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炼铁工艺操作规程

炼铁工艺操作规程

通化钢铁集团大栗子矿业有限责任公司350m3高炉炼铁厂工艺技术操作规程第一章高炉值班室技术操作规程1原、燃料的管理与使用操作规程1.1入炉原、燃料的管理1.1.1原、燃料入炉前必须有化学成份和物理性能的检验结果,否则不得入炉。

1.1.2原、燃料入炉前必须进行筛分,保证原料中小于5mm的粉末量不大于5%;燃料(焦炭)中小于15mm的粉末量不大于5%。

1.1.3原、燃料入炉前,高炉值班室人员必须掌握烧结矿的配比,外购原、燃料的产地,性能。

1.1.4原、燃料不符合技术标准时要及时请示领导,必要时可拒绝使用。

1.2入炉原、燃料的使用1.2.1高炉原、燃料的使用,应根据原、燃料的进厂情况,冶炼铁种及高炉情况确定。

1.2.2高炉初次使用的原、燃料由厂技术人员提出技术参数,经生产厂长批准后由高炉值班室执行。

1.2.4洗炉料等特殊辅助原料的使用,由高炉炉长提出,厂技术人员批准,生产厂长下达命令,供料单位准备,高炉值班室执行。

1.2.5入炉原、燃料的化学成份和物理性能由供料单位报给高炉值班室,并做到及时准备。

1.3原、燃料分析项目1.3.1烧结矿烧结矿每隔30分钟采样一次,每隔两小时做一次化学成份分析,每班做一次物理性能检验。

分析检验项目如下:TFe、FeO、CaO、SiO2.MnO、MgO、S。

转鼓指数、抗磨指数、筛分指数。

1.3.2球团矿球团矿每班做一次化学成份分析和物理性能检验。

分析检验项目如下:TFe、FeO、SiO2.S抗压强度、转鼓指数、筛分指数。

1.3.3生矿生矿入炉前做出化学成份检验单。

分析项目如下:TFe、FeO、CaO、SiO2.MnO、Al2O3.MgO、P、S1.3.4冶金焦炭分析检验项目如下:抗碎强度M40,耐磨度M10,水份、灰份、挥发份、硫。

全分析是除上述分析检验项目以外,还包括焦炭灰分的化学成份分析。

2高炉技术操作2.1高炉操作制度2.1.1装料制度依据装料设备的特点及原燃料的物理性能,采用各种不同的装料制度,达到煤气流合理分布,以实现最大限度地利用煤气的热能和化学能。

装料制度的确定或改变由炉长提出,厂审定。

在调剂炉况时,对装料制度工长有权改变本班上料批数的五分之一。

值班工长要经常注意检查料车倒料角度,料尺零位,大小钟行程及关闭是否严密,炉长要每旬检查一次布料器的转角,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2.1.1.1炉料的装入顺序正常原料入炉顺序为:铁矿石、熔剂和金属附加物,洗炉时,洗炉料装在炉墙边缘。

