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痢疾应急处置技术方案(试行)细菌性痢疾(Bacillary Dysentery)简称菌痢,是由志贺菌属(Shigella)感染引起的一种常见传染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规定报告的乙类传染病。
为加强对细菌性痢疾重大和突发疫情的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能力,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特制定本方案。
1 疫情监测报告和判定1.1 疫情的监测按照《浙江省细菌性痢疾监测方案》(见附件)实施。
没有《浙江省细菌性痢疾监测方案》改为按照《痢疾防治手册》实施。
1.2 疫情的报告发现细菌性痢疾病例,在24小时内填报传染病报告卡,并进行网络直报。
发现细菌性痢疾暴发疫情,及时上报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和上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1.3 疫情的判定1.3.1 蓝色疫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社区、企业、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3天内发生10例及以上病例,或县(乡镇)范围7天内发现200例以内病例1.3.2 黄色疫情:县(乡镇)范围7天内发现200例以上病例。
1.3.3 红色疫情:县(乡镇)范围7天内超过300例以上病例。
(蓝色疫情,黄色疫情,红色疫情定为多少病例请省中心确定)2 疫情的应急响应2.1 蓝色疫情的应急响应县(乡镇)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按《传染病防治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在卫生行政部门的领导下,负责细菌性痢疾疫情的处置,调集各类人员、物资、交通工具和相关设施、设备投入疫情处理工作。
确定疫情严重程度,提出控制措施建议,立即向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和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
必要时请求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供技术支持。
2.2 黄色疫情的应急响应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参与细菌性痢疾应急疫情的处置。
根据实际工作需要,调集本中心各类人员、物资、交通工具和相关设施、设备投入应急疫情处置工作。
迅速准确地了解疫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传染源、发病情况,确定疫情的严重程度,分析疫情的发展趋势,提出应急技术措施建议,及时向县卫生局报告,同时报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必要时请求上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供技术支持。
2.3 红色疫情的应急响应由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建应急指挥部,组织协调各工作组参与细菌性痢疾重大疫情的处置。
根据实际工作需要,调集本中心各类人员、物资、交通工具和相关设施、设备,投入重大疫情处置。
并对疫情发生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疫情处理工作进行技术指导、督查,迅速准确地了解疫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传染源、发病情况,确定疫情的严重程度,查明疫情发生的原因,分析疫情的发展趋势,提出重大疫情应急技术措施建议,及时向省卫生厅报告,同时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必要时请求国家CDC提供技术支持。
3 现场控制技术措施3.1 流行病学调查3.1.1 个案调查:对最早出现病人的地区和病人较集中的地区的病人进行个案调查,(是否每例病人要进行个案调查请省中心确定)根据病人的临床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验结果以及流行病学特点,了解细菌性痢疾发病及疫源地现况,以便控制疫情蔓延,积累资料,作为当地流行病学分析的基础。
