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答案第一章:通过以下实例,看看具有教育理论素养的教育工作者与社会中的一般常人在进行教育活动时的差别。
一个母亲,因孩子把她刚买回家的一块金表当成新鲜玩具给摆弄坏了,就狠狠地揍了孩子一顿,并把这件事告诉了孩子的老师。
老师幽默地说:“恐怕一个中国的‘爱迪生’被你枪毙了。
”这个母亲不解其意,老师给她分析说:“孩子的这种行为是创造力的一种表现,你不该打孩子”“那我现在该怎么办?”这位母亲听了老师的话,对自己的行为后悔不迭。
“补救的办法是有的。
”老师接着说,“你可以和孩子一起把金表送到钟表铺,让孩子站在一旁看修表匠如何修理。
这样,钟表铺就成了课堂,修表匠成了先生,令郎就成了学生,修理费成了学费,你孩子的好奇心就可以得到满足,说不定,他还可以学会修理呢!”【答】:现代教育提倡创新性教育,即培养孩子的创造力,使其向创新型学习者发展。
案例中的那位老师就是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他一直鼓励孩子的创造性活动。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有其独特的思想,作为教育者或家长来说,应该尊重每个孩子的思想,因为所有的思想都是他们的创造力的表现和结晶,我们必须予以重视。
那位母亲开始大发雷霆是因为她没有意识到孩子的这种行为不是破坏,而是好奇心的驱使。
正是由于这种好奇心,孩子才会不断地去探索未知世界的奥秘。
我们必须竭尽全力地呵护这种好奇心,因为这种好奇心就是学生发展的内在动力。
第二章:《新疆,你怎么了?》新疆是产棉大省,为了解决运输的困难,使棉花及时销售,国家曾实行东锭西移的战略,把上海最先进的纺织机器运抵新疆,但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无人地操作。
一些人以新疆的企业考察后说,许多大企业的设备是先进的,甚至是一流的,但产品却是二流、三流,甚至是不合格的。
请从教育功能的角度分析新疆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答】: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教育系统对个体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实际的作用和影响。
这种影响和作用的性质可能是正向地、促进的,也可能是负向的、阻碍的或者是无效的。
教育功能的发挥主要针对于社会或者个人,对社会或个人的发展产生的正向和负向功能,主要根据发生的条件不同。
教育是对社会发展的负向功能,是教育活动或教育系统出现的偏移和失调状态,即是教育内部和外部的异常条件使教育正向功能的实现受到严重阻碍,结果派生出来多种偏离行为,产生许多期望之外的不良功能。
由于某种因素的影响,使得教育与社会的外部关系失调,出现了局部的负向功能。
教育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所制约,所以必须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这是教育的基本规律之一,也是衡量教育与社会关系协调与否的准绳。
违背这一规律,必然出现教育的社会负向功能。
案例中新疆当地的教育水平发展就没有相应的跟上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进程,造成了人力资源的短缺,缺乏高水平的劳动力,从而阻碍了发展。
劳动者的素质应与生产中的技术水平相适应,只有这时,提高受教育水平,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经济效益。
由于教育内容陈旧,学校所输送的人才并没有受到恰当的训练,因而不能适应社会的变化,这就出现了教育成果和社会需要之间的矛盾,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
案例中,由于工作人员的疏忽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先进的机器设备由于无人能够操作造成资源闲置和浪费,这都是由于没有培养出高水平和负责任的人才,使得教育的发展呈现出负向的功能,对经济的发展造成了阻碍。
同时, 也使社会的资源和人力方面的资源产生浪费。
第三章成都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规范基础教育办学行为有关问题的通知》中规定:“坚持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就近免试入学,任何公办、民办和各类进行办学体制改革的小学、初中不得以考试的方式择优选拔新生,也不得以小学阶段各类学科竞赛(如小学数学奥林匹克竞赛等)成绩作为录取新生的依据。
”问题:你对成都市教育局的规定有什么看法?请从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出发对学生奥林匹克竞赛进行评价。
参考答案成都市教育局的规定除了进一步规范基础教育的办学,避免教育偏离它的轨道而成为变相教育。
这个规定也促进了全面发展教育目的的实现。
实施全面发展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必然要求。
全面发展教育由德、智、体、美、劳动技术教育等五育组成。
在新技术革命的挑战面前,注重智力发展是当代世界各国教育的共同趋向。
奥赛正是发展学生的智力,用知识的精华去武装学生,迎合教育的趋向。
但许多人却一味地为了奥赛,只注重去发展学生的智育,而忽视其它四育的发展,厚比薄彼,有所偏废。
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只知竞赛,而不知其他是不健全的。
第五章六、案例分析:案例1:《两个孩子•两个老师》相同的是,两个孩子都是上小学六年级,都偷了同学的10元钱,不同的是他们遇到的是两个不同的老师及两种不同的处理方式。
陕西省华阴市黄河工程机械厂子弟学校的小学生王某,他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崔某把他带到办公室,当着另外两个同学的面,将他的头按到墙上,残忍地用锥子在他的右面颊上刺了个字,以示”训诫”。
事发后,王某爷爷到当地派出所报了案,这位给孩子脸上刺字的老师被派出所拘留(见《北京青年报》1999年9月21 日,9月23日)。
而另外一个孩子就幸运多了,当北京市光明小学的王老师知道自己的学生中有人偷拿了学生的钱后,她来到班上,不慌不忙地说:”我知道钱是怎么丢的了,是讲台拿了这10元钱!”孩子们惊愕地瞪大了眼睛,王老师笑眯眯地说:”咱们全班每个同学都走过来对讲台桌说一句话,提醒它改正缺点,好吗?”聪明的孩子们立刻明白了老师的意思,有的说:”讲台呀!,拿别人的东西是不对的,我们应当从小养成良好的品质。
