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专题片、纪录片的概念及两者异同

专题片、纪录片的概念及两者异同


第五,镜头的运用不同。 第五,镜头的运用不同。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第六,语言的运用不同。 第六,语言的运用不同。
“纪录片”多采用“长镜头”,讲究的是“声画一体”,拍摄方式 主要是跟拍、抓拍、偷拍和隐拍。而“专题片”讲究的是“声画对 位”。拍摄方式除了采用“纪录片”的手法外,还可以运用补拍、追 拍、摆拍和扮演等。
“纪录片”多采用声画一体的“同期声”语言。“同期声”包括人 物语言、动作声响、环境音响,它是时空真实、生活真实不可或缺的 因素。离开了“同期声”,“纪录片”就失去了灵魂,失去了生命。 而“专题片”的语言更多地是使用第三者叙述式的画外音,也就是我 们常说的“解说词”。所以说“纪录片”是靠“同期声”取胜,而 “电视专题片”则是靠“解说词”取胜。
专题片、 专题片、纪录片的概念及 两者异同
专题片概念
• 专题片是运用现在时或过去时的纪实,对社会生活的 某一领域或某一方面,给予集中的、深入的报道,内容较 为专一,形式多样,允许采用多种艺术手段表现社会生活, 允许创作者直接阐明观点的纪实性影片,它是介乎新闻和 电视艺术之间的一种电视文化形态,既要有新闻的真实性, 又要具备艺术的审美性。 电视专题片的分类 从风格上分 纪实性专题片、写意性专题片和写意与写实综合的电视专 题片;从内容上分城市形象专题片、企业形象专题片和产 品形象专题片;从文体上分新闻性专题片、纪实性专题片、 科普性专题片与广告性专题片。 • 影视专题片是一种直接、主动、精确、有效的企业形、 城市、个人、产品形象推广好方法。企业形象广告,准确、 快速、生动、形象,从而把企业理念、视觉和行动结合在 一起使企业传递给公众其特殊统一的、良好的形象。纵观 国外的成功案例,我们发现摄制、发布影视专题片较之摄 制、发布硬性广告片有更高的性价比.
• 第四,时空的处理不同。 第四,时空的处理不同。
• “纪录片”只能表现现在进行时,是等来的真实,“跟随、跟随、 再跟随”,“关键时候我在场”。而“电视题片”在时空处理上可以 表现过去时、现在时、进行时,甚至可以表现将来时。如:“过去时” 可用“再现”手法,“将来时”可用“梦境、幻觉、意识流”等手法。
纪录片概念
• 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 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与展现的, 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并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电 影或电视艺术形式。纪录片的核心为真实。电影 的诞生始于纪录片的创作。1895年法国路易·卢 米埃尔拍摄的《工厂的大门》、《火车进站》等 实验性的电影,都属于纪录片的性质。中国纪录 电影的拍摄始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第一部是 1905年的《定军山》。最早的一些镜头,包括清 朝末年的社会风貌,八国联军入侵中国的片断和 历史人物李鸿章等,是由外国摄影师拍摄的。纪 录片又可以分为电影纪录片和电视纪录片。
• 第一、两者之间在节目形态上不一样。 第一、两者之间在节目形态上不一样。

两者不同之处: 两者不同之处:
专题片大多数的表现形态是音配画。在具体操作中一般是先有解 说词,后有画面。而且解说词占主导地位,以解说词为主配以画面。 画面跟解说词走,而不是解说词跟上画面走。画面的安排与调整服从 于和服务于解说词。在从属关系上大多数情况下是解说词决定画面。 当然,在专题片中我们又可以划分好几种,有文学性的,有汇报性的, 有资料性的。文学性的它在画面和文字解说中有较强的文学色彩,汇 报性的画面多为新闻性镜头,文字多为理性概念语言,资料性的画面 和文字解说多为资料。 • 而纪录片大多数情况下是以原生态的画面记录为主,配以必要 的少量的解说及文字提示。通过影视造型手段艺术地再现真实场景。 如《故宫》在节目形态上就属于专题片,而《望长城》在节目形态上 就属于纪录片。片子主要以第一时间所记录的第一现场的原生态的人 和事以及影像同期声为主。作者在坚持真实性的创作理念的前提下, 一改过去过分人为修饰控制的痕迹,排除过多的主观意念,同时也排 除虚构,如实地记录了人的生存状态和生活的本来面目。这类片子在 受众的眼里显得更加客观真切。《故宫》虽然解说词很优美,文学色 彩很浓,但它主要是一解说词为主,在片子中解说词所占的比重很大。 是解说词诠释了所有画面所包含的文化思想和历史含义。从目种意义 上讲是优美的解说词提升了该片的画面视听效果。况且本片中使用了 大量摆布、搬演的镜头。从这一点看,它不属于“原生态记录”。所 以在节目形态上它归属于专题片,而不是纪录片。
• 第三、两者之间在表现手法上不太一样。 第三、两者之间在表现手法上不太一样。

