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组织学与胚胎学,考研复习笔记

组织学与胚胎学,考研复习笔记

组织学与胚胎学,考研复习笔记第一章绪论二、组织学的研究技术(一)一般光学显微镜技术1.石蜡切片制作过程取材→固定→脱水→透明→包埋→切片→染色→ 封固2.其它光镜制片技术:冷冻切片、涂片、铺片、磨片等。

3.染色方法:最常用的染色方法是苏木精、伊红(HE)染色。

嗜酸性:组织细胞内的碱性化合物,因易与酸性伊红结合,而使其呈现粉红色。

嗜碱性:组织细胞内的酸性化合物,易与碱性苏木精结合,而使其呈现紫兰色。

第二章上皮组织上皮组织的功能:保护、吸收、分泌、排泄等。

上皮组织的分类 : 被覆上皮、腺上皮等。

一、被覆上皮内皮:衬贴在心脏、血管、淋巴管腔面的单层扁平上皮,利于液体流动及物质吸收。

间皮:分布在胸膜、腹膜、心包膜表面的单层扁平上皮,有利于内脏活动。

二、腺上皮和腺腺细胞:主要具有分泌功能的细胞,称腺细胞。

腺上皮:以分泌功能为主的上皮,称腺上皮。

腺:以腺上皮为主要成分的器官。

三、上皮组织的特殊结构游离面:微绒毛、纤毛侧面:紧密连接、中间连接、桥粒、缝隙连接基底面:基膜、质膜内褶、半桥粒(一)上皮细胞的游离面1.微绒毛: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细小指状突起。

光镜结构纹状缘:小肠绒毛上皮细胞游离面的深红色条纹,电镜下为上皮吸收细胞表面伸出的细长密集的微绒毛。

刷状缘:肾小管上皮游离面的深红色条纹,电镜下为上皮细胞表面的微绒毛。

超微结构表面:细胞膜内部:细胞质、纵行微丝功能:扩大细胞表面积,参与细胞的物质吸收功能。

2.纤毛:是细胞游离面伸出的较长的突起。

光镜结构:高倍光镜下可见为细小指状突起。

超微结构:表面:细胞膜内部:细胞质;九组双联微管+中央二条微管(9+2结构)基部:有基体功能:定向摆动,将吸附的灰尘和细菌等异物排出。

(二)上皮细胞的侧面1.紧密连接(闭锁小带)结构:相邻细胞膜呈网格状的脊突,相邻细胞脊突紧贴,细胞间隙消失。

功能:机械性连接,封闭细胞间隙,阻挡大分子物质进入组织。

2.中间连接(粘着小带)结构:细胞间隙15-20nm;细胞间隙内有致密状物,细胞膜胞质面有薄层致密物质;致密物质与终末网微丝相连。

功能:粘着作用,保持细胞形状,传递细胞收缩力。

3.桥粒(粘着斑)结构:细胞间隙20-30nm;间隙内有低密度丝状物和致密中线,细胞膜胞质面有致密附着板;附有袢状张力丝。

功能:牢固的细胞连接,张力丝有支持细胞的作用。

4.缝隙连接(通讯连接)结构:细胞间隙小,仅2-3nm,细胞膜上有间隔大致相等的连接小体。

连接小体-为六个连接素组成的柱状颗粒;颗粒内有中央小管。

功能:交换小分子物质和离子,传递化学信息和电冲动。

连接复合体:二个或二个以上的细胞侧面连接紧挨在一起,即为连接复合体。

(三)上皮细胞的基底面1.基膜(基底膜):上皮组织与深部结缔组织之间的薄层膜。

结构:基板-由上皮细胞产生。

网板-由结缔组织内成纤维细胞产生。

功能:具有支持、连接作用及半透膜性质。

2.质膜内褶:上皮细胞基底面结构:上皮细胞基底面的细胞膜内折;内折细胞膜之间有纵行排列的线粒体。

功能:扩大基底面表面积,参与离子和水分的转运。

3.半桥粒:位于上皮细胞基底面与基膜之间,将上皮细胞连接于基膜上。

结构:相当于桥粒的一半(参见桥粒结构)。

功能:主要将上皮细胞连接于基膜上。

第三章结缔组织起源:胚胎期的间充质结构特点:细胞分散、无极性,细胞间质丰富。

功能:连接,支持,营养,保护、运输和防御等。

分类:一、疏松结缔组织(蜂窝组织)分布:器官与器官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细胞与细胞之间。

