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操作考核试题

操作考核试题

病例:患者女性,34岁,5年来腹痛时作时止,5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痛绵绵不休,喜温喜按,饥饿劳累后更甚,得食后稍减,口淡不渴,神疲乏力,面色无华,畏寒气短,舌淡苔白,脉沉细。

1.中医诊断、治法:2.方药:3.艾灸疗法:4.针刺疗法:腹痛(温中补虚,缓急止痛)小建中汤加减桂枝,白芍,甘草,大枣,干姜等艾灸疗法操作评分标准作用:温经散寒、扶阳固脱、消淤散结、防病保健。

适应:一切虚寒证禁忌:凡属热证或阴虚发热者、颜面部、大血管处、孕妇腰腹部。

毫针刺法考核评分标准注意事项:针刺用的毫针,要经灭菌后方可使用。

对有硬弯、锈蚀、有钩等不合要求的针具应剔出不用。

针刺前做好解释工作,使病人清除紧张恐惧心理。

选择合适的体位,注意保暖。

严格执行操作程序,准确取穴,正确掌握进针方法、针刺的角度和深度及行针的手法。

针刺中,严密观察病人的反应,出现意外,应紧急处理。

起针时要核对穴位及针数,防止将毫针遗留在病人身上,发生意外病人在饥饿、疲劳、醉酒、精神高度紧张时不宜针刺。

体弱者不宜过强刺激,尽量采用卧位。

对胸胁腰背部的腧穴,不宜直刺、深刺,以免刺伤内脏。

孕妇的下腹、腰骶部及合谷、三阴交、昆仑、至阴等通经活络的腧穴,禁止针刺。

小儿囟门未闭合时,头顶部腧穴不宜针刺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或肿瘤的部位及有出血倾向、高度水肿者,不宜针刺向病人及家属讲解毫针刺法的有关知识,让其了解毫针的注意事项及针刺意外的预防,密切配合治疗。

针刺意外的处理:1.晕针指针刺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种晕厥现象处理:立即出针,使病人平卧,注意保暖,头稍放低,给饮热茶或糖水,闭目休息片刻,即可恢复。

重症用指掐或针刺人中、足三里、内关、炙百会、气海,也可以向鼻内吹入少许关散,必要时配合其他急救措施。

2.弯针指进针后针身在病人体内发生弯曲处理:轻度弯针,可按一般起针法将针拔出。

若弯曲的角度较大,可轻轻摇动针体,顺着弯曲的方向慢慢退出。

若弯曲是由于病人体位改变所致,则要先矫正体位,使局部肌肉放松,再行起针。

3.滞针指针体在体内异常紧涩,出现不能提插或捻转的现象。

处理:嘱病人放松肌肉并稍留片刻,轻弹针柄,或按摩穴位四周,可在滞针附近再刺1-2针,以解除肌肉痉挛,然后起针;若滞针是由于同一方向捻动过度所致,则应向相反方向捻动,再进行起针。

4.折针指针在体内发生折断的现象处理:保持镇静,嘱病人保持原有体位,如折断处尚有部分露在皮肤外,可用手指或血管钳取出;若微露出皮肤表面,可用手按压四周皮肤,使残端露出皮肤处,再用血管钳取出;若残端全部陷入肌内,用上述方法取针无效,应立即通知医生,在X线下定位,手术取出。

5.血肿针刺部位出现皮下出血并肿痛,多因刺伤血管所致处理:轻者可用无菌干棉球按压针孔即可,重者应立即按压并冷敷加压止血,必要时遵医嘱注射止血药。

如刺伤腹腔内小血管引起腹痛者,休息数天即可痊愈,但需严密观察病情及血压变化;若误伤大血管引起严重出血而导致休克,应积极配合医师进行抢救。

6.气胸针刺胸背部穴位过深,刺伤肺脏,空气进入胸腔,引起气胸处理:应立即报告医生,可让病人取半卧位休息,严密观察病情变化,避免咳嗽,必要时遵医嘱给予抗感染治疗,重症者及时配合医师行胸腔穿刺减压术、给氧、抗休克等抢救处理针刺角度和深度:主要是根据施术部位,病情需要以及病人的体质强弱,体形胖瘦等具体情况而定1.角度:针刺的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所构成的夹角。