保证洗炉料落在炉墙的边缘,熔剂落在中心。

正常装料方法以正装为主,各种不同装料方法对煤气流的影响见(表2)。

2.1.1.2料线的高低大钟开启的下沿为料线的零点,从零点到料面的垂直距离为料线,正常的料线一般在1150――1600mm范围内。

装料必须严格遵守规定的料线,禁止超料线或低料线操作。

一般不允许长时间单尺作业,两尺误差不许超过300mm,如发生偏料时,应以浅尺为准。

2.1.1.3批重的大小每批料的总重量由焦批重和矿批重组成,一般情况采用固定焦批重,调整矿批重。

矿批重要根据煤气流的分布、冶炼强度、原燃料质量、装料设备等因素确定。

2.1.1.4布料的角度高炉布料器采用15°的倍数圆周角布料,两点误差不大于1°。

高炉布料均可定点压料。

布料器布料点数由炉长提出,厂决定。

2.1.2送风制度送风制度是指在一定的冶炼条件下的风口进风状态,以及由此产生的风口回旋区的状态。

合理的送风制度是:炉缸周围工作均匀,热量充足,工作活跃,原始煤气流分布合理。

送风制度的有关参数有风速(标准风速和实际风速)、鼓风动能、风口理论燃烧温度、风口回旋区深度和截面积、风口圆周工作均匀程度。

2.1.2.1高炉的送风制度是根据生产任务和具体的冶炼条件而确定的,并要保持相对的稳定。

2.1.2.2依据原、燃料质量和料柱透气性确定鼓风量和风口截面积。

2.1.2.3在一定的冶炼条件下确定风口风速和鼓风动能,以选择适宜的风口直径。

2.1.2.4在高炉冶炼过程中调整送风参数,要以获得炉况顺行,有利于保持正常炉型和设备维护为根本,要以达到煤气合理分布,炉缸工作均匀活跃,热量充足及合格生铁铁水的要求为标准。

2.1.2.5高炉送风风口数目和风口直径的确定与变更,由炉长提出,厂技术人员审定批准后执行。

2.1.3造渣制度造渣制度是指依据原燃料的条件和生铁成分的要求,选择合适的炉渣成分和碱度。

适宜的造渣制度要满足的要求是:不引起炉缸堆积;有利于获得充足的炉缸温度;具有良好的流动性和脱硫能力,保证生铁的质量。

2.1.3.1依据冶炼生铁品种和硫负荷来确定高炉的造渣制度,并要相应稳定,促进炉况顺行。

2.1.3.2所确定的造渣制度必须满足维持正常的炉缸热制度和脱S能力,冶炼出合格生铁。

2.1.3.3炉渣碱度是造渣制度的重要指标,一般情况制钢生铁炉渣二元碱度:CaO/SiO2=1.05~1.20铸造生铁炉渣二元碱度:CaO/SiO2=1.05~1.15三元碱度:CaO+MgO/SiO2=1.25~1.35当硫负荷低,冶炼生铁牌号高时,选下限;反之选上限。

