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信息的传递规律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1.夜鹭总是白天休息而夜晚出来觅食,而且在每年九月从北方飞到南方,并将羽毛更换成冬羽以利越冬。
影响上述生活习性的非生物因素依次是()A.阳光、日照长度、温度B.日照长度、日照长度、温度C.阳光、日照长度、日照长度D.阳光、温度、日照长度解析:选C。
分别考虑觅食与阳光、迁徙与日照长度、换羽与日照长度的关系,冬天日照短。
2.捕蝇草是一种原产在北美洲的森林沼泽地带的植物,其叶子不仅能捕食苍蝇等一些昆虫,有时甚至还能捕食青蛙等一些小动物。
下列关于捕蝇草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捕蝇草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B.捕蝇草的同化作用类型既是自养型又是异养型C.捕蝇草捕食苍蝇的过程中能量从高营养级流向了低营养级D.捕蝇草的这种生活习性是对环境中缺氮的一种适应解析:选C。
捕蝇草是一种特殊的植物,在捕蝇草捕食苍蝇时,捕蝇草就是高营养级生物,能量仍从低营养级流向高营养级。
3.在生态系统中,下列各组生物属于生产者的是()A.光合细菌、酵母菌B.光合细菌、硝化细菌C.乳酸菌、酵母菌D.硝化细菌、乳酸菌解析:选B。
生产者是指能够利用环境中的无机物制造有机物,从而为消费者提供食物的生物。
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还包括光合细菌等自养型生物。
光合细菌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显然是自养型生物,属于生产者;硝化细菌能够将氨氧化成亚硝酸和硝酸,并利用这一氧化过程中放出的能量来合成有机物,因而是自养型生物,属于生产者。
4.生长着各种动植物的一片草地,从生态学知识来看,草地、草地中的各种生物及草地中的东亚飞蝗,可依次称为()A.生态系统、群落、种群B.种群、群落、生态系统C.群落、生态系统、种群D.种群、生态系统、群落解析:选A。
一般意义上的草地包括了生物和非生物,故可称为生态系统。
而该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不是一种,所以应为群落,其中的东亚飞蝗是一种生物,所以应为种群。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这些概念的理解。
5.下图为生态系统结构的关系图,a代表的成分是()A.生产者B.消费者C.分解者D.不能确定解析:选B。
生态系统包括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生物群落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从箭头的方向上分析,a的能量和物质来自b,并可传给c,所以a是消费者。
6.下列符合生物学意义的食物链是()A.大米→鼠→蛇→人B.阳光→青草→鼠→蛇→人C.青草→鼠→蛇→鹰D.营养物质→鼠→蛇→鹰解析:选C。
作为捕食关系的食物链,其第一营养级应该为生产者。
7.自上世纪60年代,随着农药的逐渐使用,我国北方地区的鼠害愈演愈烈。
给广大农民和国家均造成了严重损失。
尽管人们采取了毒杀、捕杀等种种措施,但是收效甚微,甚至是越杀越多。
其根本原因是()A.鼠在不断发生变异B.作物产量高,鼠的食物更丰富C.青蛙数量在不断增多D.蛇、鹰数量在不断减少解析:选D。
在华北地区蛇和鹰是老鼠的天敌,它们在很大程度上抑制着鼠群的增长,然而,随着农药和鼠药的广泛使用,大量的蛇和鹰被毒害致死,故鼠在缺乏天敌的情况下迅速增多,直至形成灾害。
8.如图是某陆地生态系统食物网的结构模式图。
下列各项叙述中错误的是(多选)()A.此生态系统中有9条食物链B.能量沿食物链甲→丙→己→庚流动,庚获得的能量最多C.若丙种群数量下降5%,辛种群不会发生明显变化D.丁和辛之间存在竞争和捕食关系解析:选AB。
该生态系统中有8条食物链;一般来说,与食物链戊→己→庚相比,食物链甲→丙→己→庚中,庚获得的能量较少;辛种群食物来源途径较多,因此若丙种群数量下降5%,辛种群不会发生明显变化;由食物链甲→乙→辛和甲→乙→丁→辛,可知丁和辛之间存在竞争和捕食关系。
9.有关右图的叙述不.正确的是()①图中只有两条食物链②细菌与狐之间既捕食又竞争③细菌占有第二、三、四、五营养级④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从草固定太阳能开始的A.①②③B.②③C.②③④D.③④解析:选B。
图中共有两条食物链分别是:草→兔→狐,草→昆虫→鸡→狐。
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是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分解者不参与食物链,不占营养级。
细菌与狐没有共同的捕食对象,不存在捕食和竞争关系。
10.在下列食物链中,假设初级消费者从生产者获得的能量数值相同,哪一条食物链提供给猫头鹰的能量最多()A.绿色植物→蚱蜢→蜘蛛→蜥蜴→蛇→猫头鹰B.绿色植物→蚱蜢→青蛙→蛇→猫头鹰C.绿色植物→鼠→蛇→猫头鹰D.绿色植物→鼠→猫头鹰解析:选D。
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渠道,能量沿食物链传递是单向的、不循环的、逐级递减的,因此,食物链越长,营养级越多.能量流失的也越多,食物链越短,营养级越少,能量流失的也越少。
11.植物→鼠→猫是大家都熟悉的一条食物链,在这条食物链中鼠与猫的营养关系是不可逆的。
这说明在一个生态系统中()A.氢循环是单向的B.氧循环是单向的C.碳循环是单向的D.能量流动是单向的解析:选D。
生态系统的物质是循环利用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这决定了食物链是单向的。
12.如图食物网中的猫头鹰体重每增加20 g,至少需要消耗植物()A.200 gB.250 gC.500 gD.1000 g解析:选C。
根据题目给出的食物网可知,猫头鹰捕食兔和鼠,位于第三营养级。
能量在各营养级中的传递效率为10%~20%,“至少消耗量”应按20%传递效率计算,据此,可以计算出猫头鹰每增加20 g体重,至少需要消耗兔和鼠100 g、植物500 g。
