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自然地理学》作业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自然地理学的创始人是。
A.洪堡德 B.道库恰耶C.伊萨钦科2.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
A.地理环境B.自然地理环境整体 C.PRED系统3.景观生态学的创始人是。
A.贝尔B.索恰瓦C.帕萨格4.冷湿的森林沼泽环境的标型元素是。
A.Fe+B.Fe++ C.Ca++5.《21世纪议程》是在年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提出的。
A.1972B.1987C.19926.坚持地理环境决定论的人是。
A.孟德斯鸠B.道库恰耶夫C.白吕纳7.从土地评价的类型来看,美国八等制基本上属于。
A.潜力评价B.适宜性评价C.经济评价8.按照道库恰耶夫的理解,是自然地理综合体的一面镜子。
A.植被B.土壤C.气候9.美国八等制的土地潜力级主要是根据划分的。
A.土壤B.适宜性C.限制性10.土地评价因素的选取原则主要是。
A.因评价用途的不同而不同B.因地区的不同而不同C.A和B D.因评价者的理论水平差异而不同11.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创始人是。
A.道库恰耶夫B.洪堡德C.伊萨钦科12.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
A.地理环境B.自然地理环境C.PRED系统13.景观学的创始人是。
A.贝尔格B.索恰瓦C.帕萨格14.干旱草原环境的标型元素是。
A.Fe++ B.Fe+++ C.Ca++15.可持续发展的概念首次是在年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提出的。
A.1972B.1987C.199216.或然论的创始人是。
A.维达尔·白吕纳B.罗士培C.拉采17.从土地评价的类型来看,FAO土地评价纲要基本上属于。
A.潜力评价B.适宜性评价C.经济评价18.按照狭义理解,属于地带性规律。
A.纬度地带性B.垂直地带性C.水平地带性19.FAO土地评价纲要的土地适宜级主要是根据划分的。
A.适宜性类别B.适宜性程度C.限制性因素20.地理系统(自然地理系统)是由首先提出的。
A.贝尔格B.索恰C.帕萨格21.湿热环境的标型元素是。
A.Fe++ B.Fe+++和Al+++C.Ca++22.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最早是在中提出的。
A.《我们共有一个地球》 B.《我们共同的未来》C.《21世纪议程》23.协调论的思想是由提出的。
A.罗士培B.维达尔·白吕纳C.拉采尔24.从土地评价的类型来看,《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的评价系统基本上属于。
A.潜力评价 B.适宜性评价C.经济评价25.按照广义理解,属于地带性规律。
A.纬度地带性B.垂直地带性C.水平地带性D.A、B、C26、山体越高,垂直带谱越。
A.简单B.复杂C.不变27.下列区划方案中属于交叉单列系统的是。
A.罗开富的区划方案B.任美锷的区划方案C.黄秉维的区划方案28.坚持地理环境决定论思想的学者是。
A.拉采尔B.罗士培C.维达尔·白吕纳29.从土地评价的类型来看,城镇土地基准地价评估的评价系统基本上属于。
A.潜力评价B.适宜性评价C.经济评价30.下列区划方案中属于统一单列系统的是。
A.黄秉维的区划方案B.席承藩的区划方案C.任美锷的区划方案二.填空题1.近代地理学早期萌发的综合自然地理学理论集中反映在的著作中,在他的著作中,提出了自然综合体思想和自然地带学说。
2.自然地理环境的结构主要包括要素结构、结构和结构。
3. 元素是所有环境的标型元素;而元素是特定环境的标型元素。
4.生态系统能量流的基本特点是:一是;二是;三是能量流符合热力学第一、二定律。
5.一条冲沟在土地分级上相当于一个;而一个黄土梁坡则相当于一个。
6.土地评价的基本原则有、和比较的原则。
7.带段性和省性属于尺度的地域分异规律;而热力分带性则属于尺度的地域分异规律。
8.气候的年际变化属于分异,而气候类型的空间分布则属于分异。
9.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准则是公平、和。
10. 对于综合自然区划等级系统的类型而言,黄秉维的《中国综合自然区划(初稿)》基本上是一个系统;而赵松乔的《中国综合自然区划的一个新方案》是一个系统11.在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发展过程中,是我国古代有关土地类型的代表著作;而是我国古代有关自然区划的代表著作。
12.生态系统中的生态金字塔主要包括金字塔、金字塔和能量金字塔三种。
13.某一级阶地在土地分级上相当于一个;而一个阶级面则相当于一个。
14.水平地带性属于尺度的地域分异规律;而垂直带性则属于尺度的地域分异规律。
15.“斗转星移,冬去春来”属于分异,而“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则属于分异。
16.黄秉维的《中国综合自然区划(初稿)》把全国划分成3大区,6个热量带和青藏高原区,个地区(亚地区),个自然地带(亚地带)。
17.在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发展过程中,《禹贡》是我国古代有关的代表著作;而《管子·地圆篇》是我国古代有关的代表著作。
18.按演替方向,土地演替可以分为演替和演替。
19.黄秉维在1960年提出了自然地理综合研究方向的三个趋势是:一是水热平衡理论;二是;三是。
20.生态系统与自然地理系统的根本区别在于生态系统是中心的、而自然地理系统是中心的。
