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发展经济学复习题

发展经济学复习题

发展经济学一、填充题1、亚当·斯密的《国富论》认为,国民财富的增长决定于两个条件,即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和从事生产性劳动人数的多寡。

2、马尔萨斯的经济增长思想集中反映在他的《人口原理》和《政治经济学原理》两部重要著作中。

3、卡尔·马克思以历史唯物论为工具,深入具体解剖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生、发展乃至灭亡的历史进程。

4、熊彼特认为,经济增长主要是一种数量上的变化,没有产生质上的新变化;而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可以定义为执行新的组合,也就是创新。

5、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张培刚教授,是公认的国际发展经济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在1945年写成的博士论文《农业与工业化》被认为是发展经济学最早的奠基之作。

6、西方发展经济学的演进经历了几个阶段,20世纪40—60年代是西方发展经济学的形成阶段。

7、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在1960年出版的《经济成长阶段:非共产党宣言》一书中,将人类社会的发展分为5个阶段:传统社会、起飞准备阶段、起飞阶段、成熟阶段和高额群众消费阶段。

8、有学者总结早期西方发展经济学理论有三大特点,即唯资本论、唯工业化论和唯计划论。

9、发展经济学主要是研究不发达条件下经济发展的特点、过程和规律的经济学科。

10、发生在英国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是以纺织技术的机械化为开端,以蒸汽机的改进和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的。

11、当前公认的发达国家有20多个,其中美国、英国、德国、日本、法国、意大利、加拿大等7个国家则是最发达的。

12、“第三世界”是法国人口统计学家阿尔弗雷德·索维1952年在一篇题为“三个世界,一个星球”的文章中最先提出的。

13、1974年2月22日,毛泽东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曾提出了“划分三个世界”的观点。

14、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塞缪尔·亨廷顿认为,发展应包括五大目标,即增长、公平、民主、稳定、自主。

15、英国经济学家西尔斯认为,发展应包括三大目标,即消除贫困、实现公平、促进就业。

16、资源即生产要素,通常包括资本、自然资源和劳动力。

17、在影响经济增长的间接因素中,最重要的有技术和制度两大类。

18、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中认为,社会的就业量取决于有效需求,而有效需求的大小又主要取决于三个基本心理规律,即消费倾向规律、资本边际效率规律、流动偏好规律。

19、哈罗德——多马增长模型,提出了两种增长率概念,即自然增长率和有保证的增长率。

20、新古典学派经济增长理论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经济学家索洛和英国经济学家米德。

21、新古典学派经济增长理论的突出特点是,不仅考察了投资这一增长要素,而且还考察劳动、自然资源、技术进步等要素,把技术进步看作是影响其他要素生产率的手段。

22、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罗默、卢卡斯等人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在对新古典增长理论重新思考的基础上,发表了一组以“内生技术变化”为核心的论文,探讨了长期增长的可能前景,掀起了一股“新增长理论”的研究潮流。

23、近年来,一些研究者将增长核算方法应用于分析中国的经济增长,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者有舒元和李京文等。

24、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的起飞阶段,农业剩余是发展中国家初始资本的主要来源。

25、1973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两位教授肖和麦金农分别出版了《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和《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两部著作,第一次系统地论述了金融体系和金融政策与经济发展的密切关系,并提出了“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理论。

26、1954年,刘易斯发表了题为“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一文,提出了他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27、刘易斯认为,在二元经济结构下,资本主义部门的工资取决于生存部门的收入。

28、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第一种形态的两个假定是:(1)经济是封闭的;(2)两个部门间没有贸易往来。

29、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第二种形态的两个假定是:(1)经济是封闭型经济;(2)资本主义部门依赖于与非资本主义部门的贸易。

30、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第三种形态的两个假定是:(1)经济是开放型经济;(2)资本主义部门与非资本主义部门都与外部世界有贸易往来。

31、1985年迈因特在《亚洲发展评论》上发表了一篇题为“组织二元结构与经济发展”的论文,提出了“组织二元结构论”。

32、现代中国社会具有典型的“多重二元性”,然而在“多重二元结构”中,城乡二元结构则是中国的基本国情。

33、由传统农业社会到二元结构,再到工业化社会是许多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34、按照刘易斯等人的设想,从二元经济向一元化的工业社会过渡,主要依赖于现代部门的扩张。

35、库兹涅茨认为,农业部门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主要贡献包括,产品贡献、市场贡献、要素贡献、外汇贡献。

36、传统农业的改造主要有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两条途径。

38、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模式主要有:政府发动的工业化,民间和政府共同发动的工业化,投资品导向的工业化。

39、库兹涅茨将国民经济活动分别划分为:农业部门、工业部门和服务业部门。

40、德国经济学家霍夫曼在1931年出版的《工业化的阶段和类型》一书中,分析了制造业中消费品工业和资本品工业的比例关系。

41、美国发展经济学家钱纳里从经济发展的长期过程考察了制造业内部各产业部门的地位、作用的变化,并把工业部门分为投资及其相关产品、中间产品和消费品三大类。

42、城市化水平通常是以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计算的,当这个比例超过50%时,被称为基本实现城市化,超过70%时被称为高度城市化。