13A.光B.微生物C.湿度D.温度解析:选A。
从表格可知,热带雨林分解的速率较高,因为分解达95%所需时间最短。
而分解过程实际上是微生物的呼吸等过程,B项属于重要因素。
影响微生物分解作用的因素,主要包括影响微生物代谢和繁殖的多种因素,例如湿度和温度。
水是微生物生存的必要物质,会直接影响微生物的代谢过程,而温度可影响酶的活性进而影响代谢,微生物的代谢水平直接影响到繁殖等生命活动,所以C项和D项也是重要因素。
相比之下光是非主要影响因素。
14.以虫治虫是生态农业的重要内容,下图是表示某一生态系统中四种生物所含有机物的总量。
假设这四种生物只构成一条食物链。
在一段时间内,如果甲的种群数量增加,其可能引起的后果是()A.乙和丁的种群数量都增加B.乙和丁的种群数量都减少C.乙和丙的种群数量都减少D.乙和丙的种群数量都增加解析:选D。
根据图示四种生物所含有机物总量由多到少依次是丙、丁、甲、乙。
又知四种生物构成一条食物链。
所以该食物链是丙→丁→甲→乙。
若甲的种群数量增加,乙食物充足,乙会增加,丁因天敌的增加而减少,丁的减少,使丙数目增加。
15.下列各项信息中,属于化学信息的是()A.电磁波B.植物的生物碱C.蜜蜂跳舞D.鸟类鸣叫解析:选B。
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还产生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诸如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等代谢产物,以及动物的性外激素等,这就是化学信息。
生态系统中的信息包括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营养信息和行为信息。
选项中的A、D项均属于物理信息,C选项蜜蜂跳舞属于行为信息,B选项植物的生物碱是植物的代谢产物,属于化学信息。
16.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有些植物的开花需要光信息的刺激B.昆虫信息素中性信息素占少部分C.烟草植株受到蛾的攻击会产生一种信息素D.蚜虫受到七星瓢虫的攻击时,会产生一种信息素,其他附近的蚜虫感知后会离开解析:选B。
昆虫的信息素是指外激素,而外激素的重要成分是性外激素,故B是错误的。
17.某山区,砍伐了一定量的树木,但并没有破坏森林生态系统,根本原因是() A.森林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B.森林中剩下的树能进行光合作用C.森林生态系统中有物质和能量的流动D.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高解析:选A。
砍伐一定量的树木,是外界对森林生态系统的一定干扰,由于该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抵抗住了外界干扰,故整个森林生态系统不会被破坏。
18.在一个具有稳定性的生态系统中,有两种生物之间具有竞争关系,则这两种生物之间的关系正确的是()A.一种生物在竞争中得到保存,另一种生物在竞争中遭淘汰B.两种生物和平共处,都得到保存C.两种生物有各自相对稳定的种群数量D.两种生物各自的种群相等并且相对稳定解析:选C。
竞争虽然是两种生物相互争夺共同资源和空间的现象,但在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中,由于多方面的调节作用,结果必然是C。
19.目前气象预报中有“紫外线指数”的内容,提醒市民注意避免紫外线伤害。
造成地面紫外线照射增强的直接原因是()A.滥伐森林B.水体污染C.南极冰川融化D.臭氧层破坏解析:选D。
臭氧层可吸收紫外线,臭氧层被破坏后,照射到地面上的紫外线增多,使皮肤癌发病率增加,使农作物和植物的产量和质量下降。
20.某环保部门在凌晨2点选择某养猪场附近河流的四个不同地点测量其溶氧量,结果如图所示,根据图示分析不.正确的是()A.这条河流污染最严重的是地点3附近B.污染最可能从地点2附近开始C.地点3溶解氧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光照不足,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减弱D.地点4数据表明该河流具有抵抗力稳定性解析:选C。
该河流主要为猪粪、遗体等有机物的污染,消除有机物污染主要是依靠好氧微生物的有氧呼吸彻底分解有机物。
地点3的氧气最少,主要是因为该处有机物污染最严重,好氧菌大量繁殖,消耗水中大量的氧气,而凌晨2点不存在光合作用的问题;抵抗力稳定性的定义是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0分)21.(12分)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各食物链交错而成的食物网,请回答:(1)在生态系统中,由于多种生物____________,因而可以交错联结成食物网。
该食物网中,共有食物链________条。
如果将食虫鸟和食虫昆虫迁出,则在一定时间内将会影响系统的稳定性,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该食物网中蛇和鹰的关系是________,蛇处于第四营养级的渠道有________条。
(3)在该生态系统中,除了列出的成分外,还有两种未列出的成分是________。
(4)若分析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状况,应从系统中________开始。
若第二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为2124.7 kJ,第三营养级同化的能量约为271.7 kJ,则能量从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为________。
解析:食物网是由于多种生物在食物链中占有不同营养级而交错联结形成的,由于食虫鸟和食虫昆虫的迁出,使植食性昆虫大量繁殖,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生产者受到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