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雍正的自我评价

雍正的自我评价

雍正帝的性格颇为复杂。

生性多疑,冷酷暴躁,却不乏人情世故。

勤政刻苦满清野史对雍正的评价多为负面,究其原因,是因为雍正上台之后提高了汉人的地位,折损了满洲旗人的利益,所以野史多把雍正描写为残暴冷酷,但实际上,雍正非常勤于政事,平日除却睡觉,其余大部分时间都在批阅奏折,康熙末年,国库亏空严重,只有八百万两左右,而雍正末年,国库银两就增至六千余万两,上升了近十倍,由此可见雍正勤于政事的重大成果。

暴躁有一次,雍正看杂剧《郑儋打子》。

演员的演技和唱腔都不错,雍正赐食。

因为剧中郑儋是常州人,演员就问雍正帝现今常州刺史(明清时刺史是知州的别称)是谁。

想不到雍正听后大怒,说:“你是戏子,怎么可以问起官守来?”立刻将演员杖击而死。

雍正初年,发现浙江人汪景祺讥评雍正杀功臣年羹尧,查嗣庭出“维民所止”的试题,雍正帝怒发冲冠,杀了汪景祺,查嗣庭下狱并死于牢中。

他认为浙江浇漓,不定期的停止浙江乡、会两试,并设观风整俗使。

刻薄残酷雍正帝的刻薄表现在他以极其粗俗丑恶的语言丑化他所痛恨之人。

钱名世写了歌颂年羹尧的诗,雍正帝就给钱名世写了块“名教罪人”的匾,挂到钱名世的大厅,以世世代代丑化钱名世。

他还嫌不够,令385名举人、进士写诗丑化钱名世。

残酷主要表现在雍正即位后把他的好几个兄弟打了下去,有的置之死地。

雷厉风行、当机立断雍正即位后搞了许多改革,如财政制度改革,改土归流,都是决定后就干,一干就大张旗鼓,全力以赴,不拖拖拉拉,一定干出结果。

朴素、严肃《啸亭杂录》卷一说他“日夜忧勤,毫无土木、声色之娱”。

雍正有仁慈一面。

他吃饭不剩饭,颗粒必尽,他常对臣下说,要珍惜五谷,以暴殄天物为戒。

他对张廷玉说,他与人同行,不踩他人头影。

喜欢别人向他报告祥瑞。

他为祈雨而造风、云、雷、雨四神。

所谓祥瑞是指好事情的兆头和征象,例如玉米一棵四穗,稻禾径高数尺,皇陵出现五色祥云等。

雍正七年十月,云南赵州出醴泉,鄂尔泰奏闻,雍正帝马上褒奖他“化民成俗,格天致瑞”,加官少保。

雍正初年年羹尧亦因“祥瑞”篇二:雍正其人及其评价雍正其人及其评价雍正继位之后,社会上就流传着他矫诏篡位的种种说法:雍正是否害死了康熙帝?雍正是否矫诏篡位或假诏继位?雍正是否弑兄?雍正是否害怕年羹尧、隆科多泄露谋夺帝位而杀人灭口?雍正是否因害怕乃父亡灵的谴责而改在易县修建泰陵?而史书中的有关记载,语焉不详,雍正自己的辩解,又越抹越黑。

因此,雍正即位,至今仍是一个未解的历史之谜。

但是,不管人们怎么说,雍正作为康熙末年储位斗争的胜利者,登上了皇帝的宝座。

历史迈着神秘、凝重、艰难的步伐进人了雍正时代。

首先,雍正是一个敢于改革、颇有作为的封建帝王。

雍正即位,立志“振数百年颓风,为此,针对康熙末年的种种积弊,从恢复中央集权,强化皇权入手,实现了国家的政治稳定,然后着手进行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社会改革。

一方面,他以高压政策维护和巩固自己的统治,着意于反对朋党的斗争,消除康熙末年夺嫡之争造成的统治集团内部矛盾,以及随之而来的统治合法性危机。

为此雍正镇压和惩处了塞思黑、阿其那集团和隆科多、年羹尧集团,继之又严厉整饬以李绂、杨名时为代表的科甲朋比现象。

与此同时,不放过一切机会,对社会上关于他矫诏篡立的怀疑和攻讦进行反复辩解和打击。

雍正六年,抓住曾静投书谋反案,雍正出奇料理,颁布宜讲《大义觉迷录》,兴起了一场清算吕留良“华夷之辨”的文字大狱。

综观雍正一朝的文字狱,真正因文字获罪者少,而多数是同当时尖锐复杂的政治斗争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政治案件,如汪景祺、钱名世、查嗣庭等案即是如此。

