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公路行业品牌提升公共服务水平荆州市公路管理局近几年来,荆州市公路局在市委、市政府以及省、市交通主管部门的领导下,紧紧围绕公路发展目标,锐意进取,克难奋进,积极探索文明创建的新路子,逐步形成了“以培养人才为根本、以创新机制为动力、以服务人民为宗旨、以公路文化为内涵”的创建思路和特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连续6年三届摘得全省公路系统“养护路政费收优胜杯”桂冠,连续两届被省委宣传部评为理论学习先进单位,被省政府授予全省“十五”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先进单位。
2005年,被省委、省政府授予“文明单位”称号。
取得这些成绩,我们主要做到了“四个着眼、四个高”:一、着眼人才培养,打造高素质的公路队伍(一)抓班子。
为建设一个坚强的领导集体,我们注重在“学习、团结、民主、廉洁”方面狠下功夫。
一是在学习上。
坚持每季度开展一次学习交流活动,结合工作每次确定一个新主题。
近两年,组织理论学习58次,邀请专家讲座10次,人均做学习笔记达8万字。
二是在团结上。
讲究团结协作、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做到工作上同演一台戏,理财上共下一盘棋,用人上齐操一把尺;三是在民主上。
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坚持重大事项集体研究决定制度;四是在廉洁上。
坚持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班子成员在个人住房、用车等方面坚持标准,不搞特殊。
(二)育人才。
针对公路等级提高,科技含量增大的实际,我们加大了人才培养力度。
一是出台了《职工教育管理办法》等办法,鼓励干部职工参加学历培训;二是对干部职工进行职业道德、文明执法等方面的学习教育,提高他们的责任意识、服务意识;三是定期开展专业技术比武活动,对技术创新的职工进行重奖;四是在开展科研活动中培养人才。
开展了“旧混凝土路面加铺层结构研究”等多项科研课题,分别获省市科技奖。
(三)树典型。
我们从三个方面开展学树典型活动。
一是培养典型。
坚持做到三个面向:面向基层和一线,培养出交通部先进个人刘永红等多名基层模范;面向技术型人才,培养出以“湖北省中青年专家”李同祥为代表的一批科研人才;面向创新型改革人才,培养出省公路系统“十佳管理标兵”彭刚武等一批锐意改革的管理人才。
二是学习典型。
一方面组织学习陈刚毅等先进典型,另一方面开展向系统内“五个十佳”的学习活动,并组成先进人物事迹报告团,在全市进行巡回演讲。
三是宣传典型。
利用《荆州公路快报》编发先进典型的事迹,编辑成书供干部职工学习,并在新闻媒体上进行大力宣传。
二、着眼机制创新,建立高效率的管理模式为使创建活动充满生机和活力,我们明确目标,创新机制,以高效率的管理促进创建活动向全方位、多层面方向发展。
(一)确立创建目标。
2002年,我们就确定了“用4年时间,市局创建成省级最佳文明单位”的目标。
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做到了“三高”:一是高规格。
成立了由局长、党委书记任组长,局党委成员任副组长,各科室负责人参加的文明创建领导小组;二是高标准。
坚持每年召开专门的会议,把创建计划同其他工作一同规划部署、一同组织实施、一同检查落实,并签订目标责任书,责任到人;三是高投入。
全市每个单位都列有专项创建资金,先后投入5000万元对省市级文明路段进行靓化、美化。
(二)推进行业改革。
我们积极打造行业管理的体制优势,2002年就确定了行业改革工作思路,拟定了实现“两个置换、两个分离”的改革目标。
通过几年的努力,市县两级机关管理人员由400多人精简为230人,建养企业及附属三产业完成了剥离改制工作,成立了19家有限责任公司,其中有7家公司实现了民营化改造,有2451名职工置换了身份,实行了人事代理。
改制后,行业呈现勃勃生机,如全市改制后的企业2006年承接货币工作量近9亿元,是改制前的2.5倍。