”有的说:”我相信你是一时糊涂,可改正后就是好孩子!” 王老师最后总结说:”大家讲得很好!讲台桌已经知道自己不对了,相信明天它一定会把钱放回原处!” 第二天,丢钱的孩子果然在书包里发现了那10元钱。
王老师开心极了,激动而高兴的说”直到今天,我也不知道是谁拿了钱,可这有什么关系呢?改了就行了。
这件事肯定让这孩子记一辈子。
”(摘自《中国青年报》1999年7月12日)[问题]:你更喜欢哪一位老师?为什么?你心目中的教师应具备哪些基本素质?【答】关系:教师与学生在角色上是相互依存的;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相互促进、共同成长; 教师与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互尊的;教师与学生在人际关系上是民主合作的;教师与学生在心理情感关系上是互容互信的。
素质:教师的职业道德;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师的能力结构;教师的身心素质案例2:有一次上课时,初二(3)班的刘强不好好听课,而把旁边的同学推来搡去,扰乱了课堂纪律。
青年教师小李发现后先是高声喝斥,说刘强是“害群之马”,“朽木不可雕也”;又将刘强推出教室,罚站在楼道走廊。
请分析说明:(1)小李老师的做法违背了教师职业道德的哪些要求?(2)小李老师侵犯了学生的哪些合法权益?(3)你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怎样做才对?【答】(1)依法执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2)人身权、名誉权、受教育权第六章1、这是罗杰斯本人执教的一堂课的情况:这门课程完全是无组织的,确实是这样。
在任何时候,任何人,甚至是教师本人都不知道课堂的下一刻会出现什么,会出现哪些讨论课题,会提出哪些问题,会形成什么样的个人需要、感情和情绪。
,,他用一种友好的、轻松的方式与学生一起围着一张大桌子坐下,并且说,如果我们表达自己的意愿并作自我介绍,那是令人高兴的。
接踵而来的是一阵紧张的寂静,没人说话。
最后,为了打破这种沉默,一位学生羞怯地举起手,发了言。
又一阵令人不快的安静,然后,又有一位学生举手。
此后,举手更多了。
教师从没有催促任何学生发言。
,,以上材料表达了什么教学思想?结合上述材料对这种思想进行评价,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应如何运用这种思想?杜威最大的贡献在于使教学研究及实际教学从课堂教学、书本知识和教师这三中心”转到儿童身上,儿童成了教学研究和教学实际活动的中心。
2、有理论批判杜威感伤地看待儿童,声称教育价值就是文化要素的传承,认为人性有缺陷,经验靠不住,儿童中心的课程难以保证学生获得基本的知识技能,按儿童心理逻辑组织教材很荒唐。
而知识最有价值,教育和课程应当将人类文化知识要素传授给下一代,因而必须突出教材的逻辑性,坚持以学科为中心和以知识逻辑组织教材。
这段话体现了怎样的课程理论?应如何看待这种理论?如何在教育实践中运用这种思想?3、夸美纽斯曾经写道:“教师是自然的仆人,不是自然的主人;他的使命是培植,不是改变,所以,假如他发现了某门学科与某个学生的天性不合,他决不应强迫他去学习;因为在某一方面缺少的东西多半会由另一方面去补足。
,,假如没有一个学生违背本人的意志,被迫去学习任何学科,我们就不会有发生厌恶和智力受到抑制的情形了。
每个人都会顺着他的自然的倾向去发展。
”这段话表达了怎样的教学思想?应如何看待这种思想?如何在教育实践中运用这种思想?我认为这段话主要表达了教学思想的兴趣与自发原理。
夸美纽斯认为教学的进行要尊重儿童的学习兴趣,鼓励儿童自发学习。
更新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先导,也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和核心。
同时也展示了教师所担任的社会责任之重大。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为了培养未来社会高质量的人才,教师要具备较高的教育素养。
如何实践:充分注意和发展学生个性。
根据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提出教学要循序渐进。
要注重兴趣教育。
注重启发性教育。
第七章1 •指出下面实例中教师的言行符合或违背什么教学原则?并简要解释。
一位教师教“因式分解”这一单元时,发现学生的知识基础差别较大,于是对八位成绩好的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让他们到图书馆自学《因式分解及其应用》一书。
经过自学,他们不但完成了规定的习题作业,集体选编了几十道有代表性的习题。
教师有选择地按程度分别介绍给其他同学练习和讨论,进一步推动了全班的学习,使全班提前五课时完成了“因式分解”单元的教学任务。
这位教师的做法符合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因为他的教学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正确对待了学生间的个别差异,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从而使包括后进生在内的所有学生都得到了高效率的发展。
2 •请分析下述案例遵循了什么教学原则?贯彻这一原则有哪些要求?上《鱼》一课时,教师事先在水盆里放了一条活鲫鱼,让学生仔细观察鱼的形状、鱼的表面、背鳍、胸鳍、尾鳍。
然后,问学生各种鳍的作用是什么?学生一下给问住了。
这时,教师用剪刀把鱼的尾鳍剪掉,结果学生发现鱼在水中无法前进了;他又把胸鳍及腹鳍剪掉,结果鱼体在水里失去了平衡;再把背鳍剪掉,鱼只能一动不动地躺在水里喘气。
通过观察,学生明白了各种鳍的作用。
直观性原则在运用直观手段时,要适当地配合讲解根据教学目的,教材性质和学生特点恰当地选择直观手段,不可为直观而直观运用感知规律,加强直观教学效果要注意和防止直观教学可能产生的消极影响3 •请分析下述案例遵循了什么教学原则?贯彻这一原则有哪些要求?奥地利的学校非常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不少学校都规定任课教师必须研修过心理学,或具备“心理医生”的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