要特别指出的是,从吕留良之狱开始,清朝文字狱的性质发生了变化,成为统治者整治民心风俗,钳制人民思想,进行文化专制的工具。

从此,文字狱与封建专制更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从庙堂之上蔓延到了陋巷细民之间。

此外,雍正在思想领域,大搞“神道设教”,推崇迷信,用愚昧来维护统治。

其次,雍正是个典型的政治家。

有人说,雍正是一个天生的政治尤物。

他能忍,时时告诫自己戒急用忍,处乱不惊。

他曾说:“朕经历世故多年,所以动心忍性处实不寻常。

”他深谙“小不忍则乱大谋”的道理,在重大事务中,以坚忍的毅力锻炼耐性。

因此,在康熙末年两废两立太子及众阿哥夺嫡纷争的激流漩涡里,他动心忍性,韬光养晦,很好地掩饰、保护、排解自己的政治欲望,取得了最后的成功。

他有清醒的政治头脑,灵敏的政治噢觉。

对于政治形势、政治气候及其走向,能明察秋毫,审时度势。

他可以不为名声所累,想怎么干就怎么干,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

他自信果决、雷厉风行;他也阴险、残忍,心狠手辣,富有统治权术。

与雍正即位之谜一样,雍正之死也是一桩历史悬案。

据《清世宗实录》和大学士张廷玉在自撰年谱中记载,雍正死前几天,虽然身体不适,但依然问政不辍。

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二十日,“圣躬违和,犹听政如常”。

二十二日,白天亦未异常,而到了晚上二鼓时分,张廷玉等忽闻宣诏甚急,疾驱至圆明园,人见始知“上疾大渐,惊骇欲绝”;子时,“太医进药罔效”,雍正一命呜呼。

由此记载推测,雍正必为暴亡无疑。

那么,具体原因是什么呢?由于官方文书对此讳莫如深,因而民间众说纷纭。

有人说,雍正死于中风;有人说,雍正死于丹药中毒;有人说,雍正是被人刺杀的。

由于史料不足,三种说法至今仍然并存。

说雍正死于中风,完全是一种臆测,没有拿出任何有说服力的证据。

说雍正死于丹药中毒,也没有直接的论据,其根据有三:一为雍正早就对道家的药石感兴趣;二是雍正宫中养过道士为其炼丹治病;三是雍正死后第三天,刚刚继位的乾隆皇帝便传谕驱逐宫内僧道。

在百事待理之中,乾隆将此事视为当务之急,其中必有大故。

随着清代档案的挖掘和研究,一些史学工作者认为雍正吃丹药中毒致死的可能性最大。

说雍正死于被刺,是流传最广的一种说法。

传说刺杀雍正的侠女是吕留良的孙女吕四娘。

吕留良案发之后,满门抄斩,吕四娘幸免于难,决心报仇,立志“不杀雍正,死不瞑目”。

吕四娘随大侠甘风池苦习武艺,练就了一身绝技。

终于扮成宫女,混入宫中入侍,将雍正杀死,又割下了雍正的头。

对于此说,有的史学家认为是可能的,不然就无法解释张廷玉在雍正死前人见时的“惊骇欲绝”,也无从解释自雍正以后,妃嫔侍寝,须先脱去内衣,以长袍裹体,由宫监背入,又将外罩除去,裸体人御的惯例。

因为据清宫人传说,这并不是为了贪图肉欲,而是防备裹挟凶器人内行刺。

雍正其人其事,从他即位之日起,直到今天将近三个世纪中,不时为人们所议论和评价。

但是,历史的评说,并非任何时候都是公正无偏的。

乾隆即位之后,曾比较乃祖乃父的政治,说是:乃祖,“久道化成,与民休息,而臣下奉行不善,多有宽纵之弊”;乃父“整顿积习,仁育而兼义正,臣下奉行不善,又多有严刻之弊”。

