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寄生虫

寄生虫

1寄生虫人体寄生虫学:又称医学寄生虫学,是研究与人体健康有关的寄生虫的形态结构、生活活动、生存繁殖规律,阐明寄生虫与人体和外界环境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人体寄生虫学的内容包括医学原虫、医学蠕虫和医学节肢动物三部分。

热带五大寄生虫病:疟疾、血吸虫病、丝虫病、利什曼病(黑热病)、锥虫病。

我国五大寄生虫病:疟疾、血吸虫病、丝虫病、钩虫病、利什曼病(黑热病)。

肠道寄生虫:蛔虫、钩虫、蓝氏贾第鞭毛虫、阿米巴。

共生:两种不同的生物共同生活的现象。

共生现象分为共栖、互利共生和寄生。

共栖:两种不同的生物共同生活,其中一方受益,另一方既不受益也不受害的关系。

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双方互相依靠,彼此受益的关系。

寄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其中一方受益,另一方受害,受害者提供营养物质和居住场所给受益者的关系。

受益者称为寄生物,受害者称为宿主。

寄生虫的生活史:寄生虫完成一代生长、发育和繁殖的整个过程。

机会致病性寄生虫:有些寄生虫在宿主免疫功能正常时处于隐性感染状态,当宿主免疫功能低下时,虫体大量繁殖、致病力增强,导致宿主出现临床症状的一类寄生虫。

终宿主:指寄生虫成虫或有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

2中间宿主:指寄生虫的幼虫或无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

保虫宿主:亦称储存宿主,指某些寄生虫既可寄生于人,又可寄生于某些脊椎动物。

转续宿主:某些寄生虫的幼虫侵入非适宜宿主后不能发育为成虫,但能存活并长期维持幼虫状态。

在此期间,可导致幼虫移行症。

寄生虫的分类:医学原虫(叶足虫、鞭毛虫、孢子虫、纤毛虫),医学蠕虫(吸虫、绦虫、线虫、棘头虫),医学节肢动物(昆虫、蛛形)。

虫对宿主的损害:掠夺营养、机械性损伤、毒性与免疫损伤。

带虫者:人体感染寄生虫后并不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这些人称带虫者。

阴性感染:指人体感染寄生虫后,既没有明显的临床表现,又不易用常规方法检获病原体的一种寄生现象。

免疫应答:指宿主对特异的寄生虫抗原产生的免疫反应过程。

原虫:单细胞真核动物,个体微小,结构简单,但具有能独立完成全部生命活动的完整的生理功能。

原虫篇运动细胞器为原虫分类重要标志。

溶组织内阿米巴运动器:伪足。

繁殖:二分裂法。

溶组织内阿米巴成熟内有4核,结肠内阿米巴成熟内含8核。

肠阿米巴多发于盲肠或阑尾,典型的病变是口小底大的烧瓶样溃烂。

病原学检查:生理盐水涂片法、碘液涂片法、体外培养、核酸诊断。

3治疗:甲硝唑(首选)、替硝唑、奥硝唑、塞克硝唑。

蓝氏贾第鞭毛虫运动器:伪足。

繁殖:二分裂法。

以腹泻和消化不良为主要症状。

伴发AIDS 者:持续霍乱性水泻。

病原学检查:粪便检查、小肠液检查、小肠活体组织检查。

免疫学检查:ELISA 实验、间接荧光抗体实验、对流免疫电泳实验。

治疗:甲硝唑、呋喃唑酮、替硝唑、巴龙霉素(临床症状者、尤其感染的孕妇)。

阴道毛滴虫运动器:鞭毛。

繁殖:二分裂法。

实验诊断:分泌物或尿液涂片镜检、培养法。

治疗:甲硝唑。

疟原虫运动器:无固定。

繁殖:多分裂法、配子生殖。

疟原虫是疟疾的病原体。

寄生于人类的有4种:间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卵形疟原虫。

滋养体为疟原虫在红细胞内摄食和生长、发育的阶段。

早期滋养体又称环状体。

间日:环状体期环较大;雌配子体核小致密,深红色;雄配子体核大,淡红色。

4 恶性:环状体期环纤细,虫体常位于红细胞边缘;雌配子体呈新月形;雄配子体呈腊肠形。

生活史:在人体内分红外期和红内期。

致病:潜伏期(输血感染、蚊虫叮咬感染),疟疾发作(疟疾的一次典型发作表现为寒战、高热和出汗退热三个连续阶段,发作是红内期的裂体增殖所致,发作具有周期性;典型的间日和卵形隔日发作一次,三日为隔2天发作一次,三日隔36~48小时发作一次。

