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太极拳的思维方式

太极拳的思维方式

太极拳的思维方式马虹学术研讨会上,会议主持人翟金录先生突然提出一个课题,点名要我发言。

题目是:“中国的太极拳演变到今天,流派甚多,各有自己的独特风格。

但是,各派又都叫太极拳,那么它们之间有没有共性的东西?”当时我即席讲了以下几个观点。

(一)我认为既然大家都叫“太极拳”,按理应该有其共性的内涵。

这就是各门各派,都应该遵循一个共性的思维方式,即它的哲理──太极阴阳学说。

因为哲理是统帅一切的。

大家公认的清代太极拳理论家王宗岳早已讲过:“虽变化万端,而理惟一贯。

”“须知阴阳……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

”等等。

即道明了太极阴阳学说是弄懂太极拳的首关。

陈鑫也告诫人们:“善学者,必以理为尚。

”学拳不学理“不流于狂妄,即涉于偏倚”。

所以,我认为各派太极拳拳架动作,虽变化万端,其原理(哲理)应该大体一致。

中国的武术,即是防身术、健身术,又是一种文化。

太极拳则是其中文化品位比较高的一个拳种。

其品位之高,就高在它的拳理以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阴阳思维为根据。

思维,即对各种事物理性认识的过程。

对太极拳的理性认识,大都是以中国传统哲学──易理,进行分析研究自身的运行规律。

其实中国文化的各门学科,大都离不开这个“易魂体系”。

故人称易理为东方思维之母。

恩格斯说过:“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反杜林论·旧序》)同样,每一种正宗、优秀的太极拳,就一刻不能没有正确的理论思维。

既然我们的拳种都叫“太极拳”,其拳理就不能不以传统的太极阴阳学说为拳理依据。

中国传统的太极阴阳学说,是一种阴阳双向思维方式。

它认为万事万物都是一种阴阳相对成双的统一体。

万物在阴阳学说中相反相生,共生共存,两种功能“相摩相荡”而推动事物的发展。

易学就是以这种思维方式,指导人们去认识、去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种种复杂关系,从而把握种种阴阳变化、时空变化的规律,尽力趋吉而避凶。

其中,它又以阴阳和谐,阴阳氤氲,作为阴阳矛盾运动的最佳状态(又称稳态),这是事物稳定发展的基本保证,也是《周易》哲学的最高准则。

聪明的中国人,就是以这一最高原则为其思维方式,作为理论依据,而创造了把健身、护身、怡身为一体的太极拳。

所以说,各派太极拳的共性原理以及它的健身理论、技击理论、养性理论,都离不开阴阳思维,尤其是陈照奎老师所传授的大架、老架、低架太极拳的拳理拳法,充满了这种阴阳的思维方式。

