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运移简介
储集层初次运移。
② 埋深1500—4500m,温度达到了干酪根热催化生油气阶段 (生油窗),这时干酪根大量向油气转化,形成数量较多的液态 烃,生油层中的含油饱和度增加,油相的相渗透率随着增加,以 游离的油相自生油层向储集层发生初次运移。
③ 当埋深>4500m,温度达180℃,进入热裂解生凝析气阶段
和深部高温生气阶段,液态烃发生高温裂解,形成大量CH4,液
20
② 烃相运移 Meissner ( 1978 ) 描 述 Williston 盆 地 Bakken 地 层 生
油岩的例子 主要论点:当生油层中生成的烃类能饱和孔隙水和有机物 的吸附时,烃类在孔隙中可以形成不连续的油滴和气泡, 当生油层中含油饱和度足够大时,烃类可以呈不同程度的 连续烃相运移。 烃相运移方式:连续油相运移;间隙性运移。
13
3. 水热增压 流体受热膨胀 → 体积增大 → 内压力增大 流体(油气水)比岩石颗粒的膨胀率大的多, 例如:石英是油气水的1/15
高地温梯度区的水热增压作用对碳酸盐生油岩内孔隙, 压力的增加起着积极作用。
因此,热增压作用(烃类热增压和水热增压)是碳酸 盐生油岩的主要初次运移机理。
14
(一)初次运移动力
▲油气如何从源岩中排出; ▲什么时候排出; ▲排出来多少; ▲运移到什么地方; ▲可能到哪儿聚集多少等等。 显然这些问题正是油气勘探和评价中急待解决的问题。
6
(四)发生运移的必要条件
油气在地下条件下发生运移,必须具备以下三个必要条件: 1 流体
即油、气、水都是可以流动的,固体就不行; 2 动力条件
破坏与再形成);油气藏的地质类型。
1
第一节 油气运移
本节首先论述了地下油气发生运移的证据,阐明了油气运移研究 的意义及运移发生的基本条件。在分析油气运移过程中的受力状况之 后,阐述和描述油气初次运移、二次运移的相态、动力、通道、方向 等特征。,结合实例分析了流体动力与运移的关系。
1 概述
2 油气运移的动力
19
(四)初次运移物理状态及其模式
(1)状态:主要呈原有相态,少量的溶解状态
石油初次运移的相态一直是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 水溶相与游离相之争,近年又出现了扩散相运移的新观点。
① 水溶相运移 (Admas提出,1903) 主要论点:烃类溶解在水中以单相流动,或以胶束运移和 胶体运移,在亲水的生油层中,呈单相流动的水只存在水 分子之间的内摩擦阻力而不存在毛细管阻力,当驱动力存 在时,水溶液可以沿细小的孔隙喉道运移。 优点:从物理学角度看它是最理想的运移相态。 局限性:水源问题;溶解度问题;化学成分问题。
沉积物的颗粒越细,厚度越大,则自封闭性越强,越容易形
成异常高压。这是“欠压实”现象。
10
(3) 形成异常高压的地质因素
① 泥质岩的欠压实 当地层欠压实时,流体一般具异常压力。但是,具
异常压力的地层不一定欠压实。 ② 新生烃类增压
干酪根热降解生成烃类和水,其体积要比原来有机 质的体积大2-3倍。 ③ 水热增压
体溶解在CH4中, 以CH4作为运载体发生运移。
23
(六)油气初次运移的距离
取决于生油层和储集层的接触关系、输导能力。 一般情况下,油气初次运移的范围在生油层靠近储 集层15米左右。 由此可见,生油层的单层厚度不是越厚越好, 而是 达到排烃效率最佳的厚度。生油岩单层厚度为10—20 米,砂泥岩互层条件下,排烃效率最好。
随埋深增加,地温升高而发生水热增压,根据 Hinch的计算,孔隙度为10%的封闭页岩埋深每增加 330M,流体体积大约增加5m3/ha.m。
11
④ 渗透作用 渗透作用是指水由含盐度低的 一侧向含盐度高的一侧运移的作用,它与溶液 的扩散作用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由于页岩是 天然的半渗透膜,有渗滤盐类离子的作用,造 成地下水各层之间的含盐度有很大差别。
据Jones 计算(1967),当含盐量达到5%时, 可产生42kg/cm2的渗透压力差,达15%时, 可产生224kg/cm2的渗透压力差。所以,他认 为温度和含盐度的不同是地下流体流动的两个 关键因素。如果渗透流指向一个封闭的岩系, 则将使岩系内的流体产生异常压力。 ⑤ 构造作用 (抬升——高压;下沉——低压) ⑥ 胶结作用(减少流体空间)
地静压力——某一深度地层在单位面积上 所承受的上覆岩石柱的压力(压强)
(2) 产生:异常高压地层的出现是泥质沉积物在压实过程中普遍
甚至是必然发生的一个过程。这是因为:泥质沉积物在压实过
程中有自封闭特征─泥质层顶底两边排水压实后首先形成了封
闭,使其中部流体难以排出而支撑了部分上覆沉积的基质压力,
从而形成了超过静水压力的异常高压力。
◆新生流体的增压作用
