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论述题(重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论述题(重点)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1.怎样理解哲学基本问题是在实践中产生和在实践中解决的?2.简述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具有什么理论意义?3.怎样理解社会的物质性?4.怎样理解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关系?5.怎样理解社会生活的实践性?6.用唯物辩证法的普遍联系观点、发展观点,分析我们党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根据和现实意义。

7.试述量变和质变的关系,并说明割裂二者的错误及其指导意义。

8.试述辩证否定观的内容,并用以说明应怎样正确对待我国的文化遗产和外国文化。

9.用内因和外因关系原理,说明我国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的重要意义。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1、为什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实践标准对于我国深化改革有什么重要意义?2、从认识主体的含义和特征出发,阐述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怎样不断增加主体的认识能力。

3、从真理的辩证法原理出发,说明怎样正确对待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4、试述党的思想路线和认识论的一致性,以及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重大理论意义。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1.运用唯物史观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原理,联系实际说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2.试述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反作用的原理,并结合当前实际阐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3.试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及这一原理对于我国实施科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意义。

4.试用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的原理说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方针的正确性。

5.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需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和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

同时,我国自然资源十分有限,环境污染较严重。

我国面临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双重任务,面临开发资源和保护资源的矛盾。

请结合这一实际,并根据你对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的理解,谈谈在利用科学技术方面我们应该怎样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6.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思考和分析我国当前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和解决这些矛盾的途径。

7.运用社会基本矛盾的原理,联系我国改革开放的实际,说明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

8.根据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事实,说明坚持历史决定论和承认主体选择作用的一致性。

9.联系现实思想状况,分析下列两个命题:“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人是目的同时又是手段”。

10.社会发展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可历史事件又是人们意志的“合力”造成的,两者不矛盾吗?这与“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是怎样的关系?11.结合当前我国社会存在着一些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谈谈我们应该怎样在实践中坚持群众观点,做到以人为本。

12.怎样理解人的社会性?评“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的观点。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1.试述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区别和联系。

2.为什么说商品价格与价值经常不一致并不意味着违背了价值规律?3.试述价值规律的作用,并用以阐明我国企业必须注重技术进步,改善经营管理。

4.什么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为什么说这一矛盾是基本矛盾?5.马克思说:“商品中包含的劳动和劳动的这种二重性,是首先由我批判的证明了的。

这一点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怎样理解马克思的这一论述?6.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深化对劳动创造价值的研究和认识?它对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有哪些启示?7.试述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8.资本主义所有制,其主要特征以及本质是什么?9.为什么说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通过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而实现的?10.试述资本家增加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

11.如何认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自动化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源泉?12.试述产业资本循环连续进行的条件及其对社会主义企业资金运动的意义。

13.试述马克思的资本主义相对过剩人口理论。

14.试述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和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

.15.如何理解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是否还适用于现代资本主义?16.资本有机构成理论对理解资本主义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和利润的平均化有什么意义?17.资本主义经济增长与资本积累是什么关系?18.试述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19.试述部门之间竞争必然形成平均利润。

20.试述马克思关于平均利润形成过程的理论及其对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启示。

21.试述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以及工资怎样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

22.如何正确理解现代资本主义雇佣劳动者实际工资变化的趋势?23.试述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发展的必然趋势。

24.如何看待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25.为什么说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维护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思想工具?应该用怎样的方法认识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第五章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1.如何理解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进程。

2.如何理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双重作用。

3.如何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发展进程中出现的新变化。

4.如何理解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5.如何理解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进步性。

第六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1.论述20世纪的社会主义制度对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所做出的历史贡献。

2.怎样理解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3.为什么说社会主义事业不能离开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要意义是什么?第七章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揭示的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特征有哪些?2.为什么说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3.怎样正确理解“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的关系?4.怎样才能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定共产主义必胜的信念?答案: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1.马克思主义哲学从科学的实践观出发,正确地解决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第一,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根植于人们的实践之中,是对实践中主观和客观辩证关系的抽象概括。

