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严重创伤急救医疗质量控制指标

严重创伤急救医疗质量控制指标

严重创伤急救医疗质量控制指标
(一)院前急救医疗质量控制指标
急性创伤患者从现场转诊至具备急性创伤救治能力的急救网络医院的准确率。

(二)急救网络医院急救医疗质量控制指标
1.严重创伤患者到达医院后至开始进行抢救的时间。

2.从就诊到完成全身快速 CT、胸片和骨盆片的检查时
间。

3.患者需紧急输血时,从提出输血申请到护士执行输血
的时间。

4.存在有上呼吸道损伤、狭窄、阻塞、气管食管瘘等影响正常通气时建立人工气道时间。

5.张力性气胸或中等量气血胸时,完成胸腔闭式引流时
间。

6.抢救室滞留时间中位数:急诊抢救室患者从进入抢救
室到离开抢救室的时间(以小时为单位)由长到短排列后取其
中位数。

7.严重创伤患者从入院到出院之间的手术次数。

8.严重创伤患者重症监护病房住院天数。

9.严重创伤患者呼吸机使用时长(以小时为单位)和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率。

10.严重创伤患者(ISS≥16 者)抢救成功率。

11.创伤患者入院诊断与出院时确定性诊断的符合率。

12.年收治创伤患者人数。

13.接受外院转诊患者比例。

14.需要转诊治疗的创伤患者转诊比例。

15.创伤患者年平均住院日。

一、接警
1.急性创伤患者呼叫 120,接警调度员准确记录呼救者基本信息及联系方式;
2.询问患者症状、意识状态,评估生命体征,指导可能的血压、心率的监测,指导必要的现场自救;
3.优先调度就近救护车出诊。

二、出车
1.急救网络医院接到 120 急救指挥中心调度指令后,3 分钟内出车;
2.救护车司机使用导航设备寻找最快捷的道路,随车平板电脑按照实际情况记录各相关时
间节点;
3.急诊医师与创伤现场联系,初步了解伤员位置、人数、伤情、致伤原因、急救所需特殊物品等,进行必要的自救互救指导及联系可能帮助(如110、119 等),同时计划到达现场要采取的急救措施。

三、现场救治及评估
1.对于生命体征不稳定的严重创伤患者,现场进行紧急救治,对于心脏骤停患者立即给予心肺复苏术。

2.根据 ABCDE 法分别对气道、呼吸、循环、功能、暴露和环境控制进行评估,发现危及生命的情况时应立即进行
处理。

初级评估:A、通畅气道与颈椎保护,手法开放(仰头提颏法或双手托颌法)或建立确切气道(气管插管) B、呼吸:通气与氧合(鉴别并处理危险情况:张力性气胸、连枷胸、大量血胸、开放性气胸)C、循环:控制出血(确定性止血,开放静脉通路) D、残疾和神经功能评估(GCS 评分、固定重要部位骨折) E、暴露与环境控制(防止低体温)
初次评估,特别是ABC 阶段,只有在前一个项目达到复苏目标后才能继续下一个项目的评估。

三、现场救治及返院途中处理
1.患者GCS≤8 分、TI≥10 分,属严重创伤,需高度重视。

对于不具备救治能力的出诊急救站应根据以下原则转运病员:送至高级创伤中心小于 15 分钟者,立即转送;大于 15 分钟者,可视病情送至初级创伤中心或有相应救治能力的急救网络医院,初步明确诊断、稳定病情后转至高级创伤中心。

2.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护理人员 2-3min 记录并汇报病人血压、心率、脉搏、氧饱和度等。

3.与病人亲属沟通病情,签署病情告知书(随行亲属
1-2 人,最好熟悉病人情况、有决断能力)。

4.提前通知院内创伤团队相关病情、预计到达时间、接车注意事项、是否开通绿色通道等。

四、到达医院
交接病人(病人受伤机制、病情、院前救治措施及随行亲属),完成任务后,及时记录患者病情及信息等。

郑州市急性创伤患者院前转运流程图
院前急救人员初次评估伤情
距离最近的高级创伤中心车程超过
离现场最近的高级创伤中心
有相应救治能力的急救网络医院
通知急救网络医院急诊科,做好接诊准
稳定患者生命体征后,迅速转至高级创
伤中心,原则上稳定生命体征后尽快转
运,避免延误伤者抢救
通知急救网络医院急诊科,做好接诊准备
附表
创伤指数(TI)
1
TI 值5—7 分为轻伤;8—17 分为中到重度伤;>17 分为极重伤,预计约有的死亡率。

TI ≥10 分送创伤中心医院
附表
格拉斯哥(GCS)评分
2
12-14 分为轻度意识障碍;9-11 分为中度意识障碍;
8 分以下为重度意识障碍;3 分以下愈后极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