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三年级科学下册全部复习资料

三年级科学下册全部复习资料

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常见材料第1课身边的材料1.我们身边的物品都是用材料制成的。

2.自然界中本身就存在的材料叫天然材料。

3.像玻璃这种由天然材料加工成的材料叫人造材料。

4.生活中的材料可分为两种: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5.常见的天然材料有:石油、木头、棉花、沙子;人造材料有:玻璃、橡胶、塑料、纸、金属、纤维等。

6.玻璃是天然材料还是人造材料?为什么?答:玻璃是人造材料,玻璃是用沙子等材料制成的。

第2课塑料1.塑料是一种用途广泛的人造材料。

塑料可以代替钢铁做建筑材料。

2.塑料杯遇到热水会变软,再灌入凉水会变硬。

3.塑料的优点:加工容易、不怕水、不易变形、不生锈等。

缺点:会老化,不耐高温,埋入土里不容易降解。

4.用塑料代替木头有什么优点,又什么不足?答:优点:用塑料代替木头可以节约木材,减少森林破坏。

缺点:塑料不易降解,容易造成污染。

5. 两只手分别戴塑料手套和棉布手套,感觉一样吗?答:不一样。

塑料手套透气性差,防水性好,而棉布手套透气性好,防水性差。

6.合金是由几种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混合而成,具有良好的性能。

如:铝合金,钛合金等。

7.复合玻璃:强度很大,子弹都穿不透,用于军事、国防等领域。

8.合成纤维:耐高温、不易燃烧,可用于制作特殊用途的服装。

9.纳米材料:晶粒微小、强度很高。

1米=10亿纳米。

10.新材料有:复合玻璃、合成纤维、纳米材料、变色材料、防弹玻璃等。

11.什么是“白色污染”?减少“白色污染”有什么建议?答:“白色污染”是人们大量使用塑料袋等塑料制品造成的污染。

建议:(1)少用或不用塑料袋;(2)减少使用一次性饭盒;(3)塑料制品回收再利用;(4)使用新型可降解塑料。

第二单元声第3课倾听声音1.生活中处处充满着各种各样的声音。

人类可以靠声音传递信息,交流思想。

2.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物体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3.物体发声时有什么现象?它们有什么共同之处?答:物体发声时会产生振动,共同之处是:物体发声时都会产生振动。

4.物体停止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现象?这说明了什么?答:物体停止发声的共同现象是振动停止。

进一步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5.用鼓锤敲鼓,鼓面振动,鼓面上的豆子跳动。

豆粒跳动越高,鼓声越大。

6.演奏者如何使锣鼓停止发声?答:用手按在乐器上,使乐器停止振动。

第4课物体传声1.声音以声波的形式传到我们耳中,声音的传播方向是四面八方。

2.声音的传播都需要介质。

木头、水、空气等都是声音传播的介质。

3.声音能在液体、固体、气体中传播,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速度最快。

4.上课了,同学们能在四面八方听到铃声,说明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

5.水槽中加入水,在水中摩擦砂纸,把耳朵贴在水槽边,能听到摩擦砂纸的声音吗?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答:能听到摩擦砂纸的声音,这个实验说明声音能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

6.月球上没有空气,声音无法传播,宇航员只能依靠特殊装置(无线电话)传递信息。

7.当你走到小河边或池塘时,水面的小鱼便会立即游开,这是怎么回事?答:因为声音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脚步声通过大地和河水传给小鱼,小鱼听到脚步声便游开了。