专题片从题材的构成上说很多内容是追溯以前发生过的事。而在 追溯以前发生的事时,在表现手法上无非有三种:一是靠概念解说; 二是靠情景再现;三是靠专门采访。这类片子中既是有纪实的镜头, 在真正意义上讲这些镜头也不是纯粹的纪实风格,而是一种类比性质 的镜头。如《复兴之路》、《大国崛起》、《青藏铁路》等片子在镜 头上讲,从严格意义上要求它们也算不在纪录片范畴,正确的应该归 属于专题片一类。因为这些片子中的大多数镜头是拍摄前预知的,可 以说作者在进入拍摄地点之前,脑子里已经预先形成了线条式画面构 图,绝大多数镜头是有计划地到现场拍摄的,而不是作者在突发现场 赶在第一时空拍摄的。更不是一种纯粹意义上原汁原味的处在原始状 态时的人物和事件的记录。其中大部分镜头采取了摆布、搬演和情景 再现外加记实、现场采访等手法拍摄的。如果说片子中出现纪录的成 分,那也是借鉴了纪录片的一些表现手法,而不应该将这些记录元素 视作为划分纪录片的依据。在电视的文体体裁种类的划分上,我们更 不应该将两者混为一谈。1922年美国导演、被称为“纪录片之父”的 罗伯特.约瑟夫.弗拉哈迪《北方的那努克》是一部纯自然主义的纪录 片,它成为上个世纪30年代纪录片运动的起点。 • 而纪录片一词最早是英国电视理论家、纪录偏运动的创始人约 翰 . 格里尔逊在1926年写影评时首先使用的。纪录片它既不同于过于 抽象概念的新闻,也不同于故事细腻而虚构的影视剧。它是介乎于新 闻和文学之间的一种用电视手法表现文学形式。因此,纪录片与新闻 在真实性方面是一致的,但纪录片不追求时效性,镜头对准的是人性 的内涵,所承载的是对真实人性的探索,所描述的是真实事件中人的 心态的真实变化。
• 第二、两者之间所承载的功能不太一样。 第二、两者之间所承载的功能不太一样。

除一些有影响的文献型大片外,一般性专题片在内容的选择上主 观色彩较重。在决定制作片子时就已经确立了它的传播目的、收视对 象以及在预期中所要达到的媒介效应。要达到这种效果,片子往往难 以克服过多的说教成分。因此,为了达到预期的传播目的,在多数情 况下专题片的创作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以解说词占主导地位的摄制方 式。现在一些市级县级电视台每年指令性接受摄制的专题片大多属于 这一类型汇报片和资料片。这种片子其画在解说词中处于从附地位。 画面主要是为解说词服务的,而不是解说词为它服务的。正常情况下, 做这种片子,是先有解说词,后才有画面的。解说词基本上是文件化 格式,它的功能定向性太强,解说词经过各有关部门和人士定稿后, 才由作者根据解说词组织拍摄和编辑画面的。一般情况下制作人员先 将解说词录制成音频信号,然后才根据内容配以视频画面。而且解说 词的语言表述往往偏重于对政策术语、行业术语的诠释。情感化、人 性化、文学化的语言成分较少。片子解说词凸显的是宣教功能。其画 面镜头的作用是为了借助一种形象符号,帮助受众加深和强化对解说 词抽象概念的记忆印象。而纪录片则不一样。 • 纪录片是是一种客观的记录,它记录的是原生态的影像,记录的 是许多未知的、突发的,与所摄影像同处在一个时空的真人、真事和 真实的过程。它的取材不太受过多的指令性限制。也最忌讳缺乏含蓄 的直露的概念。二是通过真实形象的塑造在第一时间记录人的原汁性 生存状态,展示人物在时代变迁中留下的印记。如纪录片《德兴坊》 它选取的是上海市区40%人口居住状态的缩影,作者通过对石库门弄 堂那吓着的巷道,来表现特定环境中人物的生活状态和心理行为。这 一影像记录过程不承载特定的传播任务。
两者相同之处: 两者相同之处:
• 第一 第一,它们都取材于真实的现实生活。无论是“纪录片”, 还是“专题片”,它们都是以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 真情、真景作为拍摄的对象和表现内容。故而都有较强的 现实性和时代感,是及时、迅速反映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第二, 第二,它们都是以“真实性”作为创作的生命。无论是 “纪录片”还是“专题片”都强调反映生活的真实,排斥 虚构。作为纪实作品,如果在事实上失真,就会失信于社 会,失信于人民,那就从根本上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第三, 第三,它们都是用纪实手法进行创作。无论是“纪录片” 还是“专题片”,创作者在提炼素材的过程中,都需要尽 量保留其自然形态,不能做过多的变形处理,故而排斥远 离原始生活状态的“戏剧性”创作方法。比如,《最后的 山神》与《西藏的诱惑》,前者是“纪录片”,后者是 “专题片”。但是,它们都是采用纪实性手法进行创作的, 都是以现实生活中客观存在的生活为创作素材。
• 第七,思维方式不同 第七,
• 纪录片是自然生活记录融入画面和解说中. • 专题片是解释思想,是主观思维,强调写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