可见,乾隆对他们的评价是有褒有贬。

至晚清民国之时,由于反清排满思潮的需要,演义小说乃至戏剧、影视作品里,都把雍正丑化成一个暴君。

随着时过境迁,对于文艺作品极尽渲染之能事,史学家们不得不站出来为蒙受冤假错案的雍正平反昭雪,于是出现了一大批有关雍正的论著。

综观以往史学家的评价,不像文艺界那样几乎是一边倒,一片谴责之声。

如柴萼在《梵天庐丛录》中认为:“清代史事,以康雍乾三朝为中坚,而雍正时之振刷尤为一代特色。

”孟森也说:“世宗承圣祖宽大之后,综核名实,一清积弊”;至于雍正,更是“自古勤政之君,未有如世宗者”。

在历史上,对历史人物有着不同的评价标准。

古代中国大多以伦理道德来衡量人,以之为大节,把事功往往视作小节,这种观点影响深远,流传至今,人们仍自觉或不自觉地使用它。

如今版《辞海》“清世宗”条就是重视以伦理道德评价雍正的代表。

其论述雍正历史要点是:1、以阴谋取得帝位;2、以高压手段对付与争位有关的诸兄弟,害死允祀、允唐;3、康熙的亲信多遭贬斥;4、杀戮隆科多、年羹尧;5、改变康熙对汉族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笼络政策,屡兴文字狱;6、用藩邸亲信鄂尔泰、田文镜、李卫;7、建立军机处,取消诸王对下五旗军队的统帅权,加强君主专制;8、实行摊丁入亩政策;9、推行改土归流措施;10、平定青海和硕特部贵族叛乱,镇压准噶尔贵族骚扰;11、与俄国订立《布连思奇界约》和《恰克图界约》。

前六点先从伦理道德上作文章,讲雍正刻薄寡思、品德恶劣。

结果先使读者对雍正有了个坏印象,然后再讲他摊丁入亩、改土归流等,这就使人们忽视了他的改革事业和顺应、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方面,失去了应有的历史地位。

80年代后,以冯尔康的《雍正传》、台湾学者庄吉发的《清世宗与赋役制度的改革》、旅日华人学者杨启樵的《雍正帝及其密折制度研究》等论著为代表,指出雍正励精图治,勇于改革,一定程度上调节、缓和了社会矛盾,形成那个时代比较清明的政治,促成国力的强盛和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这些论著认为雍正是奋发有为、对历史发展作出贡献的君主,是历史上为数不多的杰出帝王之一。

尤其是雍正的改革成就,使他无愧于改革家的称号。

其地位应予以足够的肯定,所谓康熙宽大,乾隆疏阔,要不是雍正帝的整饬,满清恐早衰亡。

“青史凭谁定是非”。

意大利历史学家克罗齐曾表明这样一种观点,即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其中含义之一是说我们所描写的历史人物实际上就是我们当代人所理解的历史人物,不可能不打上“当代”的印记而只是历史人物本身。

另一方面,史学家品评历史人物,欲还历史本来面目也是非常困难的。

这是因为,为了了解一个人,我们去翻阅史书,以获得对这个人的印象。

但严格说来,这个印象却是史家通过史书给我们留下的,是掺杂了史家情绪因素的、受史家知识水准和独特视角局限了的未必客观的印象。

这印象很难说与真实的历史有多少距离,但可以肯定,它不等同于历史事实本身。

因此,要求史学家在求真求实方面,必须具有更为审慎严谨的态度。

对于雍正,我们只能恪守这样的观点,不必在不知道真假的情况下便匆匆忙忙地去争论好坏,因为我们对于统治者可以随意篡改的所谓正史的不信任,甚至可以超过对于野史的怀疑。

篇三:浅谈我眼中的雍正皇帝浅谈我眼中的雍正皇帝10100320104 应用心理系于铎曾经,满清12位皇帝中,雍正是我最不喜欢的,因为他为了巩固自己的黄位,或者说为了夺取皇位,可以毫不犹豫地对自己的父亲、兄弟痛下杀手;因为他开始大兴文字狱,不知道造成了多少家破人亡、多少无故冤死??无疑,我最初对于雍正皇帝的印象,只有“嗜血”“铁血”“刽子手”“冷酷无情”这类词汇。

因为不喜欢他,所以不曾想过要去理解他,不曾想过要去读懂他??后来,直到很多类似《步步惊心》的清穿小说开始疯狂地穿越在中学生的手中,我开始好奇——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本小说中一千个雍正皇帝,那么,这位神秘的皇帝,这位连接了康乾盛世的皇帝,他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在我们的“常识”中,我们习惯于用“龙”来描述皇帝,“真龙天子”“龙袍”“龙椅”等等。

但是,在我眼中,对于雍正皇帝,他更像??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