43、城市化发展的超前性,是指在某些发展中国家中出现的城市化速度远高于其农业生产率和工业生产率增长的现象。

44、城市化发展的滞后性是指城市化发展严重滞后于工业化发展的现象。

45、城市化发展的一般规律是先集中后分散。

47、1955年法国经济学家佩鲁在分析经济发展中的不均衡问题时,提出了“发展极”理论。

48、(简答)法国经济学家佩鲁认为,发展极的形成至少应具备三方面的条件:一是在一个地区内存在着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群体和企业家群体,二是必须具有规模经济效益,三是要有适宜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

49、缪尔达尔认为,发展中国家存在着“地理上的二元经济”即经济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在空间上并存的二元结构,据此,他提出了经济发展“优先次序”的观点。

5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快速增长,现已在为世界第三贸易大国。

52、18世纪初工业革命后,长期支配工业社会的发展观是一种无限增长观。

53、1968年,在意大利成立了由科学家、经济学家和企业家等30位知名学者组成的专门探讨发展与资源、生态环境关系的研究机构——“罗马俱乐部”。

54、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其发表的《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55、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概念。

56、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

57、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

58、全面发展观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社会的全面发展;二是人的全面发展。

59、1972年6月5日,联合国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了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

60、制度包括正式约束和非正式约束,正式约束包括政治规则、经济规则和契约。

61、制度包括正式约束和非正式约束,非正式约束主要包括价值观念、伦理规范、风俗习惯、意识形态等因素。

62、科斯定理是关于产权安排、交易费用和资源配置效率三者之间关系的定理。

63、市场成长是指市场作为制度、组织的发育过程,具体表现为市场范围的扩大、市场主体的进化和市场体系的完善。

二、名词解释1、粗放型增长方式粗放型增长方式是指在生产要素质量不变的情况下,单纯依靠生产要素的大量投入和扩张,通过扩大生产场地、添加机器设备、增加劳动力等方式来实现经济的增长。

这种增长方式的实质就是以数量的增长和速度为中心。

2、集约型增长方式集约型增长方式则是指依靠生产要素质量和使用效率的提高,以及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通过技术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增加资金、设备、原材料的利用率等来实现经济的增长。

这种增长方式实质就是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经济效益为中心。

3.贫困性循环在供给方面,形成了一个“低收入——低资本形成——低收入”恶性循环;在需求方面,形成了一个“低收入——低资本形成——低收入”恶性循环。

4.“大推进”理论“大推进”理论。

这是发展经济学的先驱之一罗森斯坦—罗丹(Rosenstein-Rodan,P.N.)提出的关于资本形成在经济发展中作用的理论。

他认为,资本的供给是不可分的,交通、通讯、供水、电力、学校、医院等等都必须达到一定的规模而且配套才能发挥作用。

5.“起飞”理论罗斯托以《经济成长的阶段》(1960)一书而闻名。

发展中国家“起飞”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第一,要有10%以上的投资增长率;第二,要建立主导产业部门;第三,要有制度上的保证。

6.“临界最小努力”理论1957年,莱宾斯坦在《经济落后与增长》中提出了“临界最小努力”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要打破低收入与贫困之间的恶性循环,根据其人口多且增长率高的特点,必须首先保证足够高的投资率以使国民收入的增长超过人口的增长从而使人均收入水平得到明显提高,这个投资率水平即“临界最小努力”。

7.资本形成早期发展经济学家纳克斯就给资本形成下了定义,他认为,资本形成即指社会不把其全部的生产活动用于直接消费品的生产,而以一部分用于工具、机器、交通器材、工厂及设备等各种可用来增加生产效能的物质资本的生产。

8.金融抑制麦金农认为造成“金融抑制”是因为发展中国家的政府为了刺激投资,利用行政手段压低利率,抑制了储蓄的增长。

9.金融深化所谓金融深化是指一个国家的金融资产存量规模大、品种多、期限种类多的情况。

他是与金融浅化相对应的一个概念。

肖认为,推行金融深化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10.人口转变理论人口转变理论(Demographic Transition)是最早由汤普逊于1929年提出的,他认为随着经济发展和医疗生活条件的变化,世界人口的增长大体经历了高出生率与高死亡率并存、死亡率下降但出生率仍维持较高水平和出生率与死亡率同时下降三阶段。

依此,我们判断发展中国家人口转变的基本规律。

12、人力资本101指体现在人身上的技能和生产知识的存量。

是人类自身在经济活动中获得收益的能力,这种能力主要指劳动力质量13、智力外流指发展中国家在国内完成学业后的高级专门人才从母国迁移到其他国家定居或工作的一种国际移民活动。

14、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时间、地点的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的,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水平的自然因素和条件”。

15、自然资源租“租”(Rent)在资源经济学中常表现为资源价格与边际或平均开采成本的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