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聚氯乙烯(pvc)行业概况

聚氯乙烯(pvc)行业概况

行业发展现状:
聚氯乙烯(PVC)是五大通用合成树脂之一,目前已成为中国第一、世界第二的通用型合成树脂材料。

聚氯乙烯是应用领域最为广泛的塑料品种之一,可广泛用于工业、农业、建筑、公用事业和日常生活等各个领域。

2012年我国PVC产能历经了短缺-局部过剩-结构性过剩-全面过剩之后,已经步入体制性过剩时代,“以碱补氯”的生产格局也难以为继,价格低迷与产量增长并存,需求下行与产能扩张并举,高库存而高产量,低效益而高投资。

2013 年底,我国PVC产能已经增加到2396万t/a。

2014年,我国PVC 产能为2641万t/a,总产量为1629.6万t(也有文章写到为2389万t/年,首次出现负增长),开工率不足62%,以碱养氯压力巨大。

有一些PVC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减产甚至停产,其中华中、华南、华东地区的PVC 装置退出多是因为缺乏原料成本优势,又不依托一体化循环项目,在行业利润逐渐降低的环境下,被饱和的低端PVC 市场强制退市。

聚氣乙烯产能严重过剩,未来将经历漫长的去产能化过程,产能将大幅回落,落后产能逐步被淘汰,部分实力较强的企业将逐步加大对专用树脂及节能降耗方面的投入。

2014年中国主要PVC生产厂家的情况
未来几年新增产能
行业主要生产基地:
(一)以广东花都市狮岭镇为中心,辐射泛珠三角,以外资为主体的高档包袋制造业基地。

其产品90%销往欧美市场,是中国PVC包袋业的“领头羊”;
(二)以福建泉州为中心,以台资、港资为主体的中高档PVC包袋制造业基地。

到2006年已有1000多家企业,年产值超过80亿元,约占全国总量的40%;
(三)以上海为中心的泛长三角地区,建成上海国际皮具箱包交易中心,国外采购商常年看样下单,吸引了一大批资金实力雄厚的广东、福建和浙江等地包袋民营企业入驻;
(四)河北白沟一带,凭借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营箱包的成功经验,一跃建成全国最大PVC包袋专业市场,带动了周边省份相关企业发展,促进了新型产业链的形成。

尽管管近年来pvc产能增速放缓,落后产能进一步淘汰,2015年PVC产能仍然突破了2300万吨。

2015年上半年由于各种原因,计划投产的PVC装置均陆续推迟,也暂无新增产能投产。

而2015年下半年,受市场行情及传统检修季影响,内蒙、山东多地大装置PVC企业进行了为期较长的装置检修,短时间出现部分牌号货源难寻的局面。

截止2015年9月,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1-9月份PVC累计产量为1212.1万吨,累计同比下降0.5%。

2015年1-7月我国进口聚氯乙烯树脂仅在1.58万吨,出口在1.46万吨,预计2015年全年PVC产量在1800万吨左右,供需缺口正在逐渐缩小。

PVC制品大体分为硬质、软质两类,PVC在片材、型材、管材、薄膜等方面的应用均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2014年PVC表观需求量为1631.42万吨,照此预计,2015年PVC过剩率为10.42%。

2014年PVC消费结构
近期国家出台的降息降准、全面开放二孩政策,使得房地产行业迎来再度回春,刚需型购房、改善型住房量都将大量上升,我国的PVC消费空间巨大,PVC行业仍处于上升期。

至2021年,全球对PVC的需求量将以3.2%的年增长率上涨。

其中亚太区迄今为止仍是最大的PVC销售市场,占全球总消费量的近56%,在未来仍是PVC需求增长率最快的地区。

北美和西欧市场在前几年遭受重大损失后,现已重返增长轨道。

而这些地区大多为我国的出口贸易国。

另一方面,PVC价格遵循四年一个周期,上一个价格高位出现在2011年,2015年经济形势相对低迷,临近年底的政策鼓励,或将促使PVC在2016年迎来新一季的价格高位。

我国PVC生产情况
政策方面,2014年,是PVC行业出口的瓶颈之年。

巴西、阿根廷等国家纷纷于2014年宣布对进口自中国的聚氯乙烯树脂征收反倾销税,这使得原本供需矛盾突出、产能过剩的PVC行业雪上加霜。

2014年全年,我国聚氯乙烯树脂出口总量为1.94万吨,进口总量为3.75万吨。

而2015年,PVC出口方面绝地反击,9月28日,商务部发布《关于对原产于美国、韩国、日本、俄罗斯和中国台湾地区的进口聚氯乙烯所适用的反倾销措施进行期终复审调查的公告》。

在反倾销期终复审调查期间,对上述国家和地区进口聚氯乙烯继续按照原来的征税范围和税率征收反倾销税,这无疑是PVC行业的一道曙光。

2015年1-7月,我国聚氯乙烯树脂出口总量为1.46万吨,进口总量为1.58万吨,较2014年同期出口上涨34%,进口下跌为39%,随着进口量逐渐减少,其余国家对我国实行的PVC反倾销政策临近到期,出口量即将增多,未来一段时间里,PVC行业或许能回暖返春。