1.干酪根热演化,生成的气态烃和液态烃的增压作用。 2.粘土矿物高岭石向伊利石转化,在一定温度条件下, 脱去层间水,孔隙流体数量增多,在热力作用下,形成异 常高压。
◆毛细管力的作用
烃源岩与储集层界面处, 表现为动力。
Pc 2 cos 1 1
r R
15
(一)初次运移动力
◆渗透流体压力
21
油气初次运移的相态演化综合模式 (Tissot,1978)
22
(五)油气初次运移的综合模式
Tissot(1980)和Burker(1981)综合应用干酪根热演化 生油各阶段的埋深、温度、作用因素及产物提出综合模式:
① 当生油岩埋深<1500m—生物化学生气
产物以生物CH4气为主,液态烃较少,可以溶解在水中,以 水作为运载体,在欠压实作用形成的异常高压驱使下由生油层向
(B) 石油经过一系列“波阵面”推进至圈闭; (C)和(D)由于石油不断向下取代水,充注石油的孔隙增
多,直至微小的孔隙保留未被充注为止。
(二)二次运移的动力和阻力
1、浮力(动力) 当油气进入储集层后,油气水三相共存,首先起作用的是
油、气、水三者密度差引起的浮力。 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1)油气水密度差 F=V (ρw-ρo) g (2)油珠、油链、油块的体积大小; (3)储集层孔洞缝及喉道的大小形状; (4)地层倾角的大小 F=V(ρw-ρo)g ·sin
按照上述概念可推断,初次运移开始的温度、压力(及与温压相适应 的埋藏深度)与生油门限的上述参数相当或稍高一点;而运移高峰期的埋 藏条件则应与生油高峰期相同。当然不同作者提出的门限差异可能很大, 这主要是所研究的地区和研究对象的差异引起的。因此研究中应根据各地 的具体情况作具体的分析。
17
根据泥岩的孔隙度、时间的变化以及烃类的形成,可 以将压实和成岩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1.初期压实:φ=80→30%,T<60℃,液态烃没有生成, 甲烷生成; 2.中期压实:φ=30→10%,H>1500m,T:60-100℃,有 机质成熟,大量的向液态烃转化。 3. 后期成岩重结晶阶段:形成固结岩石,φ变化小,T高, 有机质过成熟。
不相同。泥质岩抗压弱,压实强;砂质岩抗压强,压实弱。
泥质岩孔隙内流体所受压力>砂质岩。因此在压实作用
下,泥质岩孔隙中流体将排向相邻的砂岩层中,实现油气初
次运移。
9
2 、异常压实作用
(1) 定义: 高于或低于静水压力的地层压力 叫异常压力。分为异常高压和异常低压。这 里只讨论异常高压与油气初次运移的关系。
8
(一)初次运移动力
◆压实作用
随上覆沉积负荷不断增加,岩层发生压 实作用。其可以分为:正常压实作用和 异常压实作用
1、正常压实作用
在埋藏较浅的深度段,通常发生正常压实作用。随着压 实的进行,岩层中的流体能顺利排出,相应的孔隙度不断减 小,并较快达到平衡状态。
由于不同沉积物的抗压性能不同,表现的压实效应也各
粒的砂岩等 ,岩性(生→储); 5 油藏中油气水按比重分异,从上到下分别为气、油、水(层
内运移结果)
5
(三)油气从生成起就开始了 运移,一直到最后变质至消失;
▲油气的地质史就是油气的运移史; ▲油气运移是联结生、储、盖、圈等静态条件的纽带。 研究油气运移可以解决的问题:
28
在充满水的储集层中, 长度为 L、横 截面积为 S 的直立油链 (图a)所受 到的阿基米德浮力为:
油
气
4
(二)地下油气运移的证据
有很多事实证明石油和天然气在地下确实可以发生运移, 如: 1 地表渗出的油气苗(说明油气从地下→地表运移); 2 采油时很小的井孔可以流出大量的油气(说明至少在开采时
四面八方汇集的结果); 3 采出的石油中可以找到比储层时代老的孢粉(由老的生油层
→储层); 4 生油岩多为细粒岩石如泥岩、页岩,而目前的产油层多为粗
七、油气初次运移的方向
生油层内部异常高压的存在,压力梯度由生油层中 部向顶部、底部两个方向发生运移。上下垂直运动为主, 横向运动不易;距离可能不大,10-20m左右。
24
泥岩砂岩互层中的运移方向
25
四、油气二次运移
(一)二次运移的相态
油气以具有一定体积的游离相态进入储层,表面张力作用下,油气形成
3 油气的初次运移
4 油气的二次运移
2
一、概 述
(一)油气运移概念
油气运移:即油气在地下的流动,或在地下因自然因素所引起的位置移动。
油气运移在油气藏形成中的作用
有机质 沉积物
埋藏
烃源岩 干酪根
(原生油) 储集层
油气运移
油气运移
次生油气藏 油气运移
油气藏
油气运移与油气生成及油气藏的形成、破坏、再形成过程紧密相联系
第三章 油气藏
第一节 油气运移
第二节 圈闭与油气藏
第三节 油气藏的形成与破坏
第四节 油气藏类型
本章主要论述油气运移的基本概念、初次运移
和二次运移的机理;圈闭与油气藏的概念、圈闭与
油气藏的度量、油气水在油气藏中的分布;油气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