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打造优质课堂——“体积和体积单位”的课例研究报告威海市文登第二实验小学李霞【内容提要】《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到:“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根据这一理念我校数学团队以《体积和体积单位》为载体开展了“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打造优质课堂”的主题研讨活动,就“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真正做到以学定教?”“如何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他们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先学后教,教师应该有哪些作为?”等问题展开了研讨。
在循环的磨课中,大家有了更多的思考和观点的提炼。
对“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教学模式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实现了学生自主能力的发展和教师教学技艺的提高,实现了师生的共同成长!【正文】一、背景和主题新修订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到:“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所以在时下以“主动有效”为教学改革关键词的情境之下,我们在谈论任何一个议题都无法绕开“学生的学”这一至关重要的环节。
当然,并非说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没有关注,而是说目前“学生的学”被提上了崭新的重要地位。
因为没有学生的学,“主动”单单成了教师一厢情愿的行为,教学便无从谈起,“有效”也更加无从谈起。
于是我们都在努力探索数学课堂的教学方向,探索怎样才能使学生的学习更“主动”?怎么才能达到数学课堂更“有效”?“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教学模式便在这样的环境下提出。
它强调的是师生双边互动,学呼唤着教,教催生着学,质疑与探索并行,求索与遐思共进。
为此,我们以《体积和体积单位》为载体,开展了以“探索如何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打造高效优质课堂”为主题的课例研究活动。
就“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真正做到以学定教?”“如何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他们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先学后教,教师应该有哪些作为?”等问题展开了研讨。
二、情境与描述【第一次执教片段节选】师:同学们听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吧?我们一起来回顾,[播放课件]师:为什么放入石头水面会上升?生:水的地方被石头占了。
师:再看这两个量杯完全相同,其中一个装满沙子,一个里面放个球,猜一猜装球的这个量杯还能不能装下所有的沙子?生:不能,沙子会溢出来。
师演示:果然如此。
这是什么原因?生:球占了一部分地方。
师:球占的地方我们称为“占空间”。
它占多大的空间,请比划一下。
这盒粉笔占空间吗?比划一下它占多大空间。
这粒大米呢?数学书呢?老师的身体呢?来比划一下。
小结:像石头、球、一盒粉笔、人体等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就是物体的体积。
……师:同学们看,这个长宽高都是1厘米,也就是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就是1立方厘米。
老师把它写下来【板书:棱长1厘米1立方厘米,记作cm3】请同学们从学具袋1中找到它。
(摸)请你把它放在手中,用手指捏一捏,感觉一下他的大小——(看)放在手心仔细观察,记住它的大小——(想象)闭上眼,想象一下1立方厘米有多大——(比划)在空中比划一下它的大小——(找)你还发现哪些物体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厘米?……执教后的达标检测及分析:授课结束后,我们对上课的52名学生做了课堂检测调查,反馈情况如下:调查结果表明:(1)虽然学生对体积概念的定义记得很清楚,但对“占空间”的理解还是不透彻,对体积概念的认识仍停留在定义的层面。
体积单位没有在头脑中形成深刻的表象,虽然知道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厘米,但用体积单位来描述生活中物体的体积时,出现的问题很多。
,(2)学生学习缺乏激情。
不论是“体积”概念的掌握还是对三个常用体积单位的认识,学生都是被老师牵着鼻子走,没有主动探索的欲望,缺乏数学思考的热情,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没有彰显。
三、问题与讨论面对检测结果,执教者感到很困惑:备课之前,认真钻研了教材,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对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的认知基础很了解,也算是“以学定教”。
在重难点的突破上也做足了功课:实验演示、学具的应用、寻找生活中体积大约是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物体、知识的梳理等各个教学环节也是环环相扣。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教学效果呢?磨课组成员通过认真分析,帮助查找失利的原因:1、首先是对学生的认知盲区把握不准确,课堂组织的活动就显得盲目性比较大,该深度研究的知识没有落实到位,而把时间花费在了学生不需要深究的问题上。
2、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的处理不是很科学,尤其是缺乏知识与生活的有效融合,虽然也联系生活中的物体理解体积单位,但仅仅是想象、凭感觉寻找,犹如空中楼阁,这样的教学没有使学生真正建立起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表象,致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不知所措。