),疟疾的再燃和复发,贫血,脾肿大,凶险型疟疾(大多是恶性疟所致)。

三日疟长期未愈者(疟疾性肾病):全身水肿、腹水、蛋白尿和高血压。

病原学检查:采血时间(恶性疟—正在发作时,间日疟和三日疟—发作后10小时内)。

外周血中有配子体的患者和带虫者是疟疾的传染源。

按蚊是疟疾的传播媒介。

预防:预防性抗疟药有氯喹,对抗氯喹的恶性疟可用哌喹或哌喹加乙胺嘧啶或乙胺嘧啶加伯氨喹啉。

治疗:喹啉加伯氨喹啉—疟疾疑似患者或间日虐,伯氨喹啉加乙胺嘧啶或青蒿琥酯加伯氨喹啉—间日虐复发(休止期治疗)。

刚地弓形虫运动器:无固定。

繁殖:多分裂法、配子生殖。

弓形虫发育的5阶段:滋养体、包囊、裂殖体、配子体、卵囊。

滋养体、包囊和卵囊与传播和致病有关。

5能经胎盘传播的:滋养体(速殖子)。

裂殖体:在猫科动物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内发育增殖。

配子体:游离的裂殖子侵入另外的肠上皮细胞发育形成配子母细胞,进而发育为配子体。

雌雄配子体受精结合发育为合子,而后发育成卵囊。

速殖子是弓形虫急性感染期的主要致病阶段。

包囊内缓殖子是引起慢性感染病的主要阶段。

寄生部位:有核细胞。

艾滋病易并发弓形虫脑病,甚至死亡(免疫功能缺陷时)。

病原学检查:涂片染色法(查滋养体)、动物接种分离法或细胞培养法(查找滋养体)、ELISA 实验(IgG +有感染,IgM +可能是新感染)。

治疗:乙胺嘧啶、磺胺类如复方新诺明对增殖阶段弓形虫有抑制作用,对孕妇感染的首选药物是螺旋霉素。

吸虫篇吸虫无肛门,未被消化吸收的废物经口排出体外。

复殖目吸虫的排泄孔只有1个,位于虫体的后端。

复殖吸虫中除了裂体科是雌雄异体外,其他均为雌雄同体。

华支睾吸虫(肝吸虫)成虫体形狭长,背腹扁平,前端稍窄,后端钝圆,状似葵花子,体表无棘。

虫卵属最小,虫卵形似芝麻,淡黄褐色,卵壳较厚、有卵盖、肩峰、尾疣,壳内含一成熟毛蚴,(粪便查卵—沉淀法)6生活史包括:成虫、虫卵、毛蚴、胞蚴、雷蚴、尾蚴、囊蚴及后尾蚴。

囊蚴是感染阶段。

华支睾吸虫病的危害性主要是患者的肝受损。

病变严重可出现胆汁性肝硬化;胆管炎、胆囊炎、阻塞性黄疸或胆管肝炎。

病原学检查:十二指肠引流液查卵,涂片法,集卵法。

免疫学检查:ELISA 实验。

流行:都存在保虫宿主,第一、二中间宿主均存在于同一水体。

治疗:吡喹酮。

布氏姜片吸虫(姜片虫)成虫硕大、肉红色,肌肉丰富而肥厚,椭圆形,背腹扁平,前窄后宽,体表有皮棘。

虫卵属最大,外形呈椭圆形,淡黄色,卵壳薄而均匀,一端有一不明显的小盖,壳内含一个大而圆的卵细胞。

(粪便查卵—沉淀法)生活史:虫卵、毛蚴、胞蚴、母雷蚴、子雷蚴、尾蚴、囊蚴、后尾蚴、成虫。

检查粪便中虫卵是确诊姜片虫感染的主要方法。

治疗:吡喹酮。

肝片形吸虫成虫较姜片虫狭长,体前端有一锥形突起称头锥;腹吸盘较小,不甚明显,位于头锥基部水平;肠支有许多侧分支;睾丸2个,分支很细,前后排列于虫体中部、卵巢之后;卵巢较小,分支细;卵盖略大,卵壳周围可见胆汁染色颗粒,胚细胞较明显。

