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高炉炉型设计是钢铁联合企业进行生产的重要一步,它关系到高炉年产生铁的数量及质量,以及转炉或者电炉炼钢的生产规模及效益。
现代化高炉的机械化与自动化水平都比较高,在操作方面以精料为基础,强化冶炼为手段,适应大风量,高风温,大喷吹量,现代高炉炉型的发展趋势应能满足和适应上述发展。
整个设计过程应根据实际情况做出适合本地区条件的高炉炉型,为后续的生产做好准备,为祖国的钢铁事业锦上添花。
由于时间紧迫,加之设计者水平有限,本设计存在的缺点和不足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1700m3高炉炉型设计1 高炉座数及有效容积的确定1.1 高炉座数从投资、生产效率、经营管理方面考虑,高炉座数少些为好,如从供应炼钢车间铁水及轧钢、烧结等用户所需的高炉煤气来看,则高炉座数宜多一些。
由公式:P Q=M×T ×ηv×V v式中:P Q——高炉车间年生铁产量,吨;M——高炉座数;T——年平均工作日,我国采用355天。
ηv——高炉有效容积利用系数,t/(m3.d);V v——高炉有效容积,m3;1.2 高炉有效容积根据各方面的考察研究,决定本地区适合建设一个年产量为185万吨的钢铁厂。
为了满足生产上的需要,特此计算本设计的高炉有效容积为:V v= 1700m3高炉有效容积的利用系数:ηv=2.6t/(m3.d) 。
已知Vu=1700m3,ηv =2.6t/(m3.d),T=355天,则:M=1座综上所述,根据本地区的条件,设计一个年产量为185万吨生产,有效容积为1700m3,有效容积利用系数为ηv=2.6t/(m3.d) 的高炉炉型。
2 炉型设计2.1高炉有效高度(Hu)的确定高炉的有效高度决定着煤气热能和化学能的利用,也影响着顺行。
增加有效高度能延长煤气与炉料的接触时间,有利于传热与还原,使煤气能量得到充分利用,从而有利于降低焦比。
但有效高度过高,煤气流通过料柱的阻力增大,不利于顺行。
所以,实际确定高炉有效高度时,首先应考虑原燃料质量,其次是炉容和鼓风机性能。
有效高度可用下述统计公式计算:620m3以下的中小型高炉:H U=4.05V U0.265对于大型高炉:H U=6.44V U0.2=6.44×17000.2=28.5m2.2高炉全高的确定H全=Hu+h0式中:H全——高炉全高,m ;Hu——高炉有效高度,m ;h0——死铁层高度,m ,选1.2m ;则H全=Hu+h0=28.5+1.2=29.7m2.3 炉缸各部分的计算2.3.1 炉缸直径(d)对于公式: 24×i r×π×d2/4=I×V u(2-3-1 )式中:i r——燃烧强度,t/(m3.h) ,选1.2t/(m3.h) ;I——冶炼强度,t/(m3.d) ,选1.1 t/(m3.d) ;d——炉缸直径,m ;V u——高炉有效容积,m3;由式(2-3-1)知:计算得炉缸直径d=9.09m 。
2.3.1.1 炉缸直径(d)的校核:炉缸直径确定的是否合适,可以由V U /A 比值来校核,根据炉容大小,合适的V U/A 比值为:大型高炉22~28,中型高炉15~22 ,A为炉缸截面积。
本设计中:V U= 1700 m3 A=πd2/4 V U/A=1700/πd2/4 =26.18 将d=9.09m 代入上式,则得:V U/A=26.18则炉缸直径符合要求。
2.3.2 炉缸高度(h1)炉缸高度设计分为三段考虑,一般先求渣口高度(h z) ,然后求风口高度(h f) ,最后求出炉缸高度(h1) 。
a 渣口高度(h z)可用公式: h z=P×b/A×N×V t×f式中:P ——生铁产量,t/d; b ——生铁波动系数,取1.2 ;A ——炉缸截面积,m2;N ——每昼夜出铁次数( 平均每两小时出一次);V T——铁水密度,7.1 t/m3;f ——渣口以下炉缸容积利用系数, 多采用0.55~0.60 ,本设计f 取0.60。
h z=P×b÷A×N×V t×f=185×10000÷355×1.2÷6.49×12×7.1×0.60=1.88mb 风口高度(h f) (a 取1.25m )h f=h z+a=1.88+1.25=3.13mc 炉缸高度(h1)h1=h f+b式中:b ——安装风口的结构尺寸,大中型高炉0.35~ 0.5m ,本设计 b 取0.35m 。
h1=h f+b=3.13+0.35=3.48md 铁口数目大型高炉可设2~4 个铁口,一般中小型高炉设一个铁口。
f 风口数目:N= π×d÷S式中:d ——炉缸的直径;S ——相邻两风口中心线之间的弧长,取1.2m ;N= π×d÷S=π×9.09÷1.2=24个2.4 炉腹的计算a 炉腹高度(h2)现代大中型高炉炉腹高度一般为2.8~3.6m ,小型高炉一般为1.5~2.5m 。
本设计选取 h2=2.8mb 炉腹角( α )炉腹角一般为80°~82°,炉腹角过小不利于炉料下降,影响顺行;炉腹角过大不利于煤气流分布,容易使边缘煤气流过分发展,同时不利于产生稳定的渣皮保护炉衬。