8.为什么我们在地球上可以听到声音?声音可以通过什么传到我们的耳朵里?答:因为地球上有各种物体,如空气(气体)、水(液体)、木头(固体)等,都能传播声音。

第5课自制小乐器1.乐器是利用声学原理制成的。

2.我认识的乐器有:小号、架子鼓、二胡、音叉、音锤、小提琴、吊锣、长笛、古筝、钢琴等。

3.声音的大小与物体振动的强弱有关;声音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

4.物体振动越强,声音越大。

物体振动越快,声音越高。

5.用小棒敲击装有不同量水的杯子时,会听到高低不同的声音。

杯子里的水越少,发出的声音越清亮;杯子里的水越多,发出的声音越沉闷。

6.鼓都是由鼓身和鼓面两部分构成。

自制小鼓:用有圆形口的容器做鼓身,有弹性的材料做鼓面。

7.敲击不同材料的鼓面发出的声音一样吗?哪种材料更适合做鼓面?为什么?答:不一样,牛皮纸更适合做鼓面,牛皮纸有韧性。

8.拨动橡皮筋,当橡皮筋绷得紧时,声音高。

当橡皮筋绷得松时,声音低。

第6课声音与生活1.声音与我们的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2.声音有什么用处?答:(1)医生利用听诊器看病。

(2)利用声呐发出的超声波可以找到沉船。

3.声音有乐音和噪声之分。

有些声音使我们心情愉快,有些声音令我们烦躁。

4.噪声是现代社会一大公害。

噪声对人体有什么危害?答:噪声使人烦躁不安,人长时间受到喧闹声的刺激,容易患上失眠症或不能集中精力思考,巨大的噪声会损伤人的听力,致人耳聋。

5.马路两旁的树木不仅可以遮挡强烈的阳光,还可以降低噪声的强度,这是因为浓密的树叶有很强的吸音能力。

科学实验证明:10米宽的树带能使噪声减弱30%,20米宽的树带可以使噪声减弱40%。

6.人们是怎样减少噪声危害的?答:(1)设立禁止鸣喇叭的标志;(2)室内安装隔音玻璃;(3)在马路两旁种植大量树木;(4)给汽车、摩托车装消声器。

7.耳机里为什么有厚厚的垫子?答:厚厚的垫子可以降低声音对耳朵的危害,又可以防止外界噪音的干扰。

8.怎样设计无声书房?答:室内:使用双层玻璃;带褶皱的窗帘;地上铺地毯;墙壁设成凹凸不平状;室外:种植树木;设置禁止鸣笛的标志。

9.声音用分贝表示,分贝用dB表示,噪声超过60分贝就会对人体产生危害。

10.人的听觉区域在0分贝(dB )以上,人的痛觉区域在130分贝(dB )以上。

第三单元光第7课光的传播1.我们的生活不能没有光。

有了光,我们才能看到五彩缤纷的世界。

2.能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光源就是发光的物体。

3.太阳、闪电、萤火虫、发光鱼等是天然光源;电灯、手电筒、手机、蜡烛等是人造光源。

4.光源发出的光是沿着直线向四面八方传播的。

5.门窗或密林缝隙透出来的阳光是直的。

6.月亮不是光源,月光是月亮反射太阳的光。

7.当三块纸板上的孔在一条直线上时, 光能穿过孔照射在墙上。

实验证明: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

8.用纸卷一个细直筒,通过这个直筒看灯光,然后把这个直筒弄弯,再看灯光,两次都能看见灯光吗?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答:直筒塑料管可以看到灯光, 弯折的塑料管不能看到灯光。

这个实验说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第8课透明与不透明1.光照射在不透明的物体上会形成影子。

2.根据物体透光程度的不同,我们将物体分为透明、半透明和不透明三种。

3.让绝大部分光通过的物体是透明物体,有:透明玻璃、透明塑料、水等。

4.让部分光通过的物体是半透明物体,有:毛玻璃、半透明塑料等。

5.几乎不能让光通过的物体是不透明物体,有:木头、石头、金属等。

6.透明材料可以制作光学仪器;半透明材料可以制作太阳镜、窗帘等,控制进入的光线;需要遮住光线时,使用不透明材料,如洗相片的暗室等。

7.台灯灯罩通常是用不透明材料或半透明材料制成的。

8.影子是怎样形成的?影子大小与什么有关?答:影子是光照射到不透明的物体上时,在物体背面形成的,影子的大小与光源与物体的距离有关。

9.毛玻璃片也能让光线通过,我们可以说毛玻璃是透明的。

这种说法对吗?答:不对,因为毛玻璃只能让一部分光线通过,毛玻璃是半透明物体。

第9课镜子1.光照射到物体上时,有一部分光线被物体的表面反射回去,这就是光的反射。

被反射后的光仍沿直线传播。

2.镜子是反射光能力很强的物体。

镜子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

3.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成像的特点是大小相等,左右相反。

4.用两面平面镜可以制作一架潜望镜。

利用潜望镜可以从水下观察水上。

5.物体的反光能力与物体的材料和物体表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6.物体颜色越浅反光能力越好。

