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媒体概论全书考点总结

新媒体概论全书考点总结

第一单元新媒体概论基础第一章新媒体导论·新媒体的基本问题1.数字出版:利用数字技术进行内容编辑加工,并通过网络传播数字内容产品的一种出版方式。

2.数字出版的主要特征:内容生产数字化、管理过程数字化、产品形态、传播渠道网络化。

3.新媒体的特征: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具有即时性、开放性、个性化、分众性、信息海量性、低成本全球传播、检索便捷、融合性等特征,起本质特征就是技术上的数字化。

4.数字电视:又被称为数位电视或数码电视。

5.智能电视:就就是具有独立操作系统的电视,其本质就是计算机的一种新形态。

6.目前的新媒体包括互联网与移动媒体。

7.智能手机的本质特征就是:在硬件上具有CPU,在软件上具有操作系统。

8.新媒体的定义:借助计算机(或具有计算机本质特征的数字设备)传播信息的载体。

9.数字出版的影响:(1)对人类的知识传播与信息交流方式产生了影响。

(2)对人类的阅读行为与阅读文化造成了深远影响。

(3)对社会文化的整合与传承提出了挑战。

10.截止到2016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7、2亿,其中手机网民达到6、95亿。

·新媒体的优势1.从传播学分类来瞧,目前较为同行的就是将传播类型分为五类:内性传播(自我传播或自身传播)、人际传播。

群体传播、组织传播与大众传播。

新媒体将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融为一体,就是一种全新的、特殊的传播类型。

2.新媒体的基本技术特征就是数字化,基本传播特征就是互动性。

3.新媒体的优势:(1)新媒体传播就是一种数字化传播,传播与更新速度更快、成本低。

(2)信息量大、内容丰富。

(3)零成本全球传播。

(4)搜索便捷。

(5)多媒体传播。

(6)超文本。

(7)互动性。

·新媒体给传媒业带来的冲击☆☆1、改变现有传播格局:(1)形成新的交流环境。

信息的传播空间发生了变化,传播机构与个体受众的区别缩小了,静态信息接收方式向动态信息接收方式转变。

(2)新媒体生态更加复杂,对既有的信息传播秩序带来了强烈冲击。

(3)传播主体更加多元,个人媒体得到了较大发展。

(4)受众分化更加明显。

人类的新闻传播活动经历了从小众传播到大众传播,从大众传播到分众传播的漫长过程,新媒体的应用与普及进一步改变了人们的信息获取途径与接收方式,推动分众传播、小中传播更深入的发展。