结构特点:基质多,纤维少,结构疏松。

功能:连接支持,防御保护,营养及创伤修复。

(一)纤维1.胶原纤维(白纤维)光镜:HE染色时呈淡红色,较粗。

电镜:由胶原原纤维组成。

化学成分为I型和III型胶原蛋白。

功能特点:韧性大,抗拉力强,弹性差。

2.弹性纤维(黄纤维)光镜:HE染色不易着色,地衣红染成棕褐色,较细。

电镜:由弹性蛋白和微原纤维组成。

功能特点:弹性大,韧性小。

3.网状纤维(嗜银纤维)光镜:HE染色不着色,银染呈棕黑色。

电镜:也由胶原原纤维组成。

化学成分为III型胶原蛋白。

功能:构成造血组织及淋巴器官的支架。

(二)基质:结缔组织内无定形的均质状胶状物质。

1.蛋白多糖由蛋白质和多糖聚合而成。

多糖又称糖胺多糖,包括透明质酸、硫酸软骨素、硫酸角质素和硫酸乙酰肝素。

分子筛-结缔组织基质以透明质酸为支架,结合许多大分子蛋白质,蛋白质上连着许多硫酸软骨素等多糖侧链,形成具有许多多孔隙的立体构型;具有阻挡大分子物质、细菌及异物通过的功能。

2.糖蛋白:主要为粘連性糖蛋白。

在细胞识别、粘附、迁移和增殖中起重要作用3.组织液:来源-毛细血管动脉端渗出的液体。

去向-毛细血管静脉端及毛细淋巴管回收。

(三)细胞1.成纤维细胞:最多光镜:细胞体积大,扁平形或梭形,有突起。

细胞核大,染色浅,核仁明显。

胞质弱嗜碱性。

电镜:丰富粗面内质网、游离核糖体,发达高尔基复合体。

功能:生成胶原纤维、弹性纤维、网状纤维及基质成分。

纤维细胞:成纤维细胞功能处于静止状态。

2.巨噬细胞:数量较多来源:血液单核细胞穿出血管后成为巨噬细胞。

光镜:细胞形态多样,随功能状态而改变。

细胞核小,圆形、椭圆形,染色较深。

胞质丰富,多呈嗜酸性,含空泡和异物颗粒。

电镜:表面有微皱褶和突起,大量溶酶体,吞噬体,吞饮小泡,残余体。

功能:巨噬细胞具有趋化性和变形运动能力。

A.吞噬功能B.抗原提呈作用C.分泌功能3.浆细胞来源:B淋巴细胞。

光镜:细胞圆形或椭圆形。

核圆,偏于细胞一侧,染色质成块状分布于核膜下,呈辐射状分布。

胞质嗜碱性,近核处有浅染区。

电镜:大量平行排列的粗面内质网;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中心体。

功能:合成、分泌免疫球蛋白(抗体),参与体液免疫反应。

4.肥大细胞光镜:较大,圆形或椭圆形。

细胞核小而圆,染色深。

胞质充满粗大的嗜碱性颗粒(异染性,易溶于水)。

颗粒内含-肝素、组胺和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等。

胞质内含-白三烯。

功能:肝素具有抗凝血功能。

组胺和白三烯参与诱发过敏反应等。

5.脂肪细胞结构:细胞体积大,球形,卵圆形;细胞核新月形,位于细胞一侧;胞质内有大滴脂肪。

功能:合成和贮存脂肪,参与脂类的代谢。

6.未分化间充质细胞能分化成:成纤维细胞、平滑肌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等。

二、致密结缔组织特点:细胞少;纤维多,粗大,排列紧密。

作用:支持和连接。

三、脂肪组织特点:主要由大量脂肪细胞构成,脂肪细胞间有少量疏松结缔组织。

作用:维持体温、缓冲、保护和填充等作用。

四、网状组织特点:网状细胞、网状纤维和基质组成。

作用:构成造血器官和淋巴器官等的支架和微环璄。

第四章血液和血细胞发生一、血液血液:是心血管内流动的液体,由血浆和悬浮于其中的血细胞组成。

血浆:抗凝血经离心或自然沉降后,上层析出淡黄色的液体层即为血浆。

血清:非抗凝血流出血管后,凝固形成血块,并析出淡黄色的清明液体。

血像:临床上对血细胞形态、数量、比例和血红蛋白含量等的测定。

血细胞组成及正常值(一)红细胞结构特点:双凹圆盘状,直径约7.5um。

成熟红细胞无细胞核,无细胞器;胞质内充满血红蛋白。

功能:血红蛋白有运输O2和CO2的功能。

贫血:红细胞<300万/mm3或血红蛋白<10克/100ml,即为贫血。

溶血:当血浆渗透压过低,导致大量水分进入红细胞,红细胞膨胀破裂,血红蛋白逸出,即为溶血。

网织红细胞: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在煌焦油兰染色时,胞质内出现兰色细网或颗粒,故称网织红细胞。

