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油画之经典佳作(126) 王颖生《香港回归》中国油画之经典佳作(126) 王颖生《香港回归》126、香港回归王颖生220×160×3cm126、香港回归规格:220×160×3cm 作者:王颖生香港回归香港是中国的领土,为了完成祖国统一的大业,中国人民收回香港的主权不可非议。
但是,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收回香港主权才是最有利的。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是邓小平同志集中党中央的集体智慧,经过深思熟虑提出来的,以和平方式实现国家统一的伟大战略构想,是中外历史上史无前例的伟大创举。
1984年12月19日,中国政府和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在北京正式签订《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1997 年7月1日香港回归变成现实,但是这一伟大创举的设计师——我们敬爱的邓小平同志却离开了我们,他老人家看不到自己亲自设计的“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愿望的实现。
至此,我们更加缅怀邓小平同志的丰功伟绩,我相信,他老人家会同我们一道庆祝这一举世瞩目的日子——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
199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江泽民在香港向全世界郑重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成立。
因此这一天也成为香港回归纪念日。
香港回归局部1 香港回归局部2香港回归局部3香港回归局部4 香港回归局部5历史题材[香港回归]的创作者王颖生国家国家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系列访谈中央美院壁画系王颖生专访问:王老师,您入选国际工程的作品是《香港回归》,当时您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要竞选这个题材? 王颖生:这件是国家委托来作的,我自己原来选的光复会的,我手头原来做了中国百年的长卷,刚好手头的资料"光复会"那段的比较全,大概后来和浙江的油画题材冲突,后来他们觉得光复会本身江浙籍的会员人数比较多,大概从收集资料,还有别的原因跟我谈的能不能创作《香港回归》这个题材承担下来。
对我来说百年中国里面包括后期的香港回归,我只是个人没做的这一段。
尽管不是我最初预想的题材,但对我来说真正的进入制作阶段情况是一样的。
问:怎么样来收集资料的? 王颖生:接受委托之后,光复会比历史上任何一个阶段收集资料比较齐全,我以为这些资料可能是随便从网上、图书馆都可以查到,真正我着手做这方面收集的时候发现不是那么好做,现在强调知识产权,个人很多拍的放到网上非常小,想放大看仔细全都是马赛克。
哪个我想要都要征求作者的同意,这个工作量非常大,我自己除了找到网上有些影像、,在网上看还有,绘画能用参考的几乎没太大的用处,我自己本人去了两趟香港。
97年当时我正好研究生毕业,回归那一天我没有看转播,毕业创作进入尾声当时时间非常紧张,我连夜赶,那天画了一个通宵,我没有看见那天。
我后来去了两趟的原因,想自己能不能过了这么多年感受一下当时的气氛到底什么样。
但是实际上我也到了香港会展中心,好几个主会场,和想象的回归状况一点关系都没有了,后来全是靠影像间接获得的。
问:您能否给我们介绍一下草图构思的要点,您最想表达的是什么? 王颖生:这个草图当时也是几经考虑,主要的人物(江泽民、李鹏、英国外交大臣、查尔斯王子)作为历史事件无法回避的人物还是要出现的,我当时有很多考虑,后来做了别的草图,我想能不能把他们推到中景,把具体中国人迎接回归放在前面,不同地区的(有大陆、香港、澳门其他地区的)把不同环境中地域的中国人对这个事件的感受画进去,后来这个方案中间变了,包括最后一次看稿没同意,还是希望这几个人能够出现,后来把很早的孙中山、周恩来、毛泽东他们都在自己特定的时期都谈到过香港问题,所以我把它们放到背景里,一百年前割让的景色,还有香港老的地图,场面有升国旗,不同环境中的不同职业、不同地域中的中国人放在中景里,当然我还是把邓小平和撒切尔夫人做最后会谈场面放进去。
因为当时定了调子是比较重要的事件,它和后来的回归有直接的关系。
这样一重叠实际上和中国画不太一样,刚才我介绍了我在壁画系工作,有时候不自觉把在壁画中的教学、创作特点、构图特点把时空打破叠放在一起,这样不用扩画面尺寸了才能把东西装进去,这样我就把空间打乱,人物随意安排,后面是香港的环境、建筑,包括具体的做交接仪式的大厅上面的灯、放的礼花我都放进去了,将来可能要在正稿上颜色放大,这个太小了,放大大概有七米长、高两米多,人不到真人大小。
据说这张画做完了之后,这一百件作品可能要做全国的巡回展,有的地方美术馆尺度都不行,放不进去了,运输包括展示都有问题,当时规定所有参加重大题材的作者大概都定在两米五到三米之间,个别有高的那种尺寸比较少,我一开始想得比较大,人物至少真人大小,这样一算下来就是四米五左右。
问:当时对中心人物江泽民主席和英国王子的握手表情构思是怎么来的? 王颖生:中国这方面的代表主要人物情绪压抑不住的喜悦,英国人的状态表面上装着很绅士豁达,彭定康坐车离开的时候尽管坐了豪华的车,人坐在车里情绪非常低落。
情绪真的是脸上能反映出来的,因为这个时刻对他们来说毕竟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时刻。