☆2、冲击舆论调控机制:(1)冲击传统的舆论调控机制。

新媒体使信息形成了一个“5A”的网络环境。

从对正面宣传的影响上瞧,新媒体形式多样、信息内容庞杂,很容易将正面宣传的内容淹没,而错误的观点、非理性的舆论却有了传播渠道与生存空间。

(2)冲击信息传播秩序。

大众媒体传送的信息越多,在不同经济地位的人之间,“知沟”就会越大,而新媒体则更加强化了这种信息不对称的状况。

(3)冲击媒体发展环境。

网络信息传播的舆论化趋势不断冲击着新媒体的发展环境,影响新媒体公信力的建构。

新媒体上的舆论变得更加多元,传统的“把关极致”受到的冲击增大。

·纸媒还有明天不1.数字出版产品的分类:(1)按传统出版物的继承关系:数字的图书、报纸、期刊、音像制品。

(2)按照就是否具有互动性:网络地图、网络游戏、在线知识服务。

(3)按照信息类型,动画、文本、音频、视频等。

2.按需印刷:指的就是受到读者或顾客的订单后才印刷、装订与销售的出版物。

3.数字产品的分类:(1)按照继承关系分类:数字图书、数字报纸、期刊、音像制品。

(2)按照就是否具有交互性区分:网络地图、网络游戏、在线知识服务、应用程序。

(3)按信息类型分类:文本型、图书音像型、动画型、音频型、视频型与多媒体型等。

4.数字产品的特点:多媒体、超链接、开放性、数字产品内容的不确定性、互动性、信息海量、传播效率高、使用便捷、可获得性。

5.数字出版产业发展中的几个重要关系:(1)技术与内容的关系:内容就是数字出版的本质,技术就是手段。

(2)产品与需求的关系:(3)内容提供商与平台运营商的关系:(4)传统内容资源与数字内容资源的关系:(5)传统出版数字化升级与数字出版新业态的关系:6.电子书:就是利用忽视掩护、电子阅读器、智能手机等终端阅读设备进行读取的数字化图书。

包括三个基本要素:电子书内容,电子书阅读器,电子书的阅读软件。

第二章新媒体研究的理论模型·新媒体给新闻传播理论带来的影响1.产业:就是具有某种同意属性的企业或组织,组织经济活动的集合。

2.数字出版产业:就是出版企业组织所开展的数字活动的集合,就是所有参与数字出版产品及服务的生产、传播活动的企业或组织,所组成的国民经济生产部门,就是出版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3.数字出版产业的特点:(1)产业集中度高。

(2)低消耗与高附加值。

(3)业务活动的平台化。

(4)技术与平台商推进产业链重构。

(5)以技术标准为保障。

·新媒体理论研究模型第三章新媒体用户特征研究·新媒体时代受众理论1.受众:简单地说,便就是接受信息的人。

受众在传播过程中就是信息到达的终点(信宿),此过程可以简要表示为:信息→新闻传播者→大众传播→受众→极少量的信息反馈。

2.网络受众:新媒体的信息接收者。

3.“网民”泛指上网者。

只有上网者处在单纯的接受信息状态时,我们才能称之为“网络受众”。

网民有时既接收信息有发布信息,从外延上瞧,网络受众就是网民的子集,或者说使其组成部分,在逻辑上,研究网民必然包含了对网络受众的研究。

4.从受众角度瞧,新媒体具有选择性、主动性与互动性,这些传统大众转播方式所不具备的特点。

5.新媒体的互动性:受众反馈几乎都就是一种“延迟”行为。

互联网就是双向、多向交流的媒体。

互动性就是新媒体较之传统媒体的一大优越性。

新媒体的互动性带来受众的主动性,传播学认为,任何传播行为尤其就是大众传播,都应该就是双向的。

6.新媒体带来受众获取信息的主动性:新媒体中受众的主动性表现得十分明显,传统的大众传播过程中受众只能被动的接受大众传媒传递的信息,在新媒体中,受众可以对信息进行自由选择。

7.传统的大众媒体就是点对面的传播,传统的大众媒体发送信息有两个特点:一就是单行的推送式,媒体把经过编排了的信息推送给受众;二就是点对面式,一家媒体向众多手中推送同一种信息,这种方式一方面就是被动的,另一方面就是群体性的,受众只能就是接受同样的信息而别无选择。