我们的改革经验被省公路局誉为“荆州模式”,交通部专家到我局进行了改革调研。
2006年底,我们又顺利完成了局机关第二轮改革,一批德才兼备的年轻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三)丰富活动载体。
我们深入开展了文明细胞创建活动,做到创建无死角。
局机关开展了创文明科室、文明家庭等活动;路政开展了文明执法活动;费收开展了文明示范窗口、青年文明号创建活动;公路施工开展了创“刚毅式班组”、做“刚毅式个人”活动;养护开展了创星级公路站活动;此外,我们大力开展了省级文明路的创建活动,并延伸了这一做法,开展了市、县级文明路的创建活动。
共建成省级文明路2条,市、县级文明路共10条,总里程达到515公里。
通过这些活动塑造了良好的公路窗口形象。
三、着眼社会需求,实施高质量的精品工程(一)公路建设突飞猛进。
几年来,我们筹资新建、改造公路11条、桥梁25座。
同时,积极响应党中央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号召,修建通乡公路650公里、通村公路1580公里,实现了村村通公路的目标。
为保证公路建设质量,我们严格实行了“项目法人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廉政责任制”五制管理,建立健全了“政府监督、社会监理、企业自检”三级质量保证体系。
全市新增等级公路2363公里,等级公路比重达到了94%。
(二)公路养护畅洁绿美。
随着近年来交通量增大,路面破损较严重,危桥数量有增多的趋势。
对此,我们在全市实施了“畅洁绿美安舒”工程,加大对公路养护、绿化的投入,共投入改造资金4.3亿元。
工作中,我们运用新设备、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完成国省道干线主要路段及通乡路段的路基路面项目14个,公路绿化里程3459公里,完成GBM工程640公里,加固44座危桥。
2006年11月底,我们迎来了全省公路养护安保工程现场会和全省公路养护职工技术比武活动在荆州召开。
目前,全市干线公路的行车环境令人赏心悦目。
(三)公路管理依法规范。
我们依据《公路法》实施“精细管理”。
一是强化路政管理。
通过开展路政巡查,与交警、土地、城建等部门联合执法等活动,有效控制了“红线权”。
近年来无一起公路“三乱”现象发生。
2006年10月,我们在全省路政人员军训考核中荣获第一名;二是规范了通行费管理。
我们在“宣传、协调、清理、堵漏”上下功夫,确保了费收额年年过亿元;三是加强了财务管理。
在全省率先建立了财务远程监控系统,对资金实行动态跟踪管理;四是狠抓了安全管理。
我们建立健全安全机构,责任到人,做到检查细致、整改及时。
如石首三义寺长江渡口实现34年无安全事故,在全省独树一帜。
四、着眼环境建设,营造高品位的文化氛围在搞好公路建设、养护的同时,我们通过改善内部环境、提高干部职工的物质和精神生活质量,逐步夯实荆州公路文化底蕴。
(一)通过规范统一的标志展示特色。
我们注重通过抓好“窗口”硬件设施建设来体现公路行业文化的特色。
机关办公楼都进行了维修,建立了局域网,建成了有特色的档案室、荣誉室、图书室,机关科室都建立了职责牌,50%以上的机关实行了无纸化办公。
机关、站点、中队都有乒乓球台、篮球场等活动场所,配备了健身器材。
此外,我们还要求施工单位搞好施工现场管理,各施工企业都有自己的标语、口号以及展示企业形象的旗帜。
(二)通过周密细致的工作丰富文化。
我们从各个方面来践行和丰富荆州公路精神,逐步形成自身特色。
一是在工作细节中体现行业文化。
我们对机关大院的宣传标示牌进行精心设计,充满行业文化的韵味;二是在基层工作中展示行业文化。
公路站门前都写有“以站为家,以养路为业,以养好路为荣”的标语;三是在宣传报道中突出行业文化。
我们一方面办有行业特色的《荆州公路快报》,另一方面,我们在新闻媒体上开辟富有特色的专栏,在《荆州日报》刊载《新时期筑路者之歌》等,提高了行业知名度,展示了行业新形象。