本设计选α=82。
2.5 炉腰的计算2.5.1 炉腰直径( D )可由D/d 确定,一般大型高炉为1.10~1.15 ,中型高炉为1.15~1.25 ,小型高炉为1.25~1.50 。
本设计选D/d=1.2 。
式中:d ——炉缸直径,9.09m ;∴D=10.908m2.5.2 炉腰高度(h3)h3=h u-h1-h2-h4-h5式中:h3——炉腰高度,m ;h U——有效高度,28.5m ;h1——炉缸高度,3.48m ;h2——炉腹高度,2.8m ;h4——炉身高度,18.16m;h5——炉喉高度,2.0m 。
本设计:h3= 2.06m2.6 炉身的计算由公式h4= (D-d1)×tanβ÷2计算2.7 炉喉的计算。
2.7.1 炉喉高度(h5)一般参照同类型高炉数据选取,大型高炉为2.0~2.5 m ;中型高炉为1.5~2.0m ;小型高炉为0.6~1.5m 。
本设计选h5=2.0m 。
2.7.2 炉喉直径(d1)炉喉直径可用d1/D 的比值确定,大中型高炉d1/D 为0.65~0.70 ,300m3以下的高炉取0.70~0.75 为宜。
D——炉腰直径,取10.908m 。
d1/D 取0.65,d1=0.65D ,本设计d1=7.09m。
3 各部分容积计算3.1 炉缸部分容积计算:V1=π÷4×d2×h1=π÷4×9.092×3.48 =225.84m33.2 炉腹部分容积计算:V2=π÷12×h2×(d2+D2+D×d)=π÷12×(9.092+10.9082+9.09×10.9 08)=220.5m33.3 炉腰部分容积计算:V3=π÷4×D2×h3=π÷4×10.9082×2.06 =192.54m33.4 炉身部分容积计算:V4=π÷12×h4×(d12+D2+D×d1)=π÷18.16×(10.9082+7.09+0.908×7 .09)=1172.34m33.5 炉喉部分容积计算:V5=π÷4×d12×h5=π÷4×7.092×2.0 =79m3设计的高炉满足生产的要求,能够进行生产使用。
4 砖量计算炉底按砌砖总容积除以每块砖的体积求得。
求出总砖数后再乘以每块砖得质量,即得出砖的总质量,一般考虑砖的损耗,增加2%~5% 的富余量。
自炉缸到炉喉都为环型砌体,都要砌出环圈来。
由于环圈的直径不同,故直形砖和楔形砖的配合数目也不同,一般采用G-1 与G-3 和G-5 砖相配合;G-2 与G-4 和G-6 砖相配合。
本次设计采用G-1 与G-3 砖相配合。
已知G-1与G-3 砖的高度均为75mm ,炉喉砖层数=2000 ÷5=27 ,取缝宽为2.00mm ,总缝宽为(27-1)×2=52mm 即52 ÷75=0.7 ,拿出 1 层作为缝宽,则炉喉层数为26 层,炉身层数=18160÷ 75=242 ,取缝宽为2.00mm ,总缝宽为241,即482÷ 75=6 ,拿出6 层作缝宽,则炉身层数为236 层;G-3= 2π×a÷(b-b1)=2π×230÷(150-135)=97块×236炉腰层数 =2060 ÷ 75=27 层 。
× 27炉腹:层数 =2800÷75=37层 取一层为缝宽。
× 36炉缸:层数 =3480÷75=46层 取一层为缝宽。
G-1=102 G-3=97G-1=111 G-3=97G-1=120 G-3=97G-1=131 G-3=97G-1=140 G-3=97G-1=149 G-3=97 G-1=99 G 3 =97 G-1=106 G-3=97G-1=118 G-3=97G-1=125 G-3=97 G-1=135 G-3=97 G-1=145 G-3=97G-1=154 G-3=975 高炉本体结构的说明5.1 高炉本体设备包括炉基,炉壳,炉衬,冷却设备及金属框架等。
现将炉基加以说明。
高炉基础,由耐热混凝土基墩和钢筋混凝土基座两部分组成。
高炉炉底和基座之间的乃热混凝土基墩,起隔热和传力作用,形状为圆柱体,其直径与炉底相同,都包于炉壳之内,其高度不小于直径的1÷4。
高炉基础最好建筑再天然的地面岩石上,或者再允许乘压为0.2~0.5mPa 的冲击土壤上。
5.2 高炉金属结构A 高炉金属结构的设计原则:(1) 分离原则:实质是力求将金属结构和砖衬从“ 力” 和“ 热” 的角度分开;(2) 利于操作和维护;(3) 安全可靠。
B 高炉金属结构的基本类型(1) 炉缸支柱式; (2) 炉缸炉身支柱式;(3) 框架( 或塔) 式;(4) 自立式。
6 高炉设备6.1 供料设备在高炉生产中,仓料上下所设置的设备,是为高炉上料设备服务的,其所属的设备称为供料设备供料设备必须满足以下要求:(1) 供料设备应能适应多品种的要求;(2) 易于实现机械化和自动化操作;(3) 为保证高炉连续生产能力,供料设备应简单可靠;(4) 在组成料批时,对供应原料进行最后过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