一般有直刺、斜刺和平刺三种。

①直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角左右,垂直刺入。

此法适用于人体大部分穴位(四肢、腹部)的针刺;②斜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角左右,倾斜刺入。

此法适用于皮肉较浅薄处以及内有重要脏器的部位(如背部)的针刺;③平刺又称“沿皮刺”。

横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角左右,沿皮刺入。

此法适用于皮肉特别浅薄处(如头部)的针刺2.深度:针刺的深度是指针身刺入皮肉的深浅。

一般以既有针感又不伤及重要脏器为原则。

临床多根据病人的不同情况而定。

①体质:一般年老气血虚弱,小儿娇嫩之体宜浅刺;年轻力壮,气血旺盛者可深刺。

②体形:体形瘦小者宜浅刺;体形肥胖者宜深刺;③部位:头面及胸背宜浅刺;四肢及臀腹部可深刺;病情:表证、阳证、虚证新病宜浅刺;里证、阴证、实证、久病可深刺。

常用的几个穴位:人有十二经脉,361个经穴。

中指中节同身寸、拇指中节横纹同身寸、一夹法(食、中、无名、小指并拢以中指中节横纹处为准是三寸)1.足三里定位:胫骨前嵴外开一横指,深度25~40㎜作用:调理脾胃,扶正培元,通经活络2.合谷定位:以一手拇指指骨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间指蹼缘上,屈指当拇指尖处,深度15~25㎜作用:疏风解表,镇痛通络(面口合谷收头痛、牙痛、口眼斜、头面部疾病)3.内关定位:腕横纹上2寸,掌上肌腱和桡侧腕屈肌腱之间,深度15~25㎜作用:宁心安神,理气止痛(合谷、内关、足三里可使胰腺炎病人血清淀粉酶迅速降低,可止呃逆,对正常人无此作用)4.外关定位:腕横纹上2寸,桡尺骨之间,深度10~25㎜作用:清热、消肿、通经止痛5.曲池定位:屈肘,在肘横纹桡侧端凹陷处深度25~40㎜作用:疏风清热,调和营卫抗菌消炎,对金葡萄球菌、链球菌引起的阑尾炎,针刺曲池、阑尾穴有肯定的疗效6.三阴交定位:内踝上3寸,胫骨内侧后缘,深度15~25㎜作用:调脾胃、益肝肾三阴之会,对月经不调、带下、不孕、滞产、产后血晕、阳萎、遗精等常用7.人中定位:人中沟中央的上1/3与2/3交界处作用:清热开窍,回阳救逆8.百会定位:两耳尖直上,头顶正中作用:开窍醒脑、回阳固脱毫针刺法:持针手法:①执笔式持针法②拇食指持针法③拇中指持针法④拇食中指持针法进针手法:①指切进针法:左手爪甲切压穴位,右手在爪甲切压进针②夹持进针法:适用于长针进针③提捏进针法:适用于皮内浅表部位的进针④舒张进针法:左手拇食指将皮肤撑开,适用于皮肤松弛或有皱纹的部位进针行针与得气:行针基本手法:①提插法幅度1~1.5㎝②捻转法:到一定深度后左右回旋捻动,不﹥360°得气:患者出现酸、麻、胀、重或抽搐,有时也出现温热,凉爽、烧灼、触电样感,医者则有针下沉紧、沉涩、沉重感觉,如同磁铁吸引针一样。

留针:一般留针10-30分钟,慢性、顽固、疼痛性、痉挛性病证可适当延长,隔数分钟行针1次。

一、毫针刺法技术操作规程【目的】采用不同型号的金属毫针刺激人体一定的腧穴,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

适用于各种急、慢性疾病。

【用物准备】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0.5%碘伏,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

【操作方法】1. 进针法1.1 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

一般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穴位旁边,右手持针,用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近针根处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

