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人教版必修5文档第二单元写作导学案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人教版必修5文档第二单元写作导学案

训练目标 1.运用动人的语言描写亲情,捕捉丰富的细节表现亲情。

2.理解何谓文章的充实,并掌握让文章内容充实起来的方法。

亲情到底是什么?冰心说道:“爱在左,同情在右,走在生命路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香花弥漫,使穿枝拂叶的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却不是悲凉。

”亲情是一种深度,亲情是一种没有条件、不求回报的阳光沐浴。

亲情,有一种奇妙无比的力量;亲情,是一个永不褪色的话题。

有人这样形容亲情:亲情,是一坛陈年老酒,甜美醇香;是一幅传世名画,精美隽永;是一首经典老歌,轻柔温婉;是一方名贵丝绸,细腻光滑。

我说,亲情就是亲人之间的感情,它的本质是关爱,是母爱、父爱、手足之情、血脉之亲、长者对幼者的疼爱……我们不必用任何事物去比拟,也不必用任何词句去修饰,我们只要用心去感受。

亲情是世界上最真诚、最温暖、最珍贵的情感。

何谓充实?孟子说:“充实谓之美。

”充实,是指材料丰富、形象丰满。

“材料丰富”指文章使用的材料种类多、数量大,内容丰富,血肉丰满。

写记叙文,要求情节生动,人物性格鲜明,场景描写突出;写议论文,要求论据丰富而典型;写说明文,要求资料丰富。

“形象丰满”指能够在叙事类作文中塑造出具体可感、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做到既能绘声绘形,又能传神,使人物形象有独特的性格、丰富的精神世界,能真实自然地站立起来。

文本借鉴的担忧还是应验了。

日头渐渐高了,毒辣辣地审视世间百态。

半瞎又是称瓜又是找零,忙得一身汗。

丑儿看父亲泛着盐渍的黄衬衫贴在背上,衬出根根骨头,像极了干瘪的茄子。

(6)丑儿看到驴子瞪着自己,滚圆的驴眼里自己扭曲了。

买瓜的人愈来愈多,驴子烦躁不堪。

日头越来越烈。

丑儿终于走向父亲:“爹,我来找零吧!”半瞎愣.了一下,那瞎了的像蒙上灰的劣质珠宝的右眼却泛.起了光。

(7)果然今天快多了,没到一点就剩俩瓜了。

这时一个汉子赶过来,说他包圆了,买个汴塘瓜不易,又去驴车找,果然又抱出个大西瓜。

半瞎突然一把夺.下,宝贝似的搂.着说此瓜不卖。

汉子无奈地走了。

(8)半瞎坐下,用力掐开瓜递给丑儿说:“多好的瓜,留着咱爷俩吃!”丑儿眼湿了,他知道父亲今天是真高兴。

日头突然温情起来。

小城里,大街上,驴车边,依偎着的父子,还有那驴,啃着瓜。

丑儿不再感觉丢人,不再感觉父亲令人生厌;半瞎不再担忧儿子不接受自己,转而觉得心里满满的。

(9)驴子又开心地唱起了戏,天上太阳幸福地洒下温暖的光。

(10)(6)“像极了干瘪的茄子”运用比喻刻画了父亲的外在特点。

(7)“楞”“泛”两个动词形象地写出了父亲的喜悦心情。

(8)“夺”“搂”等动作描写,为下文描写父亲对儿子“爱”的表达做了有力的铺垫。

(9)心理描写,“忧”和“爱”在此完美地统一,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10)从全文看,驴子既是本文的线索,又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名师评语这个幸福满满的父子卖瓜的故事让人眼前一亮!你看,卖瓜前,父子从同忧到同去;卖瓜时,先是父忙子闲,买瓜妇人的一席话让儿子震颤;然后父忙子帮,爱意洋溢;最后父留瓜慰子,其乐融融!淡淡的忧与浓浓的爱,在作者高妙、老到的文笔中尽情展现。

文章构思颇具匠心,叙事跌宕起伏,细节意蕴丰厚,内容充实丰富,情感真挚深沉。

技法总结对亲情的表述,容易泛泛而谈,没有细节,没有事例,只表述自己对亲情的认识或对亲人的感谢之情。

所以在讴歌亲情时,要注重事例的表述,注意对细节的把握。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内容充实呢?(1)注重联想,把握情感。