(二)白细胞分类:粒细胞:胞质内含有特殊颗粒的白细胞。

无粒细胞:胞质内不含特殊颗粒的白细胞。

1.中性粒细胞结构:呈球形,直径10-12um;核呈杆状或分叶(2-5叶);胞质内含许多细小的淡紫色颗粒。

嗜天青颗粒:含酸性磷酸酶、过氧化物酶等。

特殊颗粒:含吞噬素、溶菌酶等。

功能:强的吞噬细菌和异物作用。

2.嗜酸粒细胞结构:呈球形,直径10-15um;核常分为两叶(眼镜核);胞质内充满粗大的嗜酸性颗粒,内含芳基硫酸酯酶、组胺酶、阳离子蛋白等。

功能: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减弱过敏反应,抗寄生虫作用。

3.嗜碱粒细胞结构:呈球形,直径10-12um;核呈S形或不规则形,被嗜碱性颗粒遮盖;胞质内含大小不的嗜碱性颗粒,内含肝素、组胺等物质。

功能:与肥大细胞相似(参见结缔组织章肥大细胞)。

4.单核细胞结构:呈球形,椭圆形,直径14-20um;核呈肾形或卵圆形,染色淡;胞质嗜碱性,呈灰兰色,含嗜天青颗粒。

功能:单核细胞进入结缔组织或其它组织分化为巨噬细胞,具有吞噬和免疫功能。

5.淋巴细胞结构:呈球形,直径6-16um;核呈圆形,染色质粗块状,着色深;胞质嗜碱性,呈天兰色,含少量嗜天青颗粒。

分类:可分三类(根据发生来源、形态特点和免疫功能等方面的不同) :胸腺依赖淋巴细胞-简称T细胞,产生于胸腺。

骨髓依赖淋巴细胞-简称B细胞,产生于骨髓。

自然杀伤细胞-简称NK细胞,产生于骨髓。

功能:参与免疫反应(参见免疫系统章)(三)血小板:由骨髓内巨核细胞的胞质小片脱落而成。

结构:双凸圆盘形或不规则形中央:紫兰色颗粒区周边:均质浅兰色透明区功能:参与止血、凝血第五章软骨和骨一、软骨(1)软骨组织A.软骨细胞光镜:周边软骨细胞幼稚,体积小中央软骨细胞体积增大。

电镜:丰富粗面内质网,发达高尔基复合体,糖原和脂滴。

功能:产生软骨基质及纤维。

软骨陷窝:软骨基质内有许多小腔,活体时由软骨细胞占据。

软骨囊:软骨陷窝周围一层嗜碱性染色较深的基质。

同源细胞群:由一个幼稚的软骨细胞,经过多次分裂而形成的多个软骨细胞在一起,称为同源细胞群。

B.基质:主要成分是糖胺多糖,故呈嗜碱性染色。

C.纤维:因软骨类型而异。

(2)软骨膜:覆盖于软骨表面的一层致密结缔组织,能保护、营养、形成软骨。

外层:纤维致密,具有保护功能。

内层:组织疏松,含骨原细胞。

骨原细胞:软骨膜内一种幼稚细胞,能分裂分化形成软骨细胞。

2.软骨的种类:根据软骨组织内纤维不同而区分:透明软骨:含少量胶原原纤维纤维软骨:含大量胶原纤维弹性软骨:含大量弹性纤维3.软骨生长方式内积生长(间质生长)软骨细胞长大并分裂增生,产生软骨基质和纤维,使软骨从内部生长增大。

外加生长(软骨膜附加生长)软骨膜内骨原细胞,向软骨表面增加新的软骨细胞,并产生软骨基质和纤维使软骨从表面向外扩长。

二、骨由骨组织、骨膜、骨髓腔等组成。

(一)骨组织:由数种骨组织细胞和大量钙化的细胞间质共同构成:1.骨质:骨组织内钙化的细胞间质:有机成分:由骨细胞分泌的大量胶原纤维束及呈凝胶状的基质。

无机成分:骨盐:羟基磷灰石结晶,细针状,有规律排列。

骨板:骨质内胶原纤维成层平行排列,并由基质粘合,从而形成呈板层状规律排列的骨质,称为骨板。

2.骨细胞:骨组织的主要细胞骨陷窝:骨质内的小腔隙,活体时由骨细胞胞体所占据。

骨小管:骨质内的小腔隙,活体时由骨细胞突起所占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