8.接近权:指大众即社会的每一个成员皆应有接近、利用媒介发表意见的自由。

从传播学角度来瞧。

9.强调受众接近权的意义:(1)有利于提高传播效率。

一个有效的传播模式不仅要包括从传者到受众的信息流动,也应该包括从受众到传者的信息反馈。

(2)有利于建立健康积极的媒体环境。

(3)有利于妥善地解决信息员与传者之间的关系。

10.受众接近权实现的困难性在于:(1)传统大众传媒的时间与版面的限制性决定了受众的意见与客观事实不可能被全部反映。

(2)传统媒介的高度选性、时间与版面的限制让媒体对信息进行选择被普遍认可。

而媒体必然在选择时会有所偏重与回避,使受众很难被公平对待。

11.网络对现实受众接近权的积极意义:(1)新媒体打破了传统媒介的信息准入特权,受众由被动的接受到者变成了主动的参与者。

(2)网络使得个人的意见获得的有力传播。

(3)网络使传统媒介的权利受到制约与监督。

要监督媒介权力,就要先打破它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的垄断地位。

12.大众传播有三个特点:根据报道的类似性——由此产生共鸣效果;同类信息传播的连续性与重复性——由此产生累积性效果;信息到大范围的广泛性——由此产生便在性效果。

其结果为,造成一个一方声音越来越大而另一方声音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式过程。

·网民的基本特征分析——由精英走向大众化1.中国网民数量增长的原因:(1)中国经济实力增长,上网费用下降。

(2)随着产业技术进步与网络运营商的重组及竞争加剧,网络接入的软硬件环境在不断优化。

(3)公众上网较为积极。

(4)中国的教育事业在发展,使得的计算机网络制式与技能在迅速普及。

2.搜索引擎四部为:搜索器、索引器、检索器、用户接口。

·网民的心理与行为特征分析1.网民可以按中不同标准进行分类:地域、性别、年龄、支付能力(收入)、教育水平、职业结构。

2.与传统媒体的受众心理相比,网民表现突出的心理特征有:(1)参与性心理。

与传统媒介受众不同,网民不仅仅就是接受者与旁观者,网民更多地加入传播过程中。

(2)个性化心理。

网民的媒介消费行为,在时间上与空间上有更多的自主性。

(3)虚拟环境下的匿名心理。

网络给网民提供了一种充分放开自己的环境,在匿名的状态下,她们更加追求在物理世界里无法满足的需求。

3.网民的新闻信息需求至少有以下几个新特点:(1)信息来源很多,选择余地很大,接受时的主动性与互动性很强。

(2)在大量信息面前,受众需要在选择上获得帮助。

(3)独立思考与判断的么能力加强,个人独立自主性也相应增强。

(4)对传媒的需求增强,需求的个性化程度提。

受众需要更优质的服务,包括符合她们个性化需求的传播,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网民开始关注经济信息。

4.动机:原始含义就是引起动作,心理学则把人们经常以愿望、兴趣、理想等形式表现出来的,激励人们行动的主观音素称为动机。

5.网民上网的动机:(1)求知,就是以对知识、信息的追求为目的的一种动机,它就是网民中最常见的一种心里活动。

(2)消闲娱乐,娱乐,就是以追求精神享受为目的的一种动机。

(3)求名,追求自己成名,获得成就。

(4)求便,如网上购物。

(5)逃避动机,新媒体可以使网民逃避现实,不理会常规工作。

6.网民上网的主要目的就是获取信息,但就是随着网民的大众化,为了休闲娱乐而上网的网民比例已经逐步上升为第一位,这印证了新媒体的娱乐化趋势。

新媒体娱乐化的主要原因在于网民结构的大众化,网络正在由“精英”的“专利”转化为大众媒体,网民结构呈现出大众化趋势。

网络游戏热也促进新媒体的娱乐化。

7.马太效应:指的就是好的越好,坏的越坏,多的越多,少的越少的一种现象。

莫顿将马太效应归纳为:任何个体、群体或地区,一旦在某一个方面获得成功与进步,就会产生一种积累优势,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成功与进步。

在新媒体领域,马太效应指的就是网民越来越多,但就是她们经常访问的网站却越来越集中在少数几个网站上。

第二单元新媒体的类型与形态新媒体将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融为一体,就是一种新的传播类型。

第四章新媒体的类型·网络人际传播1、电子邮件:就是互联网上最早也就是最重要的应用之一,世界各地的人们通过电子邮件联系在一起,人们通过电子邮件互相传递信息,在网上交流,就是一种存贮转发式服务。

2、电子邮件的特点:(1)传输速度快。

(2)非常便捷。

(3)成本低廉。

(4)信息多样化。

(5)有广泛的交流对象。

(6)比较安全。

(7)保存时间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