所以,来中国学太极拳的法国朋友说:“我来中国学太极拳是为了学东方的人生哲理。

”(二)阴阳思维,整体调节。

凡事做到“无过无不及”,力求保持人体的稳态,是太极拳具有养生和护身奇效的奥秘所在。

阴阳,是事物发生变易的内在的两大动力。

“万物正反相生”。

凡事物,皆有正反两个方面,两两相对,相反相成。

则一切概念皆泯灭。

宇宙万物,其生成、运动、发展、死亡……既不是神的意志,也不是来自外力的推动,而是由于自身两种力量“相摩相荡”而产生和自我运动过程。

外因,只是一种条件,还是“阴阳引起发展”。

阴阳两种动能,时刻都在变化。

而阴阳变化的稳态,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最佳状态。

即阴阳平衡、阴阳氤氲、阴阳相济、阴阳和谐、阴阳和合……等等状态。

偏阴、偏阳都不是理想状态。

不论是处世之道,还是养生之道,都在善于调适阴阳。

对一切相对的概念,不坚持一端,而是依据统一相济的观念,予以调适,使事物不断发展。

所以我们说“阴阳思维、整体调节”为道之妙用。

太极拳,正是处处讲阴阳,处处讲调适,力求人体生命在发展过程中总处于一种稳态。

什么是生命过程的稳态?人体生命过程,就是阴阳消长的变化过程。

一般人的前半生,为阳生阶段(合成大于分解);后半生,为阴长阶段(分解大于合成)。

阴极必阳,阳极阴生,盛极必衰。

生命的延长,无非就是使“阳极”来得晚一点,渐变时间长一点,推迟阳极期的到来,让生命的“突变”来得迟一点。

其中的奥妙,即在于如何使阴阳搭配得合理,力求阴阳和谐,让人生的阴阳相对平衡、相对稳定期尽量延长。

生命,好比燃烧的蜡烛,燃烧得越旺,熄灭得也就越早。

虎豹的生活节奏极快,寿命短;龟的生活节奏慢,总处于稳态,寿命长。

长期进行激烈的运动项目的运动员,如拳击运动员,一般寿命较短,(长期从事超负荷、无氧代谢运动者,均如此)。

当然,人的生命价值,又并非仅仅取决于时间的长短。

人不同于任何动物,人生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奉献。

所以孔子说:“仁者寿”。

倡在以奉献为人生宗旨的前提下,人人都希望生命的延长,以争取做出更多的奉献,做更多的好事。

这就要千方百计推迟“阳极期”的到来,使人生的蜡烛烧得慢一点,让它闪光的时间长一点。

即力求有价值的生命处长其健康期。

按现代科学,对人体生命稳态的定义是:“常阈空间,切律振荡。

”“常阈”即下沉范围;“节律”即有规律的波动。

例如人的体温,在36.5℃~37.5℃,一般下午高,后半夜低,即为常阈空间的节律振荡。

如昼低夜高,或低者特低,高者特高,白天达38℃以上夜间35℃以下,则不正常了。

总之,既要有波动,又不超过人体运动能量的正常范围,从而做到相对稳定。

也就是平常我们常讲的运动能量不超过负荷,做到有氧代谢,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能量处于有大有小,有慢有慢,有刚有柔,有节奏,有规律的波动状态。

既不是静止,又不是超负荷,既不是运动量过低,又不是超过极限;既要避免超极疾病,又要防止低动力疾病;而是总牌一种阴阳相济、阴阳谐调的状态,从而提高人体生命的质量。

(三)太极拳,根据易理的太极阴阳学说,在调整人体机能和应敌手法等过程中,阴阳变化非常复杂,内涵非常丰富,但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式:(一)阴阳对应(对称、相应)太极,是阴阳的合抱体。

太极轴包含的阴阳两种动能既互相对立,又互相制约,互相依存,这就是它的阴阳对应性。

即阴阳对称又相应,以维持事物的相对平衡、动态平衡,从而维护事物的稳定态。

太极拳运动,则处处强调阴阳对称,阴阳互应。

即有左有右,逢左必右;有上有下,逢上必下;“前去之中必有后撑”,前发后塌;内外、上下、轻沉、快慢、顺逆、开合、虚实,都必须相互对称,又相互制约,相互依存。

阴阳二者缺一不可,二者非相应不可,在二者对应中体现身法之中正。

人维护身法中正,又必须做到阴阳对应、八面支撑、八面牵扯、八呼应,以求动态平衡。

所谓三维(纵、横、竖)中定,实质上是阴阳相应的整体观。

整体观是系统论的核心。

从整体上把握生命进程中的方方面面的相对平稳态,练拳时处处、时时都在动态中找平衡,种种对立性的动作相呼应、相和谐对称,肯定对调节人体机能大有好处,在应敌方面,则使自己具有一种稳定的整体劲。

这种阴阳对应性,运用于人格修炼,则要求阳刚与阴柔并重,守退与开拓并重,内省与外倾并重,奋勇前进又留有余地。

这种精神境界的修炼体现在练拳过程中,则是刚柔相济,轻沉兼备,能容能放。

拳风拳貌要做到:凝重而舒展,严谨而潇洒。

把人生、人与自然、人与社会,都看做一个阴阳互体的太极。

只有你能与自然界、人际间和谐相处,方能跨入自由王国和应事自如的境界。

(二)阴阳互包又叫阴阳互孕,阴阳相寓。

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如同太极图中之黑鱼有只白眼睛,白鱼有只黑眼睛。

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阳嵌入阴,阴含于阳,两者互相依赖,互为胚胎。

如男子有雌性激素,女子有雄性激素。

运用于太极拳,则要求行功中要做到开中有合,合中有开,开合相寓;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刚中有柔,柔中有刚。