物体表面越光滑,反光能力越强。

7.1969年美国宇航员登上月球,利用镜子反射激光,测算出地球到月球的准确距离为384403千米。

8.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镜子会发生什么现象?答:会发生反射现象,改变光的传播路线。

9.利用镜子反光的性质能做哪些事?答:(1)医生利用反光镜看病人耳膜的情况;(2)可以利用潜望镜从海底看海面的情况;(3)可以利用汽车观后镜看车后面的情况。

10.用两面镜子最多可以看到几个小熊的像?答:两面镜子形成的角度不同,看到的小熊个数就不同,夹角越小,看到的像越多。

第10课七色光1.阳光是由七种颜色组成的,阳光是七色光。

七色光分别是红、橙、黄、绿、蓝、靛、紫。

2.把七种颜色的光混合在一起,会有白光出现。

红光与绿光混合会出现黄光,红光与蓝光混合会出现品红色光,蓝光与绿光混合会出现深蓝色光。

3.瀑布前和喷水池上空有很多弥漫的小水滴,被阳光一照会形成彩虹。

彩虹的出现需要两个条件:小水滴和阳光。

4.彩虹是下雨时(或雨后)空中悬浮着很多小水滴,它们会像三棱镜一样,将阳光分散成七种色光而形成的。

5.拿着装水的喷雾器背向阳光喷射会看到小彩虹出现。

因为空中悬浮的小水滴可以让阳光发生色散现象。

6.光照在三棱镜上,慢慢转动三棱镜,会出现七色光带。

7.在哪里可以看到彩虹?答:(1)用喷雾器背对阳光喷水;(2)用三棱镜折射太阳光;(3)用肥皂泡折射太阳光;(4)在雨后的天空中,瀑布前面都可以看到彩虹。

8.三色光的混合实验,需要哪些材料?把三种颜色的光混合在一起,会出现什么现象?答:需要的材料:3支手电筒、橡皮筋、红、绿、蓝玻璃纸,白纸。

把三种颜色混合在一起会出现(灰)白色光。

9.人们必须在适宜的光环境下工作、学习和生活。

在强光下工作、学习会危害眼睛和皮肤,我们可以戴太阳镜,打太阳伞来预防可能造成的伤害。

10.人类活动会使适宜的光环境变得不适宜,威胁人类健康,这就是光污染。

光污染主要包括白亮污染、人工白昼和彩光污染。

第四单元电第11课电在我家中1.电是人类宝贵的能源。

电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家里的电是由供电站供给的。

2.生活中的电器,需要接通电源才能工作。

3.电是怎样来到我们家中的?答:电是发电厂发电后,经过高压输电、变电站改变电压、长途输送,最后才成为我们家中的电源。

4. 1752年,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冒着生命危险做了放风筝实验,科学家才初步认识了电。

电器的广泛使用是19世纪后期的事。

5.生活中节约用电的方法有哪些?答:(1)养成随手关灯的习惯;(2)家用电器不用时要把电源插头拔掉;(3)使用节能家电;(4)家中的电视音响等音量不要开太大;(5)经常检查家中电源线,发现破损及时修理或更换。

第12课让灯亮起来1.我们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灯,灯可以照明,还可以使夜晚变得绚丽多彩。

2.开关是控制电路通断的部件。

3.一个简单完整的电路至少包括电源、导线、用电器和开关四部分。

4.世界上第一个电池是二百多年前,意大利科学家亚历山德罗·伏打发明的。

5.废旧电池会污染环境,不能随便丢弃。

6.在简单电路中,各部分的作用分别是什么?答:开关是连接、断开电流的控制装置;导线是电流通过的连接装置;灯泡是电流通过时的工作装置;电池是电流的来源装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