短期来看,近一个月内,成本面呈现利空趋势,短期内电石行情仍旧下跌,在保证利润的前提下,生产企业仍有调低出厂报价的预期,若电石跌破2000大关,PVC市场价格将再度下调200-300元/吨左右。

未来一年,供需面即将呈现呈现利好态势,虽供需矛盾依旧突出,但政策方面的影响或使得需求面短时间急速扩张,加之业内人士看好PVC后市,利空利好相博弈。

2014年至2015年,国内PVC月均生产量维持在135万吨左右,相对恒定。

随着反倾销政策进一步推行,我国出口量不断上升,进口量不断下降,过剩率逐渐降低,供需矛盾逐渐消化,PVC有望甩掉长期以来“供远大于求”的帽子。

长期来看,全球PVC需求量仍在稳步增长,出口仍是消耗国内PVC供需矛盾的一个重要方面。

至2021年,全球对PVC的需求量将以3.2%的年增长率上涨。

其中亚太区迄今为止仍是最大的PVC销售市场,占全球总消费量的近56%,在未来仍是PVC需求增长率最快的地区。

北美和西欧市场在前几年遭受重大损失后,现已重返增长轨道。

转型升级策略:
(一)提高装置水平,提升产品档次
除少数引进技术和设备的大型企业外,目前我国PVC装置总体水平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国外企业PVC装置均向大型化发展,技术水平和工艺水平均较高,并采用计算机控制系统,产品质量好、性能稳定、品种型号多。

我国主要采用悬浮法和乳液法生产PVC,品种仅为国外的1/20,且产品附加值低,适应性差。

国内许多中、小型企业工艺落后、设备陈旧、产能低、成本高、产品单一,加上进口PVC冲击国内市场,部分企业的生产经营已到了举步维艰的地步。

因此,提高装置水平发展规模经济、采用先进技术提升产品档次、开拓国外市场是我国聚氯乙烯工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逐步改变生产工艺路线
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在乙烯基产品投资方面的主要区别是,中国绝大多数新增能力基于乙炔法路线,与乙烯法技术背道而驰。

乙炔法路线依赖的原材料是我国储量相对丰富、成本较低的煤炭和电石。

采用乙炔法路线使PVC装置没有乙烯供应也可建设,这是中国内陆地区发展PVC的关键。

然而,乙炔法路线生产PVC存在潜在威胁,生产乙炔的开放式电石炉造成空气污染,并产生副产品飞灰,是很大的环境问题,在其他国家该技术已不采用。

2012年我国PVC主要生产原料情况
因此,从长远来看,为减少环境污染实现可持续发展,我国PVC生产应逐步摆脱对乙炔法路线的依赖,这就涉及我国的乙烯发展和布局问题。

基本信息:
聚氯乙烯,英文简称PVC(Polyvinyl chloride),是氯乙烯单体(vinyl chloride monomer, 简称VCM)在过氧化物、偶氮化合物等引发剂;或在光、热作用下按自由基聚合反应机理聚合而成的聚合物。

氯乙烯均聚物和氯乙烯共聚物统称之为氯乙烯树脂。

PVC为无定形结构的白色粉末,支化度较小,相对密度1.4左右,玻璃化温度77~90℃,170℃左右开始分解[1] ,对光和热的稳定性差,在100℃以上或经长时间阳光曝晒,就会分解而产生氯化氢,并进一步自动催化分解,引起变色,物理机械性能也迅速下降,在实际应用中必须加入稳定剂以提高对热和光的稳定性。

工业生产的PVC分子量一般在5万~11万范围内,具有较大的多分散性,分子量随聚合温度的降低而增加;无固定熔点,80~85℃开始软化,130℃变为粘弹态,160~180℃开始转变为粘流态;有较好的机械性能,抗张强度60MPa左右,冲击强度5~10kJ/m2;有优异的介电性能。

分类情况:
据应用范围的不同,PVC可分为:通用型PVC树脂、高聚合度PVC树脂、交联PVC树脂。

通用型PVC树脂是由氯乙烯单体在引发剂的作用下聚合形成的;高聚合度PVC树脂是指在氯乙烯单体聚合体系中加入链增长剂聚合而成的树脂;交联PVC树脂是在氯乙烯单体聚合体系中加入含有双烯和多烯的交联剂聚合而成的树脂。

据氯乙烯单体的获得方法来区分,可分为电石法、乙烯法和进口(EDC、VCM)单体法(习惯上把乙烯法和进口单体法统称为乙烯法)。

据聚合方法,聚氯乙烯可分为四大类:悬浮法聚氯乙烯、乳液法聚氯乙烯、本体法聚氯乙烯、溶液法聚氯乙烯。

悬浮法聚氯乙烯是产量最大的一个品种,约占PVC总产量的80%左右。

悬浮法聚氯乙烯按绝对黏度分六个型号:XS-1、XS-2……XS-6;XJ-1、XJ-2……、XJ-6。

型号中各字母的意思:X-悬浮法;S-疏松型;J-紧密型。

据增塑剂含量的多少,常将PVC塑烯塑料分为:无增塑PVC,增塑剂含量为0;硬质PVC,增塑剂含量小于10%;半硬质PVC,增塑剂含量为10-30%;软质PVC,增塑剂含量为30-70%;聚氯乙烯糊塑料,增塑剂含量为80%以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