提速创优谋发展务实创新谱新篇荆州市港航管理局2006年,荆州港航海事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始终坚持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以加快港航事业发展为中心,以“学创建”活动为载体,以“刚毅精神”为动力,提速创优谋发展,创新思路抓安全,务实高效抓项目,夯实基础抓管理,突出特色抓创建,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好中求快、快中创优,谱写了荆州港航海事事业发展的新篇章。
港航建设完成投资1.1亿元,超过“十五”期港航建设投资的总和;水路“四费”征收再创新高,完成1910万元;全市本籍船舶和辖区水域未发生一起等级以上安全事故;港口吞吐量完成1450万吨,同比增长2%;集装箱完成3.9万标箱,同比增长76%;船舶运力净增4.15万载重吨;全市港航海事系统未发生腐败案件。
我局在全省港航海事系统行政执法比武活动中荣获一等奖,局党委被评为全市交通系统先进党组织,沙市区港航海事处被授予全国海事执法示范窗口和全省交通系统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
一、“合力共建、振兴水运”形成新格局省政府3月17日召开了“合力加快港航建设,促进沿江经济发展”工作会,给全市港航海事事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我们紧紧抓住这一有利时机,积极主动向政府和交通主管部门汇报工作,争取政府领导,出台优惠政策,落实地方政府作为港航管理、港航建设和水上安全工作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地方党委、政府、社会各界的积极性,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形成社会办水运的合力,构建“合力共建、振兴水运”的新格局,推动荆州水运又快又好发展。
(一)落实了各级政府在港口规划和建设方面领导者和组织者责任。
由市政府组织和主持荆州市港口总体规划修编和评审工作,市政府各委、办、局积极主动为港口规划修编提供资料,市交通局为港航部门解决港口规划修编及评审的工作经费问题。
在推动盐卡二期工程建设中,由市政府牵头成立建设指挥部,并由市政府划拨354亩土地置换用作工程建设用地。
石首市委、市政府在石首综合码头建设中,除无偿为工程建设划拨了200亩土地外,还对进出港区道路、征地拆迁和“三通一平”等基础设施建设均进行了配套投资。
(二)落实了政府作为水上安全管理的责任主体。
荆州市安委会已将水上安全列为全市安全工作的三大重点之一。
市人大也定期对全市水上安全情况进行视察。
县市区及乡镇政府作为乡镇渡口安全管理的责任主体地位得到落实,在乡镇机构改革过程中,专门为涉渡乡镇落实一名乡镇渡口安全管理员的编制,做到机构、人员、经费、责任“四落实”。
洪湖、监利由于通航里程长、渡口渡船多,水上安全管理难度大,荆州市安委会安排两个县市分管领导专门就水上安全工作情况进行述职。
在政府支持下,2006年松滋地方海事部门明确了洈水库区水上交通安全监管执法主体地位,结束了长达12年的洈水库区水上安全管理责权纠纷。
二、港航建设和发展取得新突破面对我市水运业的发展总量不大、结构不优、活力不强、发展不快以及行业管理部门条块分割、体制不顺,人员多、包袱重、欠帐多等诸多矛盾和问题,我局坚持从实际出发,做了大量打基础、管长远的工作,全市水运发展走势继续趋好,特别是2006年以来,我们巧借东风、因势利导、进一步理清思路、强化措施,港航建设和发展取得新突破。
(一)招商引资,发展港口。
一方面积极推动政府作为港口建设的主体,市政府在加快荆州交通发展意见中,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支持港航建设的政策措施,形成了加快港口建设的“大环境”,另一方面,加强了港航部门服务港口建设的力度,形成了港口建设的“小气候”,通过政策吸引、环境吸引、服务吸引,使港口建设成为社会资源充分涌流的资源“洼地”,创造港航持续发展的后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