问:在某些局部的里我们还是能看到历史的场景,我您么样处理关于把握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的关系,您用了一个跨时空的方式把这些东西组合在一起,在这次创作中怎么考量这两方面? 王颖生:历史真实无法回避,我为什么把香港比较有特点的建筑物,也可能本人经历过,我那天看到录像播放过程交接仪式过程的人觉得当时还是眼睛里看到的,具体的环境里又不足以把我想在画面里能够出现的东西装进去。
形象、具体的东西是用写实的办法,具体的东西是可信的,但是整体的环境是我营造出来的,这样实际上有写实的办法解决这些问题给了比较灵活处理的空间,你可以这样也可以那样,具体到这个东西的时候没有问题,又不受它的约束。
所有的空间关系、人物关系都是要像画油画受约束,确实只能是尺寸无限大问:您硕士毕业于中央美院中国画系,在壁画系教书,又去了国外美术学院学了油画,这几种不同的艺术品类对您的创作有什么影响? 最后您用的材料究竟是中国画、油画还是综合材料? 王颖生:比较偏重中国画,我等于是国画那一组的,具体的材料最后没定的时候,还一直在想如果想做特殊肌理可能会借鉴壁画,从侧面比中国画可能更多靠线、单纯的颜色。
我自己本人从国外毕业以后一直在壁画系工作了十几年,又到俄罗斯学习了大型绘画,它们的壁画主要用油画材料来表现的,我现在在美院读的是壁画的博士,对我本人来说我一直觉得学国画有困惑,比如说对传统、外来文化有些东西没有想清楚,我希望能近距离看看,和中国的传统文化结合起来自己应该站在什么样的角度,应该怎么去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
我将来可能具体画的时候,现在构图已经有壁画的特点了,可能在材料上表现了,将来有可能画在布上,方法、用线、造型观念还是中国画的,只是说里面稍微加进别的东西想更丰富、表现力更强。
问:有没有感觉时间不够用,现在上学、教课,还在创作? 王颖生:从教学、创作这几个角度看压力挺大,因为美院扩招以后很多人获得了学习的机会,但是造型学院教员比较少,现在我们系16个人,但是学生多出来翻一倍还要多,这样工作量增大很多。
现在美院工作的老师都是业余时间画画,这个画应该进入制作阶段,到现在完成之后做调整了,但我现在等于是在中途开始放稿子,最后能画完也可以,远不如自己当时设想的那么从容,假如当时有两年的时间,实际上我们脱产画面质量会更完善。
从学校回来上完课已经筋疲力尽,回去以后还要画画、还有别的活动,所以我现在特别羡慕专业在国家画院、各地画院能够专职画画的画家。
问:现在每天有多长时间可以用来创作? 王颖生:两三个小时不错了,上班就一天时间。
现在除了给学生上课,还有别人给我上课,整个压力还是很大的。
问:这次国家拿了巨大的资金来做这件事情,它和以往我们国家历史画创作有不一样的地方。
我想您在创作这幅画之前也看了以前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您也有在前苏联系统化的训练,您觉得我们当下的创作和以往的创作有什么不一样,和前苏联有什么不同? 王颖生:以往看包括欧洲、俄罗斯,到苏维埃是时期也都差不多,很多大型绘画尤其是花上十年、二十年时间一般都是定件,如果没有定件给你足够的经费支持没完没了做一张作品这也是不太现实的。
当然特列恰科夫建立了特列恰科夫画廊,当时一旦被他看好的人定购了你的作品,他对时间上没有太多的限制,经费上足够的支持,你就可以衣食无忧去画画,当然对于20世纪初的俄罗斯解决了基本的生活问题,没有经济上的压力这是很难得的,很多艺术家实际上前期在被社会认可度不高的时候为生活去挣扎,一旦负担放下来之后全身心投入创作,所以出了很多精品,那些作品可以看出这些艺术家是在没有重压的情况下情绪饱满、心情愉快地去创作,非常难得。
目前中国很多艺术家的状况也是挺好的,应该说比全社会的艺术家大家现在生活问题也都非常清楚,已经不是问题了,国家又出这么多钱,这件事情在别的事情也是不可思议。
历史上俄罗斯彼得大帝时期国家投资去做这种事,意大利美蒂奇家族出一部分钱很难说有一个具体的数,现在艺术市场前几年那么火,有艺术家作品价格很高,但国家能够出这么大一笔专项经费是非常不容易的,这是对国家文化政策的调整,有这种姿态、这种方面专项基金为国家订购大型的有关历史方面的创作,这是一个导向问题、也是国家对文化的态度,这是别的国家艺术家不管钱在他那儿能起多大作用,他觉得有这么个事组织这么多艺术家,尤其针对这类的创作,他们应该是非常羡慕的。
确实当下近阶段经济不景气,可是对我们没有什么影响,在国外如果是国家方面的投资,一旦经济危机可能就影响到项目或者影响到个人了。
问:您认为我们的历史画创作和和欧洲知名的作品相比,大概还有什么样的差距和差异? 王颖生:欧洲接收定件这种传统是很多年积累下来的,俄罗斯的二十年、或者欧洲哪个国家时期的二十年,不见得有很多的好作品出现,它是日积月累有很多好的作品出现。
咱们一下子是100件作品,只有两年时间,这是不是能够出现像欧洲的历史上名作经典作品,现在真是不敢说。
毕竟给的时间太短是国家项目,这里面各个管理层都会拿出自己的意见,这对艺术家也会有一定的影响。
国外尽管甲方对乙方也会有要求,相对艺术家还是有大的自由度的。
我们一开始的画种(国画、油画、雕塑)之间串了就不可能,时间还是有点短,可能有的人一两个月就画了经典传世之作,有的人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去推敲,我们对这个可以寄以希望也别给过高的期望,组织的艺术家大家都为这件事情付出很多,也不见得个人就适合做这件作品,一个是个人选择,还有你是不是真的在后期的收集资料、制作的过程中和这个题材创作任务吻合,你个人能力可以画肖像,但你现在接受了三百人的场面,可能画下来会比较吃力。
所以我觉得这个事情有一个好的开头,假如说持续不断做下去,这是一个导向性的,如果以后每年有一定的倾斜,关注这件事情,那经过若干年的积累,我相信会有很多好的优秀作品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