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
• 国际化的视野 • 基于“标准”,高于“标准”,突出“特色”
• 4、重构课程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
• 突出思维方法训练 • 加强实践方法创新 • 打破课堂教学分门别类、自成体系的教学过程 • 使不同课程内容自然交融互相关联 • 加强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 • 建立特色鲜明的 自然认知--方法实践--综合分析—探索创新 循序渐进的课程新体系
建设一流专业 构建一流本科人才培养体系
培养拔尖人才 一流大学的必然属性
Part2
构建一流 人才培养体系
一、构建一流人才培养体系的指导思想
• 2019 年10 月8 日,教育部发布了 • 《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 • 高等学校必须坚持以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 • 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 • 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 • 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
学科前列 • 至本世纪中叶,我国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数量和质量将进入世界前
列,实现由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的巨大跨越
★双一流建设的内涵
• 以一流的人才汇聚为核心 • 以一流的科学研究为基础 • 以一流的教育治理为支撑 • 以一流的社会服务为动力 • 以一流的经费投入为保障
★一流大学建设
●明晰的办学理念与目标定位 ●先进的培养模式与质量保障 ●优质的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 ●开放的国际视野与交流合作 ●精良的人力资源与物质资源 ●科学的治理体系与运行机制 ●优良的校园文化与育人氛围
●目标: – 人才培养质量实质性提升
三、构建一流人才培养体系的必备环节
• 1、明确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立人教育” • 独立人格 • 探索精神 • 学习能力 • 践行能力
马克思、恩格斯:教育是促进“个人的独创的自由发展”
雅斯贝尔斯:“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 非理性知识的堆积
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 构建一流人才培养体系
汇报提纲
Outline
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 构建一流人才培养体系
Part1 当前高等教育总体形势
Part2 构建一流人才流”政策的出台拉开了中国高校发展的新序幕 • 根据《总体方案》 • 2020年,我国将有若干所大学和一批优秀学科进入世界一流 • 2030年,更多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一批优秀学科进入世界一流
16.完善高校教师评聘制度
• 6.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17.加强基层教学组织建设
• 7.推动科研反哺教学
18.完善教师培训与激励体系
• 8.加强学生管理和服务
19.健全教师考核评价制度
• 9.严把考试和毕业出口关
20.建立健全助教岗位制度
• 10.完善学分制
21.加强党对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全面领导
• 11.深化高校专业供给侧改革
传统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认识明显滞后、专业设置偏窄、且摇摆不定 教学计划、课程类型与教学内容不能很好适应现代地球科
学发展需求 教材老化、知识体系落后
注重知识的灌输,忽视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创新能力的培养 单一闭卷笔试等传统考核方式束缚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性 教学与产业部门脱钩 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明显不足
学生忙起来、教师强起来、管理严起来、效果实起来
• 1.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12.推进辅修专业制度改革
• 2.激励学生刻苦学习
13.开展双学士学位人才培养项目试点
• 3.全面提高课程建设质量
14.稳妥推进跨校联合人才培养
• 4.推动高水平教材编写使用
15.全面推进质量文化建设
• 5.改进实习运行机制
德国高等地质教育的特色表现在注重学生能力培养,教学生“应该怎样 思考”,而不是“应该思考什么”,教学自由和科学研究自由,重 视教师甚于重视教材,考试制度严格,课程门类齐全
康德:教育是由个体自我设计、自我选择、 自我构建、自我评价的过程,是自我能力的 发展
爱因斯坦:什么是教育?当你把受过的教 育都忘记了,剩下的就是教育
斯金纳:教育就是将学过的东西忘得一干二 净时,最后剩下来的东西
• 所谓“剩下的东西”就是: • 独立人格 • 探索精神 • 学习能力 • 践行能力
• 明确教育内涵的意义: • 有助认清教育的本质 • 明确教学建设的目标 • 找准人才培养的方向
22.完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机制
二、构建一流人才培养体系的基本思路
●深入讨论与思考 – 推动教学改革 – 优化育人环境
●理论上: – 要对国家急需的各类人才培养的思路、方案、模式等进行更深入探讨,形成先进而完整的体系。形 成办学特色,避免“千校一面”、“千人一面”
●实践中: – 要形成服务于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思路,形成科学的适用于不同层次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并及时实施
另一方面,我国目前地球科学教育体制与国外发达国家仍然存在差距 英国高等地质教育的特色主要表现为学制短,导师制,教学和科研并重,专业课
程覆盖面广,注重学生自我学习,突出能力培养 美国高等地质教育的特色表现在课程改革起点高,着眼点远,形成了以地质学
与地球物理学和地球化学三者紧密衔接,以地球动力学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一流学科建设
●优化学科规划(凝练方向,调整结构;交叉融合,重点突破) ●汇聚学科队伍(引进、培养;团队合作,奉献精神) ●搭建学科基地(实验室、仪器设备、资金保障) ●创新学科管理(治理结构;协同创新、绩效评价、激励机制) ●培养拔尖人才(创新能力、综合素质;科教融合、产教融合) ●产出原创成果(国际标准、中国学派)
2、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家国情怀 人文素养 创新精神 国际视野 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合格接班人
为谁培养人? 如何培养人? 培养什么样的人?
19
• 3、形成先进的人才培养方案
• 以《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引导教学工作,国家“标准”是设置专业的基 本准则,是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的指导性规范,是质量评价的基本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