要把真情形象生动地表达出来,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注重联想,通过联想回忆过去发生的故事,体验当时的情感和现在的思想等。

联想是指由某人、某事物引发想起相关的人或事物的一种思维活动。

写作时,展开联想,就会有许多材料集中在大脑里。

联想要注意与眼前的人、事、物相关联,然后由实而虚,达到虚实相生的效果。

(2)注重细节,描摹真情。

细节是指具有典型意义的生活事例或人物的神态、动作等。

细节要经过精心的选择,要抓住人物的典型特征表现人物的性格,显示人物的思想,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3)抒发真情实感。

“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亲者,虽笑不和。

”庄子的这两句话放到写文章上就是说,文章要有真情实感,是发自肺腑之言,不虚假,不“伪情”,不表言不由衷的情,不说虚情假意的话。

其实,一篇文章最重要的是要有真情实感,充满人文关怀,有活泼的个性特征。

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表现:①选取典型的材料,抒发真情实感。

作文如做人,要朴实,要从现实生活中寻找典型的事例,挖掘出平凡生活中不平凡的意义,学会关注生活,用生活的实际表现人物,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

②描述具体形象,表达情感态度。

文章应该是通过具体可感的描写、议论、叙述等手法,把抽象的感情具体化,把自己的情感准确表现出来。

写人抒情、寓情于事、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借助人、事、物、景、理表现自己对亲情的理解。

③写熟悉的生活,抒发真实的情感。

真实的生活才是感人的,虽然文章不排除虚构,但虚构和虚假有着本质的区别,虚构是对真实生活的再创造,而不是胡编乱造。

(4)注重场景描写。

场景指场面和景物。

场面主要指叙事性文章中在一定时间、地点、场合下发生的与人物、情节有关的画面。

场面描写是对一定场合出现的众多人物及周围环境的描写,包括自然景物、人物活动等静景和动景。

景物描写是指对与人物发生直接关系的外界环境的描写,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

景物描写的作用有创设环境气氛,渲染人物情感,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显示时代特征、季节特点等。

病文呈现目光我的外公是个乡下人,但是很慈爱。

尽管外公离开我们许多年了,但我一直惦记他目光里的爱。

外公的目光,很特别。

看中好吃的,给我留着;看中好玩的,给我买下;听到好听的,给我记着。

每当我想打牙祭、想解闷、想听故事,就找机会往外公家跑。

①记得小时候我很调皮,有一次,外公他们在地里弄玉米,我看着那些小玉米苗挺好玩,便在后面拔了起来,粮食就是庄稼人的命根子呀。

外公看见了,目光盯着我。

但回家以后,外公又拿出好吃的给我,哄我。

外公很会讲故事,语调、语速会随着情节的变化而变化,每次我都听得很入迷,甚至吃饭的时候也缠着他给我讲上一段。

②每次我去外公家,外公总是早早地站在门口那块青石板上等我,看见我来了,就拉我进他的房间。

打开他那百宝箱似的抽屉,有他亲手制作的玩具,有他亲自加工的点心,当然也有买来的花花绿绿的小玩意,反正都是我喜欢的。

③外婆曾告诉我,为了买一包我爱吃的牛皮糖,外公走了许多店铺,到家后才发现脚被粗糙的鞋子磨起了大水泡,可疼了。

难怪在我要走的那天,外公走起路来好像一跛一跛的,原来是因为给我买糖呀!真是不好意思。

④为我花钱,外公很慷慨,眼光充满慈爱。

但他对自己,总是很吝啬,说什么“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⑤后来外公患了脑血栓,渐渐地开始失忆,甚至连亲人都开始认不清,但他每次都能认得出我。

记得有次周末,我轻轻地推开那扇老旧的木门,轻轻地叫了一声:“外公。

”外公当时躺在床上,见了我,原本呆滞的眼睛,顿时焕发出光彩,嘴角也露出了甜甜的微笑。

外公将手颤抖着伸向抽屉,要为我拿糖。

后来,外婆告诉我,那是外公一直留着的,就为了留着给我吃。

⑥最后一次看到外公时,外公已经安详地躺在冰冷的木棺里,眼睛紧紧地闭着,再也看不到他慈爱的目光了。

其实,我是多么想能再吃上外公留给我的糖啊!无奈天人永隔,悲伤成河。

那天晚上,我躺在床上,望着窗外的星星泛着美丽的光。

我多么希望,天上的星星就是外公的眼睛;多么希望,外公慈祥的目光,还爱着我!⑦病因分析讴歌亲情,表达真情,用实实在在的亲情细节,表现文章的感染力,让表达得体、亲情尽现。

