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乘员舱内零部件挥发性有机物和醛酮类物质检测方法

乘员舱内零部件挥发性有机物和醛酮类物质检测方法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挥发性有机组分 指利用 TENAX 等吸附剂采集,并用极性指数小于 10 的气相色谱柱分离,保留时间在正己烷到正十 六烷之间的具有挥发性的化合物的总成。 3.2 醛酮组分 指利用 DNPH 吸附剂采集,使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能够测出的甲醛、乙醛、丙酮、丙烯醛、丙醛、丁 烯醛、丁酮、丁醛、甲基丙烯醛、环己酮、己醛等化合物的总称。
1
Q/BYDQ-××.××—××××
吸附剂
与 HJ/T 400 中规定的吸附剂相同
分析设备
用气质联用(GC-MS)和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别对挥发性有机组分和醛酮组分定性定量分 析,分析设备应满足 HJ/T 400 中对于分析设备的要求。
其他
其他可能与样品气体接触的管、阀等需要选择 Teflon 等不产生挥发性有机物的材料。
加热完成后,按照下图所示安装相应的管路。轻揉装有零件的样袋,使内部的气体均匀化,微开阀 门,挤出管道内残留气体。然后安装吸附管按照表 4 的条件进行采样。采样过程中保持表 3 所列的温度 条件。
图 1 采样装置示意图 7.2 方法 2 7.2.1 试验准备
采样袋容积为 10L,应有三个个以上的阀门,使用前需要按照如下程序进行前处理。 (1) 填充容量 40%的纯氮气(纯度 99.999%以上),密封。 (2) 用泵迅速将袋内的气体抽出; (3) 重复上述(1)(2)操作 3 次。 7.2.2 样品准备 样品上切取 80mm*100mm 大小的试片,当样品不适合切取 80mm*100mm 的试片时,切取面积为 8000mm2 的试样或控制样品的重量。 7.2.3 试验 称量并记录样件质量,取前处理后的 10L 采样袋,将样品放入采样袋,将投入口进行加热密封或者
I
Q/BYDQ-1901.771—2012
前言
本标准的编制按照 GB/T 1.1-2000 和 GB/T 1.2-2002 的要求编制。 本标准由汽车工程研究院提出。 本标准由汽车工程研究院产品规划及标准法规部归口。 本标准起草部门:汽车工程研究院汽车材料研究部。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梁鹏、董琳。 本标准于×年×月×日首次发布。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
5-10 天的零件;对于整车开发 SOP 节点后的零
保 存 时 间 件,本测量中所用的零件应为入库后、装车前 材料生产后,于通常保管状态下保存 5-10 天
和条件
的零件。与通常保管状态不同的零件应在报告 后进行测试。
书内注明(温度、湿度、通风状况)。取好的
样品用铝膜或锡箔纸包装后再用 PE 袋密封。
Q/BYDQ-1901.771—2012
乘员舱内零部件挥发性有机物和醛酮类物 质检测方法
2012-XX-XX 发布
比亚迪汽车有限公司
2012-XX-XX 实施 发布
目次
Q/BYDQ-1901.771—2012
前言……………………………………………………………………………………………………………Ⅱ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1 4 试验设备 ………………………………………………………………………………………………… 1 5 样品 ……………………………………………………………………………………………………… 2 6 试验条件 ………………………………………………………………………………………………… 2 7 试验方法 ………………………………………………………………………………………………… 2 8 分析项目 ………………………………………………………………………………………………… 4 9 分析方法 ………………………………………………………………………………………………… 4 10 分析报告 ……………………………………………………………………………………………… 4
挥发性有机组分分析依据 HJ/T 400 附录 B。 醛酮组分分析依据 HJ/T 400 附录 C。 10 分析报告 分析结果格式如表 5。
4
表 5 分析报告格式
Q/BYDQ-1901.771—2012
样品名称
生产厂商
适用车型 样品重量(g)
样品面积 (mm2)
生产日期
试验日期
试验前保存条件说明(温度、湿度)
样件需要在 10 天之内分析完毕。
6 试验条件
6.1 温度条件 试验温度条件按照如下要求。
表 3 试验温度条件
方法 1
方法 2
仪表板、后搁物板 仪表板、后搁物板之 仪表板、后搁物板材 仪表板、后搁物板之
外的零部件