7并殖吸虫(肺吸虫)成虫虫体肥厚,活体为暗红色,体形随其伸缩蠕动而改变,静止时外形椭圆,背面稍隆起,腹面扁平。

虫卵属中等大小,金黄色,椭圆形,左右多不对称,卵壳较厚、不均匀、有扁平卵盖,壳内含一个卵细胞和多个卵黄细胞。

(粪便水洗沉淀法,痰液直接涂片法)生活史:卵、毛蚴、胞蚴、母雷蚴、子雷蚴、尾蚴、囊蚴、后尾蚴、童虫和成虫。

肺吸虫以在肺部形成囊肿为主要病变,以烂桃样血痰和咯血为主要症状。

胸肺型:最常见,以咳嗽、胸痛、咳出果酱样或铁锈色血痰等为主要症状。

皮下型:常发部位为腹壁、胸背、头颈等。

脑脊髓型:阵发性剧烈头痛、癔病发作、癫痫、瘫痪。

治疗:吡喹酮。

裂体吸虫(血吸虫)血吸虫寄生于门脉、肠系膜经脉系统。

在我国流行的是日本血吸虫病。

日本血吸虫寄生于肠系膜经脉。

生活史:卵、毛蚴、母胞蚴、子胞蚴、尾蚴、童虫、和成虫。

终宿主为人或其他多种哺乳动物,中间宿主为淡水螺类如钉螺。

成虫:雌雄异体,虫体呈圆柱形,外观似线虫。

虫卵:中等偏大,椭圆形,淡黄色,卵壳厚薄均匀、无盖、有侧棘,壳内含一成熟毛蚴(病检法:粪便沉淀孵化法,免疫法:环卵沉淀试验、ELISA ),常存在于肝。

8孵出的毛蚴常存在于钉螺,呈梨形,毛蚴的腺体分泌物中含有中性粘多糖、蛋白质和酶等物质,是可溶性虫卵抗原。

尾蚴常存在于钉螺,是感染阶段,经皮肤黏膜感染。

致病:损害的主要原因是血吸虫不同虫期释放的抗原均能诱发宿主的免疫应答。

血吸虫病是一种免疫性疾病。

虫卵是主要致病阶段,肝是主要致病部位。

一般为感染5~8周出现症状(急性)。

常出现隐匿型间质性肝炎或慢性血吸虫性结肠炎(慢性)。

晚期血吸虫病分为巨脾型、腹水型、侏儒型和结肠增殖型(门脉高压后果)。

疫苗候选抗原:血吸虫97kDa 的副肌球蛋白、谷胱苷肽S 转移酶、磷酸丙糖异构酶、照射疫苗5、Sm37甘油磷酸脱氢酶、Sm14脂肪酸结合蛋白。

治疗:吡喹酮。

绦虫成虫背腹扁平,长如带状。

绝大多数为雌雄同体,成虫寄生于脊椎动物的消化道中。

虫卵中等偏小,类圆形,棕黄色,卵壳薄、易破裂,壳内含一球形六钩蚴(肛门拭子法)。

驱虫:槟榔—南瓜子法(南瓜是生的),吡喹酮,阿的平,甲苯达唑,阿苯达唑。

驱虫时有头节排出,说明已经除净。

细粒棘球绦虫的终宿主是犬、狼和豺等食肉动物,、;治疗:目前以阿苯达唑疗效最佳,亦可使用吡喹酮、甲苯达唑等。

9曼氏迭宫绦虫在宿主上长成裂头蚴。

临床表现:眼裂头蚴病、皮下裂头蚴病、口腔颌面部裂头蚴病、脑裂头蚴病、内脏裂头蚴病。

感染方式:局部敷贴生蛙肉,吞食生的或未煮熟的蛙、蛇、鸡或猪肉。

治疗:成虫感染科用吡喹酮、阿苯达唑等驱除。

链状带绦虫(猪带绦虫)人是猪带绦虫唯一的终宿主。

成虫寄生于人的小肠上段。

临床表现:皮下及肌囊尾蚴病、脑囊尾蚴病、眼囊尾蚴病。

流行因素:饲养猪的方法不善致使猪感染囊尾蚴,人食肉的习惯或方法不当。

人是肥胖带绦虫(牛带绦虫)唯一的终宿主。

体长:猪带2~4米,牛带4~8米节片:猪带700~1000,较薄、略透明;牛带1000~2000,较厚、不透明孕节:猪带子宫分支不整齐,每侧约7~13支;牛带子宫分支较整齐,每侧约15~30支,支端多有分叉囊尾蚴:猪带头节具顶突和小钩,可寄生人体引起囊尾蚴病;牛带头节无顶突及小钩,不寄生于人体。

线虫形态特点:虫体线性或圆柱形;雌雄异体,雌大雄小;原体腔(假体10腔);内脏器官呈细管状,包括消化、排泄、神经和生殖系统;虫卵多呈椭圆形,由卵壳和卵内容物构成,卵壳分三层(受精膜、壳质层、脂层);幼虫发育成熟需蜕皮四次。

线虫卵无卵盖,卵圆形,卵壳为淡黄色、棕黄色或无色。

蛔虫成虫圆柱形,形似蚯蚓,活时呈粉红色,死后呈灰白色,头部较尖细,尾部较钝圆。

虫卵:受精卵呈宽椭圆形,壳外有凹凸不平的蛋白质膜,壳内含一大而圆的卵细胞,卵壳较厚,棕黄色,中等大小。

未受精卵呈长椭圆形。

中等大小。

(粪便直接涂片法、饱和盐水浮聚法、沉淀法)。

蛔虫完成生活史不需要中间宿主。

并发症:胆道蛔虫症、蛔虫性肠梗阻、蛔虫性胰腺炎或阑尾炎及肝蛔虫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