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

1.2 夹持进针法:或称骈指进针法。

即用左手拇、食二指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入腧穴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

此法适用于肌肉丰满部位及长针的进针。

1.3 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

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或有皱褶部位的腧穴,如腹部的穴位。

1.4 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皮肤顶端将针刺入。

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进针。

如印堂穴。

2. 进针角度和深度2.1 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构成的夹角。

2.1.1 直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角左右手垂直刺入。

此法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

2.1.2 斜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角左右手倾斜刺入。

此法适用于肌肉较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于直刺、深刺的腧穴。

2.1.3 平刺:即横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度角左右沿皮刺入。

此法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如头部。

2.2 深度:是指针身刺入皮肉的深度,一般根据患者体质、年龄、病情及针刺部位而定。

2.2.1 体质:身体瘦弱,宜浅刺;肌肉丰满者,宜深刺。

2.2.2 年龄:小儿及年老体弱者,宜浅刺;中青年身强体壮者,宜深刺。

2.2.3 病情:阳证、新病宜浅刺;阴证、久病宜深刺。

2.2.4 部位:头面和胸背及皮薄肉少处的腧穴,宜浅刺;四肢、臀、腹及肌肉丰满处的腧穴,宜深刺。

3. 行针基本手法3.1 提插法:当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将针身提到浅层,再由浅层插到深层,以加大刺激量,使局部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

3.2 捻转法:当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将针身大幅度捻转,幅度愈大,频率愈快,刺激量也就愈大。

当针刺部位出现酸、麻、胀、重等感觉时,术者手下也会有沉、紧、涩的感觉,即为“得气”,说明针刺起到了作用。

4. 补泻手法4.1 补法:进针慢而浅,提插轻,捻转幅度小,留针后不捻转,出针后多揉按针孔。

多用于虚证。

4.2 泻法:进针快而深,提插重,捻转幅度大,留针时间长,并反复捻转,出针后不按针孔。

多用于实证。

4.3 平补平泻法:进针深浅适中,刺激强度适宜,提插和捻转的幅度中等,进针和出针用力均匀。

适用于一般患者。

【操作程序】1. 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2. 协助患者松开衣着,按针刺部位,取合理体位。

3. 选好腧穴后,先用拇指按压穴位,并询问患者有无感觉。

4. 消毒进针部位后,按腧穴深浅和患者胖瘦,选取合适的毫针,同时检查针柄是否松动,针身和针尖是否弯曲或带钩,术者消毒手指。

5. 根据针刺部位,选择相应进针方法,正确进针。

6. 当刺入一定深度时,患者局部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或向远处传导,即为“得气”。

得气后调节针感,一般留针10~20分钟。

7. 在针刺及留针过程中,密切观察有无晕针、滯针等情况。

如出现意外,紧急处理。

8. 起针:一般用左手拇(食)指端按压在针孔周围皮肤处,右手持针柄慢慢捻动将针尖退至皮下,迅速拔出,随即用无菌干棉球轻压针孔片刻,防止出血。

最后检查针数,以防遗漏。

9. 操作完毕,协助患者衣着,安置舒适卧位,整理床铺。

10. 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注意事项】1. 患者过于饥饿,疲劳、精神过度紧张时,不宜立即进行针刺。

对身体瘦弱,气虚血亏的患者,进行针刺时手法不宜过强,并应尽量选用卧位。

2. 妇女怀孕3月者,不宜针刺小腹部的腧穴。

若怀孕3月以上者,腹部、腰骶部腧穴也不宜针刺。

至于三阴交、合谷、昆仑、至阴等一些通经活血的腧穴,在怀孕期亦应予禁刺。

如妇女行经时,若非为了调经,亦不应针刺。

3. 小儿囟门未合时,头顶部的腧穴不宜针刺。

4. 常有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的患者,不宜针刺。

5. 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或肿瘤的部位,不宜针刺。

6. 对胸、胁、腰、背脏腑所居之处的腧穴,不宜直刺、深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