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理学第十章神经系统

生理学第十章神经系统


受体 M
N
NI
N2
阻断剂 阿托品 简毒 六烃季胺 十烃季胺
肾上 αR α1R:肾上腺素能纤维支配效应器(兴奋)
腺素
α2R:肾上腺素能纤维末梢突轴前膜上。
能受 体 βR β1R:心肌细胞膜上(兴奋)
β2R:平滑肌(抑制)
受体
α1R
α2R
β1R
β2R
阻断剂 哌唑嗪 育亨宾 阿替洛尔
酚妥拉明
普萘洛尔
第三节 中枢活动的一般规律
抑制
突始段爆发AP
后IP神SP 经元兴奋后。神经元抑制
兴奋性递 质受体
兴奋性 递质
(2)抑制性突触传递过程
抑制性 递质
(3)神经-肌肉接头处的兴奋传递过程
膜Ca2+通道开放,膜外Ca2+向膜内流动
接头前膜内囊泡移动、融合、破裂, 囊泡中的ACh释放(量子释放)
ACh与受终体板蛋膜白上分的子N构2受型体改结变合,
第十章 神经系统 Nervous system
第一节 神经元与神经胶质细胞
一、神经元 Neuron
(一)神经元的基本结构
胞体(合成物质、接受信息、整合信息)
神经元
树突:多、短(接受信息) 突起
轴突:长、一个 神经纤维
(传出冲动)
有髓 无髓
(二)神经纤维分类
1、电生理特性 2、纤维直径
A(α、β、γ、δ) B C
突触前N元兴奋 兴奋沿轴突传至轴突末
捎→前膜去极化→Ca2+内流→推动囊泡前移、靠近
并与前膜融合→胞裂释放兴奋性递质→递质与后膜
受体结合→提高后膜对Na+、K+(尤其是Na+ )的
Cl-、K+
Cl-
通透性, Na+内流 后膜发生去极化 产生兴
Cl-

奋性突触后电位( EPSP ) 总合达阈电位,在轴
❖ 肽类(P物质、脑啡肽、强啡肽) ❖ 其他递质(NO、CO)
3、递质代谢
(一)Ach 合成: 胆碱+乙酰辅酶A 胆碱乙酰化酶 乙酰胆碱 灭活:胆碱酯酶(ChE)
(二)NE 合成: 酪氨酸 酪氨酸羟化酶 多巴 多巴脱羧酶 多巴胺β-羟化酶 NE 灭活:大部分被突触前膜重摄取; 小部分MAO、COMT破坏 或进入血液,在肝、肾灭活。
终板膜对Na+、K+ (尤其是Na+)通透性↑
(二)电突触传递(缝隙连接) (三)非突触性化学传递(曲张体)
曲张体 囊泡
缝隙连接
三、神经递质和受体
(一)神经递质(neurotransmitter)
❖ 概念:由突触前膜释放,在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 与效应器细胞之间传递信息的特殊化学物质。
❖ 条件(5点) ❖ 调质(neuromodulator) ❖ 戴尔原则(Dale principle) ❖ 分类:
兴奋性N元→抑制性中间N元兴奋→释放抑制 性递质→后膜产生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
1、传入侧支抑制(afferent collateral inhibition) 概念:传入神经纤维兴奋一个中枢的N元的同时
经侧支兴奋另一个抑制性中间N元,转而 使另一个N元发生抑制的现象。
抑制性 中间神 经元
意义:使相互 拮抗的两个中
❖ 概念: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器细胞之间 实现信息传递的特殊接触部位。
❖ 基本方式: 化学性突触传递 电突触传递
一、突触的结构与分类 (一)化学性突触 1、突触的结构
突触前膜 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
2、突触的分类
❖ 轴突-轴突 ❖ 轴突-树突 ❖ 轴突-胞体
3、突触传递的过程
(1)兴奋性突触传递过程:
环状和链锁状
环式 链锁式
三、反射中枢内信息传递的特征
(1)单向性 (2)中枢延搁(0.3--0.5ms) (3)总和(时间,空间) (4)兴奋节律的改变 (5)后发放:原因(中间神经元环状联系) (6)对内环境变化敏感和易疲劳性

时间性 总和
空间性 总和
四、突触的抑制 (一)突触后抑制(Postsynaptic inhibition)
枢的活动协调 起来。
2、回返性抑制(recurrent inhibition)
(二)受体(receptor)
❖ 概念:是指存在于细胞膜或细胞内能特异性 配体结合,进而诱发一定生物效应的 特殊蛋白质。
❖ 分类
胆碱能受体 肾上腺能受体
胆 ❖ MR:存在于副交感节后纤维,少数交感节后

纤维支配效应器细胞上。(M样作用)

N1R:自主神经节突触后膜上

体 ❖ NR
N2R:神经-肌肉接头终板膜上
逆向运输(轴突
外源性物质
胞体)
(六)神经营养性作用和神经营养性因子
二、神经胶质细胞
❖ 神经胶质细胞数量约为神经元10~50倍 ❖ 作用: (一)支持、绝缘性和屏障作用 (二)修复与再生作用 (三)物质代谢和营养作用 (四)维持神经元正常活动 (五)参与神经递质及生物活性物质代谢
第二节 突触传递
突触(synapse)
NE. . 节后f 效应器
ACh. N1
ACh. M.
副交感节前N元 节前f 节后N元 节后f 效应器
运动N元 N.f.
ACh. N1 骨骼肌
ACh. M
ACh.
N2
2、中枢神经递质
❖ 乙酰胆碱 ❖ 生物胺类(DA、NE、5-HT、E、HE) ❖ 氨基酸类 兴奋性(谷氨酸、门冬氨酸)
抑制性(甘氨酸、γ-GABA)
一、反射中枢(reflex center) ❖ 概念:中枢神经系统内调节某一特定生理
功能的神经元群。 ❖ 分布:在中枢神经系统不同部位
脊髓水平 皮层下水平 大脑皮层水平
二、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
❖ 分散式:扩大神经元活动影响范围; ❖ 聚合式:使信息发生总和或整和; ❖ 链锁式:兴奋在空间上加强或扩大作用的范围; ❖ 环状式:引起正、负反馈。
外周神经递质 中枢神经递质
1、外周神经递质 (1)乙酰胆碱(Ach) (2)去甲肾上腺(NE)
①副交感节前纤维
胆 ②副交感节后纤维
碱 能
③交感节前纤维
纤 ④少数交感节后纤维
维 (骨骼肌、汗腺)
⑤躯体运动神经
胆碱能纤维 肾上腺能纤维
大多数交感 节后纤维
交感节前N元 节前f 节后N元
节后f
效应器
ACh. N1 少数交感节前N元 节前f 节后N元
Ⅰ(A α ) Ⅰa
Ⅰb
Ⅱ(A β ) Ⅲ(A δ ) Ⅳ (C)
(三)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
结构
1.生理完整 功能 2.绝缘性 3.双向性 4.相对不疲劳性
(四)神经纤维传导速度
1.纤维粗细 2.有无髓鞘(脱髓鞘疾病) 3.温度(低温麻醉)
(五)神经纤维轴浆运输
轴浆运输
顺向运输(胞体 轴突)
蛋白质、神经肽、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