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克思主义原理本科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原理本科复习资料

一、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

从阶级属性上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2、任何一种科学理论都是时代的产物。

同样,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也有其深刻的经济社会根源、思想渊源和实践基础。

3、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的发展观。

5、科学社会主义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两大发现的基础上,使社会主义空想成为科学。

6、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马克思称之为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列宁称之为社会主义社会。

7、恩格斯总结和概括了哲学发展特别是近代哲学发展的历史事实,并吸取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有关思想,第一次明确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8、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揭示了哲学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关于具体的物质形态和物质结构的概念之间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9、列宁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上来把握物质的。

10、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11、马克思指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揭示了意识的本质。

12、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13、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14、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等。

15、由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等一系列规律和范畴构成的唯物辩证法的体系中,对立统一规律是其实质和核心。

16、中国古代思想家和民间所说的“尚和去同”、“执两用中”、“举一反三”、“洞悉症结”等,都是人们常用的矛盾分析法。

17、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现象与本质、内容与形式等。

18、辩证思维方法主要有: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等。

19、认识采取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形式。

20、感性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21、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22、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包括:劳动资料(劳动手段)、劳动对象、劳动者。

23、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生产关系是社会关系中最基础的关系。

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是最基本的,它是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前提。

24、群众观点就是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以及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

25、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26、价值规律是贯穿于整个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

27、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

28、货币的五种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基本职能。

29、产业资本在循环过程中要经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购买阶段,产业资本执行的货币资本的职能;第二个阶段是生产阶段,产业资本执行生产资本的职能;第三个阶段是售卖阶段,产业资本执行商品资本的职能。

30、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现实问题,即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问题。

31、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32、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周期一般包括四个阶段: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

33、资本主义国家的基本原则:私有制原则,“主权在民”的原则,分权与制衡原则,人权原则。

34、金融寡头在经济领域中的统治主要通过“参与制”实现的。

35、金融寡头对国家机器的控制,主要是通过同政府的“个人联合”来实现的。

36、垄断资本向世界范围扩展的基本型有三种:借贷资本输出,生产资本输出,商品资本的输出。

37、商品资本的输出在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占主导地位,借贷资本和生产资本的输出则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占主导地位。

38、1848年2月,马格斯恩格斯为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所写的党纲《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问世。

39、1921年3月,俄共(布)召开十大实行以发展商品经济为主要特征的新经济政策。

40、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最深刻的教训:放弃了社会主义道路,放弃了无产阶级专政,放弃了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放弃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结果使得已经相当严重的经济、政治、社会、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最终酿成了制度巨变、国家解体的历史悲剧。

41、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

42、“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出自《共产党宣言》。

三、辨析题1、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

√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正确揭示了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是经过实践反复证明了的客观真理,这是它的绝对性,因而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

同时,马克思主义是历史的产物,无论从认识的广度还是从认识的深度上看,它都不可能穷尽一切真理,随着客观历史的变化和社会实践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也需要得到发展、深化和完善,这是它的相对性,因此我们又必须发展马克思主义。

2、对立统一是宇宙的根本规律。

√这是因为: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三、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3、有用就是真理。

X是主观真理论,实用主义者把“有用”和“真理”完全等同起来,从根本上否认了客观真理的存在,否定了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客观性的含义是: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

4、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所以,全部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5、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和英雄共同创造的。

X(1)不能把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相提并论。

这种观点是英雄史观。

(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不但创造了社会的物质财富、精神财富,而且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3)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主要决定力量,而英雄人物只是对历史发展起加速或延缓作用。

6、在信息社会里,价值的增长不是通过劳动而是通过知识实现的,应当用知识价值论取代劳动价值论。

X(1)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

抽象劳动是形成价值的唯一源泉,离开了人的劳动,价值增长就不可能实现,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这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观点。

(2)在信息经济社会中,知识转化为生产力,能提高劳动生产率,给人类的生产带来极大的方便。

但价值的增长源泉仍是劳动,而不是知识。

知识不创造价值,它本身的价值也必须通过生产者的具体劳动才能转移到新产品中去,成为商品价值的一个构成部分。

(3)此观点的错误在于,没有认清价值的来源。

7、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突破了私人垄断的局限性,因此它具有社会主义的本质。

X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并没有根本改变垄断资本主义的性质,它在本质上是资产阶级国家力量同垄断组织力量的结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所以它不具有社会主义本质。

8、垄断是在自由竞争基础上产生的,因此垄断统治形成后可以消除竞争。

X垄断是在自由竞争基础上形成的,但垄断并不能消除竞争,反而会使竞争变得更加复杂和剧烈。

第一、垄断没有消除产生竞争的经济条件;第二、垄断必须通过竞争来维持;第三、社会生产是复杂多样的,任何垄断组织都不可能把包罗万象的社会生产都包下来。

所以,垄断在垄断组织内部、垄断组织之间以及垄断资本家集团之间,都存在着广泛而激烈的竞争。

9、社会主义首先在相当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是一种反常的现象。

X1)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是由革命的客观形势和条件所决定的;2)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并不违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总之,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率先进入社会主义,也是历史发展规律作用的结果。

那种把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社会主义胜利看做是一种反常现象的观点是错误的。

四、简答题:【21个】1、试述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1)工业革命和世界市场的形成,促进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发展并产生生产过剩的危机,暴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这一不可克服的矛盾,预示着未来社会革命的性质和历史发展的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需求,这就成为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

(3)十九世纪自然科学一系列重大成就、特别是细胞学说、生物进化论和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对自然规律的揭示及对新的世界观的需要,为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科学基础。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一、如何理解物质观:1、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它不依赖于人的感觉而存在,通过人的感觉为人所感知、复写、摄影和反映。

2、物质是世界唯一的本源,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3、物质世界是联系的,发展的,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4、时间与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5、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二、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

它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和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

6、为什么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