3.1.2 暴发调查:根据病人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群分布特点,把从现场获得的资料加以对比,综合分析暴发的影响因素和初步假设,制定针对性的控制方案。
3.2 病人和带菌者隔离治疗病人应及时隔离治疗,至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后,每天大便检测一次,连续两次检测阴性方可解除隔离。
带菌者可以在家隔离治疗,每日采便检验一次,连续二次阴性解除隔离,重复阳性者应住院隔离治疗,隔离治疗期间严格执行随时消毒。
3.3 疑似病人处理医疗机构诊断疑似病人立即留观,在疫源搜索时发现疑似病人,应立即送到指定医疗机构隔离治疗,未确诊前暂按病人处理。
排除菌痢诊断,按感染性腹泻处理。
(立即留观、送到指定医疗机构隔离治疗是否能做到,要不要这样写请省中心确定)3.4 密切接触者的管理:3.4.1 医学观察:对与细菌性痢疾病人有过密切接触以及在水型、食物型暴发中有可能受感染的人,如病家的成员、病人陪伴者、聚餐的参加者等要进行医学观察。
医学观察期限为连续采便两次阴性;如无粪检条件,以最后接触之日起计算7天,完成预防服药,接触者中无病人出现方可解除医学观察。
医学观察的主要内容包括早期症状及体温测量等。
3.4.2 预防服药:所有密切接触者给予预防服药,可选用氟哌酸400mg,每日2次,连服3天,或痢特灵200mg,每日2次,连服3天。
儿童不可使用氟哌酸,可按体重使用痢特灵10mg/kg,每日2次,连服3天。
预防服药应严格控制服用对象和范围,不能无指征地扩大服药范围,更不能在细菌性痢疾疫情散发地列为常规防治措施进行普遍服药。
3.5 切断传播途径重点“三管一灭”(管水、管粪、管饮食,消灭苍蝇)。
封锁或停用阳性水源。
加强《食品卫生法》执法检查,取缔无证摊贩,禁售不符合卫生要求的食品。
疫区内要劝阻群众聚餐。
病家和隔离治疗点中被污染的厕所、地面、餐具、衣物、用品等进行随时消毒、病人粪便要严格消毒处理。
病家及周围50米左右范围内的厕所、粪坑实施灭蝇。
3.6 健康教育:使用各种形式开展健康教育,使群众了解细菌性痢疾的发病原因及防治方法,提高群众对细菌性痢疾预防的卫生防护意识,养成良好个人卫生习惯和饮食卫生习惯,饭前便后洗手,不饮生水,不吃不洁食物,提高自我防护能力。
4 疫情应急响应的终止4.1蓝色疫情应急响应的终止县级专家组对疫情进行分析论证,符合下列条件:在传染源隔离后,自疫点处理后7天,无新病人出现时提出终止应急响应的建议,由县(乡镇)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决定。
4.2黄色疫情应急响应的终止县级专家组对疫情进行分析论证,符合下列条件:在传染源隔离后,自疫点处理后7天内无新病例出现时提出终止应急响应的建议,由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决定。
4.3红色疫情应急响应的终止省级专家委员会对疫情进行分析论证,符合下列条件:在传染源隔离后,自疫点处理后7天内无新病例出现时提出终止应急响应的建议,由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急指挥部决定。
5 评估在细菌性痢疾流行控制期间,可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和病原学检查的结果,对疫情发展的趋势和防制措施的实施效果进行动态分析。
疫区在实施控制流行应急预案后,新发病例显著减少,月细菌性痢疾病例数降至往年同期相近或低于往年同期水平时,可视为流行已得到初步控制,可转入常规预防和监测,尤其要做好疫源检索、带菌者的消菌治疗等工作,防止疫情的再传播。
疫情结束后,省、县及县三级按疫情的应急响应级别,组织有关人员对疫情的处置工作进行评估。
评估内容主要包括事件概况、现场调查处理概况、病人救治情况、所采取措施的效果评价、应急处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取得的经验及改进建议。
6 附则6.1适用范围:本技术方案适用于我省细菌性痢疾疫情应急处置。
6.2实施时间: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6.3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本方案的补充、修订、更新等工作。
