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综合实训课程的组织与实践摘的要:针对目前高校教学与社会实际应用脱节,高校毕业生越来越不能满足企业用人单位需求的问题,本文从职业教育发展的角度出发,在分析了传统教学方式的存在的一些不足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对职业能力、工程能力、职业素养为培养目标的观点,结合我院《网络综合实训》课程教学过程中进行的一些改革及实践,对综合实训课程的组织及实施的做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综合实训学习情境实训室建设课程考核进入21世纪,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现代化服务业的崛起,以培养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标的职业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
强化职业院校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职业技能的培养,是《国务院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决定》的要求,也是用人企业的要求。
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是循序渐进的,从分散的知识、单项的技能到各科知识、技能的综合应用、从校内实训到企业顶岗实习,既是一个量变过程也是一个从“学”到“用”的质变过程。
这一转变能否顺利实现,关键在于上岗前校内综合实训课程的质量。
1. 对综合实训课程定位的理解综合实训课程是学生进行过专业课程(理论)学习之后的综合训练课程。
通过对所学理论知识、操作技能的综合应用,将一个个独立的知识、技能进行融合、提升,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技能体系,用以完成实际工作中的某一任务。
现代企业或用人单位在招聘新员工时,有无工作经验是重要考核指标之一,而对于刚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除了利用业余时间参加一些社会实践外,获取这种工作经验的途径少之又少。
而即使是参加的一些社会实践工作,对专业知识、职业素养、工程经验等企业更为看重的“工作经验”也是帮助不大。
那么,能不能让学生在学期间就能获取这些有用的“工作经验”呢,我认为通过综合实训课程的开设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帮助的。
综合实训环境和过程虽不同于实际工作环境与实际工作过程,但学生通过综合实训课程的学习,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了解实际工程的工作流程,让学生在实训过程中,了解和掌握相关技术规范、操作方法、工程经验等。
2. 实训课程的设计2.1职业岗位能力分析通过对用人单位实访、查阅企业聘用人员要求、毕业生反馈等渠道获得的信息进行归纳总结,发现对网络工程人员、网络维护管理人员等相关职业岗位的能力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网络的设计规划能力☆网络工程的施工能力☆网络设备的调试配置能力☆服务器的搭建、网络服务的配置能力☆网络安全管理能力2.2学习情境设计通过对职业岗位能力进行分析后,接下来就要设计相应的学习情境,通过对这些学习情境的学习,可以让参加实训的学生掌握相应的岗位能力。
针对以上这些岗位能力,在网络工程实训中共设置了以下四个学习情境:组建对等网、组建网吧、组建中小型办公网、组建运营网络系统。
这四个学习情境由简单到复杂,前后之间有一定的重复和交叉,将不同的工程能力分散到各个学习情境中。
在前一个学习情境中学习掌握的能力,在后一个学习情境中要求学生独立完成,通过反复多次的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该项技能。
课程整体设计如图1所示。
2.3课程单元设计每个学习情境相当于一个完整的实际工程,为了便于组织教学及让学生更加深刻的掌握相应的能力,每个学习情境可以分解为若干个任务。
对应网络工程综合实训的四个学习情境,任务分解如表1所示。
每一个任务对应着一项比较具体、明确的能力训练,如组建对等网中的任务一双绞线制作,要求参加实训的学生以实际工作需求为准,熟练掌握直通线、交叉线的制作。
在这里,一定注意是以实际企业要求为准,而不单单就是将网络做通而以。
在后面的学习情境中,还需要用到制作直通线或交叉线这个能力,而在后面的学习情境中,就要以学生为主,让学生独立完成这部分工作,这样通过多次反复的训练,就是培养学生的工作经验。
2.4实训室建设探索实训室在开展实训的场所,实训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实训的效果。
目前的实训室或实训基地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在学校内,专门针对某上课程、岗位或能力而建设的实训室,另一种是校企合作,让企业真实的工作环境作为学生的实训基地。
这两种实训室应该说各有利弊。
以企业真实工作环境作为学生实训基地在操作上很不容易实现,很多学校其实还是以建设专门的实训室为主。
实训室应能尽可能的仿真出真实工作环境的效果,但实训室又并不是真实工作环境的缩减或复制,应该针对不同的实训内容,结果教学的特点来建设实训室。
通过几年来不断的摸索,个人认为实训室建设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设备类型的多样化由于同一种类型的产品会有不同的厂家、不同的型号,在实训室选择产品时应注意设备类型的多样化,让学生可以见识更多,有更广泛的知识面。