21.在土地分级中,土地单元在地貌上相当于一个;而立地在地貌上则相当于一个。
22.“气候王国是一切王国之首......”是论的主要观点;而“在人地关系中,除环境因素外,人本身也是一个积极因素......”是论的主要观点。
23.地方气候属于尺度的地域分异规律;而小气候则属于尺度的地域分异规律。
24.土地系列图包括、和专题内容系列图三个方面。
25.在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发展过程中,《禹贡》的最大贡献是;而《管子·地圆篇》最大贡献是26.按演替速率,土地演替可以分为演替和演替。
27.热力分带性属于尺度的地域分异规律;而垂直带性则属于尺度的地域分异规律。
28.黄秉维的《中国综合自然区划(初稿)》把全国划分成个热量带,个自然地带(亚地带)。
一. 选择题1.A2.B3.C4.A5.C6.A7.A8.B9.B 10.C11.A 12.B 13.A 14.C 15.B 16.A 17.B 18.A 19.B 20.B 21.B 22.B 23.A 24.B 25.D 26.B 27.C 28.A 29.C 30.二.填空:1.道库恰耶夫;《论自然地带学说》2.空间;时间(两者可以互换)3.大气迁移(或空气迁移);水迁移4.能量单向流动;能量以不同方式转换(可以互换)5.土地单元(或限区);立地(或相)6.生产性原则;综合性原则(可以互换)7.大(或大区域);全球(或全球性8地理;地9.效率;生态持续性(可以互换10.交叉单列;统一单列11.《管子·地圆篇》; 《禹贡》12.数量;生物量(可以互换)13.土地单元(或限区);立地(或相)14.全大陆;中(或中区域)15.地理;地域16.18;2817.自然区划; 土地类型8.正向演替;逆向演替或 单向;可逆(双向)19.化学地理或景观地球化学;生态系统(可以互换20.单;多 21.初级地貌形态(或小地貌);初级地貌面(或微地貌 )22.地理环境决定论;或然论(或二元论) 23.中(或中区域);地方性4.比例尺;时间(可以互换)25.划分全国为九州;提出了三等(六级)制评价系统 26.快速演替;慢速演替 27.全球性;中(或中区域) 28.6带(+1区);28三.名词解释:1.自然地理环境:指受自然规律制约的地理环境,包括未受人类活动直接影响或影响微弱和已被人类社会改造利用了的两种状态的地理环境,前者如自然地理的各个组成部分:地质、地理、气候、水文、土壤、植被、动物等。
后者如被改造了的自然环境:绿洲、梯田,人工牧场、人工林等。
2.辐射干燥指数:辐射干燥指数K =R Lr。
随着辐射干燥K 的值增大(0-4),自然地带由森林——草原——中荒漠——荒漠变化。
这种规律也叫地理地带周期律。
3.自然地理环境的节律性自然地理环境的节律性是指由自然地理过程的循环和振荡引起的随时间推移而有规律(周期性)演替的现象。
节律性也称周期性。
通常根据周期性的特点分成三类:1).周期性节律:以严格的时间间隔为循环振荡周期。
如:昼夜节律,年节律,季节节律等;2).阶段性节律:以不等长的时间间隔为循环振荡周期。
如:生物(或人)的生长节律,生物进化节律;3).旋迴性节律:以一定的旋迴阶段为周期。
如:冰期节律(气候旋迴节律),地质旋迴节律,地貌旋迴节律等。
4.自然地带《初稿》中对自然地带的定义:每个地带包括一个可以代表自然界水平分异特征的土类和植被群系纲(平地自成土和生长良好的平地天然植被),具有一定的热量水分组合,相应的隐域性土类和植被,相似的垂直带结构、自然地理过程与自然现象。
5.自然环境容量自然环境容量也叫自然环境承载力,是指自然环境所能容纳人口的数量、资源的数量(资源生产力),以及容纳污染物的能力。
即:6.地理地带周期律:随着辐射平衡值(R )的增加自然带由北极——亚北极——中纬——亚热带——热带;而随辐射干燥指数K 的值增大(0-4),自然地带由森林——草原——中荒漠——荒漠变化,这种规律就是地理地带周期律。
地理地带随辐射净值与辐射干燥指数的变化呈现周期性变化的规律称地理地带周期律。
7.7.综合自然区划::综合自然区划是一种地域研究方法,是关于自然地理区域的划分或合并的研究,它是根据自然条件的相似性与差异性的程度对地域进行逐级的划分与合并的过程,从而划分出不同的自然地理区域。
8.水平地带性:水平地带性是大陆上实际表现出的地带性,是地带性与非地带性因素共同作用形成。
既不从属于地带性,也不从属于非地带性。
定义为:由于纬度和海陆分布的影响,由赤道向两极,从沿海到内陆,在水平方向上呈带状分的地域分异规律性。
分三种类型:1).纬向式:低纬、高纬和中纬。
如,我国东部的平原区的表现。
2).经向式:干湿地带性和大地构造——大地貌组合分异起主导作用,如北美大陆中部:草原→半荒漠→荒漠3).斜交式:地带性与非地带性影响相当。
如我国东北、华北、内蒙的水平地带性。
9.土地适宜性与限制性:土地适宜性是指土地对某种用途的适宜程度,包括适宜性类别(类型)和适宜性程度两个方面;土地的限制性是指土地对某种用途的限制程度,包括限制性类别(因素)和限制性程度两个方面。
土地适宜性与限制性相辅相成,适宜性越大,限制性越小;反之,亦然。
10.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危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既符合局部人口利益,又符合全球人口利益的发展。
自然环境容量 或环境承载力自然环境人口容量:容纳人口的数量自然环境资源容量:资源生产力 自然环境净化能力:容纳污染物的能力1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之间,经过长期不休止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融成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 ----自然地理综合整体(自然地理系统),系统中任何一种的成分或环节的变化,都将影响其它成分甚至整个系统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