7 附件附表1 细菌性痢疾暴发疫情个案调查表附表2 细菌性痢疾粪便样本采样登记表附表3 细菌性痢疾病原分离结果报表附表4 细菌性痢疾菌株鉴定表附表5 细菌性痢疾菌株药敏结果记录表附表6 细菌性痢疾菌株药敏结果汇总报表附表7 细菌性痢疾监测菌株登记表附表8 细菌性痢疾监测防制工作检查考核登记表附件1 细菌性痢疾暴发疫情调查指南附件2 细菌性痢疾实验室检测技术指南附件3 细菌性痢疾药敏试验技术规范附件4 细菌性痢疾菌种管理规范附表1 细菌性痢疾暴发疫情个案调查表地区国标编码□□□□□□□□病例编码□□-□□□□1.一般情况1.1姓名,若为14岁以下儿童,家长姓名1.2性别⑴男⑵女□1.3年龄(岁、月)□□1.4职业□□⑴幼托儿童⑵散居儿童⑶学生⑷教师⑸保育员⑹餐饮食品人员⑺公共场所服务员⑻商务人员⑼医务人员⑽工人⑾民工⑿农民⒀牧民⒁渔(船)民(15)海员及长途驾驶员(16)公务人员及职员⒄离退人员(18)家政、家务及待业(19)不详(20)其他1.5文化程度□⑴学龄前儿童⑵文盲⑶小学⑷初中⑸高中⑹大学及以上⑺不详1.6 现住址户口地1.7工作(学习)单位1.8联系人联系电话(办)(宅)(手机)2.发病情况2.1发病日期年月日时□□□□□□□□2.2发病地点2.3首诊时间年月日时□□□□□□□□2.4首诊单位2.5诊断医院2.6报告时间年月日时□□□□□□□□2.7住院时间年月日时□□□□□□□□2.8出院时间年月日时□□□□□□□□3.临床资料3.1临床症状3.1.1腹泻⑴有⑵无□每天最多腹泻次数□□3.1.2粪便性状⑴水样⑵粘液血便⑶脓血便⑷其他□3.1.3里急后重:⑴有⑵无□3.1.4恶心⑴有⑵无□3.1.5呕吐⑴有⑵无□3.1.6发热⑴有⑵无□最高体温℃□□.□3.1.7嗜睡:⑴有⑵无□3.1.8昏迷:⑴有⑵无□3.1.9抽风:⑴有⑵无□3.1.10 其他症状:3.2诊断依据□3.2.1诊断依据⑴临床⑵病原学⑶临床+病原学3.2.2粪便检验结果3.2.3病人转归⑴痊愈⑵带菌⑶死亡□4.流行病学调查(病前1周内)4.1接触过同样病人⑴有⑵无□4.1.1接触时间年月日时□□□□□□□□4.1.2接触地点4.1.3接触方式4.1.3.1同吃⑴有⑵无□4.1.3.2同住⑴有⑵无□4.1.3.3同玩⑴有⑵无□4.1.3.4同工作⑴有⑵无□4.1.3.5护理⑴有⑵无□4.1.3.6其他⑴有⑵无□4.2饮食情况4.2.1饮生水⑴有⑵无□4.2.1.1水源类型⑴井水⑵河水⑶塘水⑷自来水⑸其他□4.2.2吃生冷食品⑴有⑵无□4.2.2.1生冷食品名称购买地点4.2.3熟食冷吃⑴有⑵无□4.2.3.1熟食品名称购买地点4.2.4其他可疑食品名称购买地点4.2.5在外就餐史⑴有⑵无□4.2.5.1就餐地点⑴排档⑵个体餐馆⑶宾馆餐厅⑷其他□就餐地点名称4.2.6同餐者⑴有⑵无□4.2.6.1同餐人数□□□4.2.6.2同餐日期年月日时□□□□□□□□4.2.6.3同餐者发病:⑴有⑵无□同餐发病人数:4.2.7饭前洗手:⑴洗⑵不洗□4.2.8便后洗手:⑴洗⑵不洗□4.3.1 小儿喂养方式:⑴母乳喂养⑵人工喂养⑶混合喂养□4.3.2 母亲卫生习惯:⑴良好⑵一般⑶不好□5.控制措施5.1病人隔离⑴是⑵否□5.2隔离地点⑴住院⑵家庭⑶其他□5.3家庭隔离期间的消毒与治疗5.3.1病人的饮食用具⑴分开⑵未分□5.3.2饮食用具消毒方法⑴煮沸⑵清洗⑶消毒液名称□5.3.3排泄物⑴未处理⑵处理处理方法□5.3.4治疗情况⑴连续服药⑵间歇服药⑶未服□5.4患病期间暂时调离工作岗位⑴是⑵否□5.5密切接触者登记:姓名性别年龄与患者关系接触方式发病日期6.小结调查者单位:调查者:审查者:调查日期:(填表说明:病例编码第一、二位填年号,后四位填流水号。
)附表2 细菌性痢疾粪便样本采样登记表监测地区:县县(乡镇)省级监测点□县级监测点□其他□- 12 -注:①粪便性状:1.鲜血样便 2.血便相混 3.脓血便 4.黑便 5.粘液便 6.米泔水样便7.水样便8.稀便②临床症状(可多选):1腹泻、2腹痛、3左下腹部压痛4呕吐5里急后重6 脑水肿表现,如烦燥不安、惊厥7有感染性休克症,如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细速8突然高热③发热体温填写病程中最高一次体温④粪便镜检参考国家诊断标准,填写阴性或阳性填表单位:填表日期:- 13 -附表3细菌性痢疾病原分离结果报表监测地区:县县(乡镇)省级监测点□县级监测点□其他□填表单位:填表日期:附表4 细菌性痢疾菌株鉴定表监测地区:县县(乡镇)省级监测点□县级监测点□其他□检- 16 -填表单位:填表日期:- 17 -附表5 细菌性痢疾菌株药敏结果记录表监测地区:县县(乡镇)省级监测点□县级监测点□其他□- 18 -1.每批药敏试验必须同时做参比菌株大肠埃希菌ATCC 25922,并将结果记录在本表格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