如网络交换机和路由器,常见的就有cisco、华三、华为、锐捷、神码等厂家的产品,这些设备的工作原理基本一致,但是操作界面、操作命令等又各有不同,让学生充分了解不同厂商不同类型的产品对学生而言既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又为他们今后更进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
然而实训室又不同于真实的工作环境,不可能将市场上所有类型的产品都购买过来,也不会去购买那些比较高端的产品,因为那样性价比很差,而且设备的贬值会很快。
对于这一点,可以采用一些课件或展品等方式解决,在学生学习时,由指导教师对没有的设备做一下介绍,看一下这些产品的图片或视频,帮助学生学习理解。
(2)突出职场氛围在校内实训室里最难做到的就是职场氛围的建设,如果不能很好的体现出职场氛围,那么学生的学习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切忌不要打实训室弄成简单的设备堆砌,而是应该针对不同的实训内容,有针对性的建设相应的职场氛围。
比如可以将实训室划分成不同的区域,每个区域完成相应工作;要求学生在实训室穿着统一的工作服等。
(3)关注企业真实需求实训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企业真正需要的员工,因此一定要时刻关注企业的真实需求,一些落后的、被淘汰的、应该范围不广的技能要坚决去掉,而重点要训练那些企业现在应该最为广泛、企业迫切需要的工作技能。
最好实训室能与企业联合组建,让企业定期派工程师参与实训内容的制定,实训过程的指导等工作。
(4)严格的工作流程规范学生在学校学习有时主动性不强,自律性较差,这些都是他们走向工作岗位要克服的缺点,那么在进行实训过程中,就要有意识的加强对学生这些方面素质的养成。
应为实训室制定严格的工作流程规范、严格合理的管理制度,并严格认真的进行履行。
3. 实训课程的组织与实践3.1以项目组方式组织教学因为实训场地、实训设备等限制,很难保证每个学生都独立使用一组完整的实训设备进行训练,所以在实训的组织时,可以采用项目的方式进行教学组织。
采用项目进行组织教学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集体荣誉感,而这些又都是现代企业所十分看重的职业素养。
每个项目组以4-5人一组为宜,选定一个组长。
项目组的组成方式可以由学生自愿结合,也可以由指导教师指派,但要尽可能保证每个项目组的人员搭配合理,每个项目组尽可能男女生混合,避免某一组成员性格相似。
在实训过程中,每个项目组共同完成一个实训项目,每个同学在一个实训项目中可以有不同的分工,但要明确指出,对整个实训项目的各个环节和技能,项目组的每个同学都要掌握。
这样,通过多次反复的训练,有助于学生对实训技能的熟悉与掌握。
3.2分层次的教学过程由于学生学习能力不同,自身的基础不同,可以在设计实训项目时划分出不同的层次。
如可以将实训项目分为必做的和选做的。
对于学习主动性强、学习能力好的学生,在完成必做的实训项目后,还可以再进行选做的实训项目。
这样既能保证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会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热情,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学习方法和自信心。
如在进行配置web服务器实训任务时,必做的实训内容包括主页的制作;tcp/ip配置;主页的发布;web站点测试等内容。
选做的实训内容包括安全证书机制;ssl配置;主机头配置;资源访问限制点。
这样,对于大部分同学,都可以完成必做的实训项目,而一部分学习能力较强,学习积极性又很高的学生,就可以尝试去进行选做实训项目的训练。
对于这一部分的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习的效果和效率都会大大加强。
同样,如果班里有一批这样的学生,也会带动那些学习主动性差的学生,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3.3考核方式考核方式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
在实训课程的考核上,应注意体现对学生能力的考核,用过程考核取代传统的笔试考核方式。
所谓过程考核,就是指将整个实训过程做为考核的对象。
学生综合实训课程的成绩由两部分组成,分别是职业素质成绩和实训过程成绩。
所占比例可以指导教师根据相应课程特点制定,但职业素质成绩所占比例不宜过低。
比如我在进行网络综合实训时,职业素质成绩占40%的比例,这样可以强制学生养成一些比较好的工作习惯。
职业素质考核的主要内容包括:出勤;迟到早退;有无安全事故;是否按实训室管理要求进行实训。
实训过程成绩计算较为复杂一些。
一般由指导教师给出项目组成绩。
每个学生的实训过程成绩=项目组成绩*系数(系数由项目组组长根据成员表现给出,系数不能大于1,即个人实训过程成绩不能超过项目组成绩)。
实训项目评分表可参考表2格式。
4. 结束语开展综合实训课程已经是进行职业教育的必由之路,如何组织好实训课程也是我们当前要考虑的一项重要任务。
通过前面的介绍,我认为综合实训首先要从岗位能力分析入手,确定好要培养的能力以后,进行相应实训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设计,建设有相应特色的实训环境。
同时,为了保障实训效果,还要设计出一套良好的考核方式。
参考文献:[1]孙连栋.数控技术专业综合实训课程方案的研究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08,(01).[2]朱雄军,杨旭东,陈晴.高职计算机网络专业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设计[j].职业技术教育,2008,(05).[3]陈顺立,邓荣,姜雷,何同林.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j].职业教育研究,20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