运用多种表达手法,使主题表达得更充分。

(1)第①处写外公的目光特别,角度很新颖。

但过于概括,没有写出特别之处。

(2)第②处叙事没有突出目光,反而突出心情。

(3)第③处没有写目光的具体细节,太虚。

(4)第④处是写外公在行动上对“我”的爱,也没有对目光的具体描写。

虽然题目是“目光”,但前面这几段都没有对“目光”作具体细致、扎实的描绘。

(5)第⑤处虽然写了目光“充满慈爱”,但过于概括。

(6)第⑥处也写了目光,但还是描写不细致,还有进一步充实的空间。

(7)第⑦处侧面描写外公的目光,但很快就转为直抒胸臆了,缺细节,不具体。

佳作再续目光花儿离不开水,瓜儿离不开苗,外公慈祥的目光,是永远高挂在我心空的月亮。

——题记还记得,小时候每次来看你,你总是会早早地站在门口那块青石板上等着我。

远远地我便能看到你那双炯炯有神的眼睛里洋溢着的喜悦。

那时,你总是喜欢把我抱在怀里,塞给我一堆好吃的,然后带着我躺在那张古朴的摇椅上。

你手里拿着那支外表有些斑驳的烟枪,每每深深地吸一口,随即升腾起一个个可爱的烟圈儿,慢慢地扩散、慢慢地消失。

你总是慈祥地望着我,把眼睛眯成一条线。

那布满皱纹的眼角仿佛一道彩虹,流露着掩饰不住的幸福和怜爱。

后来,你患上了脑血栓,渐渐开始失忆,甚至有时连亲人都认不清,但唯独认得我。

记得有次周末,我推开那扇老旧的木门,轻轻地叫了一声:“外公。

”你当时躺在床上,呆呆地看着泛黄的墙壁,目光有些茫然、木讷。

我走近床边握住你的手,只见你把视线转移到我身上,原来呆滞的目光,渐渐焕发出光彩,嘴角也露出了柔和的微笑。

我俯下身子,发现你的眼睛已经凹陷下去了;干瘪的脸颊,只剩下一层蜡黄、枯老的皮。

不听话的眼泪,从我的眼里滑落下来,你的眼圈顿时红了。

你将微微颤抖着的手伸向我,笨拙地为我擦掉眼泪。

你的目光里,流露出我再熟悉不过的慈祥。

突然,你转动着眼球,似乎要表达什么。

你一会儿看着我,一会儿又注视着某个地方。

我慌张得不知所措,这时外婆进来了,很快读懂了你的意思。

她打开抽屉,里面赫然躺着一包我平时最爱吃的牛皮糖。

你看着我吃糖,目光里充满笑意。

后来,外婆告诉我,那是你特意留着给我吃的。

外婆还说你最喜欢看我一边吃着东西,一边笑得天真烂漫的样子。

最后一次看到你,你已经安详地躺在冰冷的木棺里,静静地闭着眼睛。

你那慈爱的目光呢?外公,我还想吃你留给我的糖,可是你,为什么一动也不动?那晚,我躺在床上,望着窗外的月亮,月亮泛着美丽的光。

外公,那是不是你的眼睛?你是不是在天堂,用你充满疼爱的目光穿越生死守望着我?如今,我只要稍有空闲,只要闭上眼睛,就会有一幅美丽的画面出现在我的脑海:你躺在古朴的椅子上,拿着斑驳的烟枪,慢慢地吐着烟圈。

每一个烟圈,都像你慈祥的眼睛;每一个烟圈,都是你爱的旋涡。

一、片段写作“小时候,父亲对我很严厉,放学回家,他从不让我跟小朋友一块儿玩,而是逼着我写作业。

”这句话仅仅采用了叙述的方式,读起来很干涩。

请增加细节描写,使语段内容充实、富有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示例)小时候,父亲对我很严厉,放学回家,我刚跨进大门,父亲就喊道:“作业!拿来!”我战战兢兢地把作业交到他手中,等他看完作业,他又赶快把我赶进房间,摆好桌子、凳子,让我坐下写作业,他自己则搬张凳子拿张报纸,远远地坐在房间门口,心不在焉地看,眼睛一会儿转到我的作业本上,一会儿转到报纸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