运用于技击,则是化中有打,打中有化,化打合一。

如“白鹤亮翅”,双臂开,双手虎口相合,“初收”,双手合,双肘要棚开。

否则,只开无合,则散;只合无开,则瘪。

“懒扎衣”、“小擒打”,都体现了化打结合,化打合一的技巧。

为人处事,同样也要注意阴阳互包这方面的修养,人生短促,但要使你的生命有丰富的内涵,短促之中有长远的奉献。

顺境时,要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逆境时,要以退求进,以屈求伸,力求化险为夷,退而结网,力求东山再起,力求转败为胜,力争在磨难中创造辉煌。

(三)阴阳互根(相济、互济)阴阳相互依存,互为依托。

任何一方面都不以脱离另一方面而单独存在。

所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有云:“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阴阳是相互为用的,阴在内为阳之镇守,阳在外,为阴之役使。

按人的生理来说,阴指物质,阳指功能。

物质居体内(阴在内),功能表现在外(阳历外)。

在外的是阳,内内在物质运动的表现,所以说阳为“阴之使”。

在内的阴,是产生机能的物质基础,所以说阴为“阳之守”。

两者互为其根。

所以《类经图翼》云:“阴根于阳,阳根于阴,阴阳互根,万象乃生。

”太极拳,动静互为其根,轻沉互为其根,蓄发互为其根,虚实互为其根,松柔与刚韧互为其根,内外互为其根,发力与重心互为其根,丹田与四肢互为其根。

例如,太极拳讲求“迈步如猫行”,那么另一只支撑在地面上的却肯定更吃力,说明实为虚之根。

同样,如果没有虚,也就没有实;没有轻,也就没有沉。

所以也可以说虚是实之根,轻是沉之根。

再说放松,如果没有全身各个关节、肌肉以及脏腑的放松,也不可能集中于一点而发出的“摧枯拉朽”、“迅雷不及掩耳”的弹性的螺旋式的阳刚之劲。

由此可见,松柔又是阳刚之根。

又如一棵树干、枝、叶……其实,对下面的根须来说,它何尝又不可心把上面的称做它的“根”?因为上下是互为作用、互为依存的关系,人体本身各个脏腑之间,也是互为其根的。

另外人体的三节互用,不论手、肘、肩、或胯、膝、脚,也是互为其根。

如《孙子兵法》中所云:“击首尾相应,击尾首相应。

”也可以说明太极拳动法中这种阴阳互为其根的道理。

所以,打拳,一定要弄清虚实互根、轻沉兼备、刚柔相济、蓄发互孕、三节互根、阴阳互用的拳理。

同样,做人也是与大自然、社会、人际关系之间,互为其根,彼此相济。

(四)阴阳全息(整体性)即阴阳两种动能的整体性。

拳论中的“周身一家”,“一动无有不动”,“节节贯串”,“起之于足,行之于腿,主宰于腰,形之于手”等,都说明此拳用劲的整体性。

陈照奎老师把这种运劲的整体性称做“蛹动劲”,好像蚕蛹,毛毛虫,一节动节节动。

此外,打拳还要精气神、意气力三结合,动静结合(大脑入静,动作不停,动中求静),化打结合,化打合一(引化来力与借力打人合而为一),都体现此拳动作的整体观。

太极拳强调放松,其目的之一,就是为了更好地集中全身力量于一个发力点上。

进一步讲,太极拳劲力运用的整体性,还体现在人体之力与大地之力合而为一,即所谓“借地之力”。

人体作用力于大地,大地的反作用力又反馈给人体,从而使你的劲力更浑厚、坚韧而强大。

这也符合人体力学原理。

(五)阴阳变化有序(往复折叠)阴阳变化的规律之一,是易学理论中的“无往不复”,即阴阳变化的有序性。

欲阴必阳,欲阳必阴,阴阳往复折叠。

陈式太极拳的一条重要运劲要领是“劲走折叠”。

陈家沟有云:太极拳“不懂叠法枉徒劳”。

欲左先右、欲右先左,欲上先下、欲下先上,欲开先合、欲合先开,欲放先卷、欲卷先放,欲发先蓄、欲蓄先发,以及欲擒先纵,欲要先给、欲给先要等等,一系列的反正相成的运劲方法,也正是老子讲的:“反者,道之动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