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红色经典传承革命精神
山东省青岛第一中学2010级6班孙中源
“头可断,枝可折,革命精神不可灭。
壮士头颅为党落,好汉身躯为群裂”。
这是周文雍革命烈士写的狱中墙上的绝笔诗。
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他伟大壮怀的革命情怀。
“刑场就是我们结婚的礼堂,枪声就是我们结婚的礼炮,木棉花就是我们结婚的礼花。
”这场精彩的粤剧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让我重温了过去年代的革命者们的伟大壮举,同时这场粤剧也引起我的思考。
我一直对革命先烈们心存敬意。
这不仅仅是因为从小就接受着爱国主义教育,被老师和前辈们鞭策着长大之后要为祖国多做贡献,更深层次的原因也许是我把这种敬意当作是自己的一种信仰。
这种敬意是由衷的,天生的,是源于我内心的一种朴素的真挚情感。
尽管现在是一个物欲化时代,但我们需要一种内在的精神化的东西来让自己活的丰富一些,坚韧一些,这样我们才不会在这个时代中迷失自己。
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很多往事慢慢地被销蚀。
有些人认为爱国主义已经过时,现代社会已经不再需要爱国主义了。
在我看来,爱国主义非但不过时,反而非常需要,一个人如果不爱国,还有何高义可存呢?革命战争年代离我们越来越远,也许我们无法真实感受到那个年代的酸与苦,但吃水不忘挖井人,我们现在享受着的和平幸福生活就是那个年代的革命者们用鲜血与生命留给我们的。
我们生活的时代总是在大步地向前走,生活的节奏不断加速,人的价值观、生活观日益多元化,许多人尤其是学生的价值取向也更多地与全球同步。
我们没有办法去苛求那些认为爱国主义已经过时的人和我们保持一样的信仰,也没有权利去苛责他们的精神家园是否迷失。
但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责任去记住一些该记住的历史,保留一些不该忘记的记忆,这样不是让自己沉浸在悲壮甚至痛苦的岁月痕迹中,而是从中深刻体会到今天的生活真的来之不易。
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懂得珍惜幸福,珍惜生活。
当然,自古以来绝大多数的中国人都有着强烈的爱国主义。
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大地震,无数人经历了那段令人肝肠寸断的悲痛时刻,那是一种难以承受的苦难,在这期间,我们再一次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团结,再一次向世人展示了团结的中国人的不可战胜,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瞬间涌上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的心头,让我们迸发出了无以伦比的智慧与力量。
3年,瞬息间就过去了。
汶川,让我们见证了坚强,虽然我们仍然在舔舐着过去的伤口,但我们从被大自然击倒的那个瞬间就已经站起来了,就已经拖着布满伤口的双腿上路了。
我们都坚信,爱国主义的力量会让中国人的明天更美好。
也许过去无数的革命战争离我们现在的生活很遥远,但我们要知道现在的生活就是那样的强烈的爱国主义而换来的,我们需要一段不被忘却的历史,需要一种不被侵蚀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