(1049),当时作者因支持仲淹新政而被贬谪到。
②传说晋时有一人进山砍柴,见两童子在下棋,于是置斧旁观,等一盘棋结柬,斧已拦掉。
回家后发现早已换了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