外的零部件材料
采样袋温度
60±2 oC
40±2 oC
60±2 oC
40±2 oC
保温时间
4.5h±5min
4.5h±5min
2.0h±3min
2.0h±3min
6.2 采样管捕集条件 采样管捕集条件按照如下要求。
表 4 采样管捕集条件
方法 1
方法 2
挥发性有机物
醛酮
挥发性有机物
吸附管
TENAX 管
DNPH 管
TENAX 管
采样速度
0.2 L/min
0.8 L/min
0.1 L/min
采样时间
加热完成后,安装相应的管路,轻揉装有零件的样袋,使内部的气体均匀化,微开阀门,挤出管道 内残留气体。然后安装吸附管按照表4的条件进行采样。采样过程中保持表3所列的温度条件。 7.3 吸附后的采样管保存条件
已捕集完的TENAX管应立即进行定量分析,在无法立即分析的情况下,应用密封卡套密封管的两端, 再用铝箔纸包好捕集管,并做好标记,在冰箱中冷藏(4-10℃)保存(保存期限最多一周)。

采样袋容量 / L

加热温度 / oC
充入氮气体积 / L 加热时间

TENAX 捕集速度
TENAX 捕集时间

DNPH 捕集速度
DNPH 捕集时间
样品试验结果-空
分析项目
空白样结果
样品试验结果
白结果

甲苯
乙苯
二甲苯
苯乙烯
对二氯苯
试验
邻苯二甲酸二正
结果 μg/m3/样品
丁酯 邻苯二甲酸二(2-
乙基己基)酯
正十四烷
甲醛
乙醛
丙酮
丙烯醛
丁醛
TVOC
5
乘员舱内零部件挥发性有机物和醛酮类物质检测方法
编 制: 校 核: 审 查: 标准检查: 批 准:
日期: 日期: 日期: 日期: 日期:
修 改记录
年代号 代替年代号 修改人
修改原因
2012
首次发布
实施日期 批准人 2012-03-01 廉玉波
7.1.2 试验 称量并记录样件质量,取前处理后的 2000L 采样袋,将样品放入采样袋,将投入口进行加热密封或
者采用不会漏气的构造将其密封。向采样袋内充入其容积 40%左右的纯氮气后,用泵将气体抽出;反复 进行 3 次后在常温下注入 1600L 纯氮气,记录充入氮气的量。另取一空白采样袋,不放样品,执行以上 步骤。将两个采样袋放入环境舱加热至表 3 规定的温度后,保温 4.5h±5min。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 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 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HJ/T 400 车内挥发性有机物和醛酮类物质采样测定方法
3
Q/BYDQ-××.××—×××× 采用不会漏气的构造将其密封。向采样袋内充入其容积 40%左右的纯氮气后,用泵将气体抽出;反复进 行 3 次后在常温下注入 4L 纯氮气,记录充入氮气的量。另取一空白采样袋,不放样品,执行以上步骤。 将两个采样袋放入环境舱加热至表 3 规定的温度后,保温 2.0h±3min。
II
Q/BYDQ-1901.771—2012
乘员舱内零部件挥发性有机物和醛酮类物质检测方法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乘员舱内零部件及材料挥发性有机物和醛酮类物质的检测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汽车内饰、行李箱装饰件等零部件及与乘员舱导入空气接触的零部件及材料。方法 1 适用于零部件及总成,方法 2 适用于材料或零部件取样。
已捕集完的DNPH管应立即用乙睛洗脱,若不能及时洗脱,应用铝箔纸包好在冰箱里低温保存(保存 期限最多一周),但保存温度不能低于4℃。乙腈洗脱液,应尽快分析,若不能及时分析,应在冰箱中冷 藏保存,保存时间最多一周。 8 分析项目
本标准的分析项目包括以下 15 种化合物:苯、甲苯、乙苯、二甲苯、苯乙烯、对二氯苯、邻苯二 甲酸二正丁酯、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正十四烷、甲醛、乙醛、丙烯醛、丙酮、丁醛以及 TVOC。 9 分析方法
15 min
30 min
10 min
采样量
3L
24 L
1.0 L
醛酮 DNPH 管 1.0 L/min 2 min 2.0 L
7 试验方法
2
Q/BYDQ-1901.771—2012 方法 1 适用于零部件总成的试验,方法 2 适用于材料及零部件取样的试验。 7.1 方法 1 7.1.1 试验准备 采样袋容积为 2000L,应有三个个以上的阀门,使用前需要按照如下程序进行前处理。 (1) 填充容量 40%的纯氮气(纯度 99.999%以上),密封。 (2) 用泵迅速将袋内的气体抽出; (3) 重复上述(1)(2)操作 3 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