在保证产品质量的情况下,应尽可能的降低炉渣碱度。

2.1.4热制度热制度是指在一定冶炼条件和铁种的要求下,炉缸应具有一定的温度水平。

选择合理的热制度,是保证高炉顺行的基础。

2.1.4.1选择合理的热制度的因素有:根据冶炼生铁品种、牌号和原燃料条件确定生铁的含硅量,并要求有较高的和稳定的炉缸物理热,以保证炉缸热量充沛和炉况顺行。

结合高炉设备情况选择热制度,炉体侵蚀严重,冷却设备破损严重,选择较高的炉温。

结合技术操作水平和管理水平选择热制度。

2.1.4.2铁水的化学热,相邻两次铁之间铁水中含硅量其波动小于0.3%。

2.1.4.3铁水的物理热保持在1450~1600℃,相邻两次铁之间波动小于50℃。

2.1.4.4高炉炉缸化学热的确定应满足生产组织部门生铁品种计划的要求,由炉长提出,审定后执行。

2.1.5渣、铁排放制度根据炉内渣量和放渣用水情况,及时放渣。

从而为炉料下降提供足够的空间,促进高炉顺行。

2.1.5.1出铁时间表,由生产厂长制定,高炉必须严格按出铁时间表进行。

特殊情况由高炉值班工长决定,请示生产厂长后执行。

2.1.5.2按出铁时间表正负10分钟堵上铁口为正点出铁,出铁时间一般不大于30分钟。

2.1.5.3出铁后30分钟可以放渣,出铁前要按时配好铁罐,冲渣水泵和冲渣操作工调配好高炉冲渣用水。

2.1.5.4出铁前铁口必须烤干,必须在渣铁放净、铁口喷出煤气火焰至小闸时方可堵铁口。

2.1.5.5出渣时,高、低渣口要轮流放渣,除有短时间的间歇外,放渣工作应持续到下次出铁为止,以保证放出更多的上渣量。

2.1.5.6铁口深度和角度铁口深度为1200~1400mm。

铁口角度:高炉生产初期为5~7度,中期为10~12度,末期为15~18度。

2.1.5.7每次出铁、放渣时,应按标准规定进行取样,判断生铁成份,炉渣碱度。

2.1.6高炉冷却制度高炉冷却制度是通过控制各冷却设备的冷却强度来维护高炉操作炉型,促进高炉顺行,保持炉体砖衬和炉壳等金属结构完好,延长高炉寿命。

2.1.6.1高炉的正常水压:320~400KPa(水压表位置在一层平台)。

高炉休风、炉子大凉时可调低,但必须保证所有冷却设备不断水。

2.1.6.2高炉炉体各部位冷却水温差允许范围表:漏水冷却壁水温差控制值:见下表2.1.6.3冷却壁或冷却水箱损坏,漏水量小的,要降低冷却强度,减少漏水,休风或炉凉时可以不供水,此后要恢复供水;对损坏和漏水严重,威胁高炉正常生产时,要请示技术人员同意后方可不供水,冷却设备体内要灌浆,进出水管封死。

2.1.6.4要定期清洗冷却设备内的污垢,保证单位时间内的通水量和冷却强度。

2.1.6.5冷却制度的变更或调整,由炉长提出,生产厂长审定后执行。

2.1.6.6炉缸冷却水温差超出规定时,立即采取措施处理,仍超出规定,逐级汇报直至厂长。

2.2高炉配料及炉料的校正2.2.1高炉开炉配料方案由厂技术人员负责制定,审核批准后执行。

2.2.2改变铁种配料由炉长负责,厂同意后执行。

2.2.3为保证高炉具有合理而稳定的热制度和造渣制度,冶炼出规定的生铁品种和优质生铁,高炉值班工长和副工长要及时对炉料进行校正。

常用炉料的热当量换算系数:高碱度烧结矿为1.0;球团矿为1.2;生矿含铁量50~55%时,为1.4;含铁量60~65%时这1.5(该换算系数作为变料参考数,还应根据烧结矿品位和生矿的还原性进行调整)。

2.2.4需校正焦炭负荷的因素2.2.4.1焦炭、煤粉灰份、水份,物理性能显著变化时。

2.2.4.2煤粉喷吹量变化时。

2.2.4.3入炉矿品位显著变化时。

2.2.4.4炉温长时间超过规定范围,又无其他调剂手段时。

2.2.4.5长时间改变装料制度时。

2.2.4.6低料线作业超过两小时以上时。

2.2.4.7送风温度显著变化时。

2.2.4.8炉尘吹出量显著变化时。

2.2.4.9金属附加物显著增减时。

2.2.4.10长期慢风操作时。

2.2.4.11布料器停止工作3小时以上时。

2.2.4.12高压操作长时间改常压操作时。

2.2.4.13入炉矿品种变动时。

2.2.5需校正炉渣碱度的因素。

2.2.5.1焦炭或煤粉灰份显著变化时。

2.2.5.2烧结矿碱度及酸性矿中SiO2含量变化显著时。

2.2.5.3炉温正常,炉渣碱度超出规定范围时。

2.2.5.4入炉石灰石或白云石成份显著变化时。

2.2.5.5改变铁种时。

2.2.5.6入炉矿种和配比变化时。

2.2.5.7长期计划休风后适当地降低炉渣碱度。

2.2.6影响焦比和产量变动因素及调整参数详见表1。

表1变动因素变动量%影响焦比%影响产量入炉矿品位±1 2 ±3烧结矿Feo ±1 ±1.5 1.5煤粉±1Kg/t 0.8Kg/t富氧±1 ±2.5烧结矿含S ±0.1 ±5 5熟料率±10 3 ±3焦炭灰份±1 ±2 3M40 ±2.5 3 ±6焦炭含S ±0.1±1.5 2碎铁用量±100Kg 20-40Kg/t ±4-8石灰石±100Kg ±30Kg/t 5渣量±100Kg ±40Kg/t 8风温±100Co 20-40Kg/t ±4-6 CO2 ±1 4 ±3.5生铁含Si ±1 ±60Kg/t 8生铁含Mn ±1 ±20Kg/t 4渣二元碱度±0.1 ±2.5 2.5顶压±10KPa 0.5 ±3冶炼强度±10 ±1一1.4 92.2.7高炉生产处在下列情况之一,可加净焦处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