3、学习方式有待改进,虽然师生间有问有答,教学环节推进顺利,但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还不够强,更缺乏自主探究。
找到了失利的症结,磨课组成员又针对如何改进教学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围绕以下问题展开了研讨,力争将“先学后教、顺学而导”落到实处。
1、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真正做到以学定教?通常教学中教师比较重视教材教法的研究,而忽视对学生和学法的研究,如何才能读懂学生,遵循孩子的思维和认识规律,以教育学立场进行教学,有意识有目的促进学生的生命主动成长?学导式教学模式能够更好的体现以生为本的课程理念,先学后教,学在前,导在后,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也做了一次更全面、更到位的前测。
通过先学反馈的信息,我们可以知道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哪些知识点学生自己可以学会,哪些疑惑和问题需要教师引领,我们的教学就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教学就是教学生学,学生能自己学会的就让学生自己学,我们要教和引领的就是学生自己学不会的理解不了的那部分知识,真正做到以学定教。
2、先学后教,先学安排在课内还是课外?在课例研究过程中,对“先学”安排在课内还是课外引起了大家的争议。
有人认为先学放在课内比较好,能突出老师的主导作用。
学生在课内学习时,老师可以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跟踪指导,这样便于老师从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学习中遇到的困难等,及时调整预设的教学内容,使课堂教学更加优质高效。
也有人认为先学应该安排在课外。
因为学生能力有高有低,认识基础各不相同,如果放在课内,基础较差学生没有更多的思考探索时间。
如果放在课外,学生们会有充分的思考时间和空间,让所有学生更好的发挥主动性与创造性,并且课外学习,学生可以亲自找一找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体积近似于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等,参与实践活动,这个效果在课堂上是达不到的。
经过研究大家达成共识:本节课的先学还是安排在课外好。
一轮磨课中每个问题都如投入水潭的石子溅起涟漪一片!问题引领思考,争论迸发智慧,在大家智慧的启发下,我对本课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教学进行了如下改进:1、设计了“自主学习单”,安排课前预习。
为了准确把握学生的认知起点,做好对学生的研究,真正做到以学定教,我们设计了“自主学习单”,并安排学生在课前完成,这种安排好处有三:一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二是课前预习有利于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收集相关材料,研究、学习的过程,也是学生积累数学经验的过程;三是全面的预习也是对学情做了一次全面的前测,为准确把握学生的认知起点提供了保障。
2、调整教学程序,凸显“先学后教顺学而导”。
在新课学习上分三步走:第一步先安排小组成员进行一轮交流:谈收获、提疑问,能组内解决的问题组内解决,小组不能解决的集体解决。
第二步组织全班同学二轮交流:各组汇报本组的收获和组内无法解决的问题。
第三步教师组织解疑、整理、总结、提升。
如此师:你们汇报的很有成效,既找到你们学会了哪些知识,还找到了自己的疑难点。
好,请回。
1组的同学对“空间”这个词的理解还有困惑。
哪个组可以来帮帮他。
生1:我们可以举例子来说明,比如一个箱子占空间,教室、礼堂、桌箱都占空间。
生2:我们可以比划给他看什么是空间。
(学生生动的比划粉笔盒、书包、文具盒等物体占的空间。
)师:你们理解得很到位。
举例子和比划来描绘更形象。
还有什么问题吗?生3:物体所占空间的体积,这个物体是指什么?师:谁能帮忙解决这个问题?生4:我从科学书上知道,物体指三种,固体,液体,气体。
生5:我们一直在争论纸占空间吗?生6:我认为纸不占空间,因为它就是一个长方形。
7生:纸也是有厚度的。
书占空间,书有很多纸组成,所以纸也占空间。
只不过纸占的空间小。
生8:我还有办法。
大家看,把这张纸揉成团,现在占空间吗?结果很显然。
师:想出这么智慧的方法,你太了不起了!同学们被说服了吗?生9:我们想知道空气占不占空间……师小结:看得见的物体占空间,看不见的物体也占空间,所有物体都占空间。
物体所占空间有大有小。
由此可以得出: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师:对于体积这一部分还有问题吗?……执教后的达标检测及分析:经过对三组类型题的测试总结出:第一组,检测学生们对体积概念的理解。
出错的有2人次,准确率为93.8%。
第二组,检测学生们对体积单位的认识,准确率为100%。
第三组,考查学生们对体积、体积单位的拓展应用。
出错的有1人次,准确率为96.9%。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学生们的目标达成度是非常高的,较之第一次执教效果有了很大的飞跃,说明学生们对体积与体积单位的认识是到位的。
四、诠释与研究备课——上课——观课——评课——再备——再上——再观——再评,在循环的磨课中,大家有了观点的聚合、思维的碰撞,有了更多的思考和观点的提炼。
1、“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教学模式应立足于“基于学生发展学生”以学定教是从学生的情况,学生的学情,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的即时学习状态来确定自己的教学内容,如果我们从整个教学流程来看,我们完全可以把这一环节定位为教师的备课环节。
然而,这样便直接面临一个传统教学最大的问题所在,那就是课堂教学完全陷入教学备课环节的预设之中,这样的话学生的学,学生的主动在何处呢?所以,要“以学定教”,我们更多要研究课堂教学这一环节。
我们如何在自己的教学预设与课堂生成之间找到一个真正能唤醒学生的主动的神经的契合点才是真正值得我们关注的。
通过案例研究,我们发现“以学定教”关键在于教师在教学预设过程中做到一个有效的“导”字,也就是如何引导学生有效进入新的知识学习中去,如何引导学生在有效时间内达成高效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