实践是人们有意识、有目的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而人的意识是在劳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自从意识产生以后,人们就不可避免地遇到了我们头脑中意识和外部世界的关系,就必然要思考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这就是世界的本原问题。

与世界本原问题相关的问题是:“人们对外部世界的认识是否可靠?”“人们的思想是否可以认识外部世界?”这就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

因此,哲学基本问题是贯穿于实践和认识全过程的问题。

第二,思维和存在的矛盾是在实践中得到解决的。

思维是人脑中的主观精神,存在是外部客观实在的物质世界,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才能实现二者的辩证统一。

人们的实践活动首先要面对的是外部世界即自然界,必须先承认外部世界的先在性、第一性,承认人们的实践活动的对象是不依赖于意识的真实的存在,这就在生产实践中解决了思维和存在何者为世界的本原问题。

人的实践既包括诸如实践的计划、目的、方法等意识要素,又包括诸如实践的主体、对象、手段以及实践的结果等,实践就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变换过程,是把思维当作主观与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

在实践中既扬弃了物质的客观性,又扬弃了精神的主观性,通过主体的物质性活动,使主观与客观联系起来,在实践的结果中既体现了人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又体现了意识对世界的正确反映,达到了物质与意识两方面的辩证统一。

2.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从物质和意识的对立统一关系中去把握物质、规定物质,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世界本质的观点的根本特点。

列宁对物质作出了最本质的规定,指明了物质对于意识的独立性、根源性,意识对于物质的依赖性、派生性。

物质和意识的对立是相对的,因为意识不过是物质的反映,而反映者是不能同被反映者相脱离的,意识不可能成为与物质绝对对立的另一种本原。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物质这一客观存在是可以认识的对象。

由于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目前人类还有很多未知事物和未解难题,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不可认识。

未知世界与已知世界之间的区别只是未知与已知,它们都是客观存在的,它们的存在都是不以人的实践与意识为转移的,我们对未知世界只是不知其情状,其存在并不是未知的。

随着实践和科学的发展,它们必定为人们所认识。

世界上只存在尚未认识的东西,不存在不可认识的东西。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主张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既肯定了哲学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联系,又把它们区别开来,从而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不管物质的形态、属性和结构多么特殊、复杂和多变,它们都永远保持着客观实在这+共同的根本属性。

从个性中看到共性,从相对中找到绝对,从有限中掌握无限,这是唯物辩证法的精髓。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揭示了自然和社会的物质性,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在此基础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建立起统一的说明自然过程和历史过程的唯物主义原则。

3.社会的物质性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但也是整个物质世界的一部分。

人类社会及其实践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及其实践产生的前提。

在人类社会产生以后,人类的实践活动还要以自然界为基础。

离开了自然界,人类的实践活动便无法进行。

人类社会只要存在,就必然处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之中,脱离一定的自然环境的人类社会是不可能存在的。

第二,劳动实践是人和人类社会产生的决定性环节。

现代科学研究证明,人是由数千万年前的一种森林古猿进化而来的。

由猿到人进化的决定性环节是劳动,其根本的标志是工具的生产和使用。

当古猿第一次使用自制的工具生产食品时,他便将自己同其他一切动物从根本上区别开宋,使自己成为人。

而劳动实践一开始就是一种社会性的物质活动。

第三,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实践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就必须能够生活。

“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

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而且这是这样的历史活动,一切历史的一种基本条件,人们单是为了能够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去完成它,现在和几千年前都是这样。

”1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一种物质活动,它是各种社会实践中最基本的实践。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第四,人类社会既是物质活动的结果,又是物质存在的一种特殊形态。

社会生活是异常丰富和复杂的,有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等社会活动和社会交往。

其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人们的物质活动和物质交往。

因此,一切观念、思想、法律、宗教等,归根结底是由物质原因所引起的,也应从社会的物质关系中得到解释和说明。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的特殊标志就是这种物质活动所体现的物质性,即它们本身固有的“物质变换”和“物质关系”,并最终体现在作为物质力量的生产力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