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语文.六年级.文言文阅读一.教师版

小学语文.六年级.文言文阅读一.教师版

文言文的来历第一个“文”,是书面文章的意思。

“言”,是写、表述、记载等的意思。

“文言”,即书面语言,“文言”是相对于“口头语言”而言,“口头语言”也叫“白话”。

最后一个“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种。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

“白话文”的意思就是:“使用常用的直白的口头语言写成的文章”。

比如像说现在的,“你吃饭了吗?”。

在我国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头语言”(口语)和用“书面语言”(书面语)来表述,是不同的,比如,想问某人是否吃饭了,用口头语言表述,是“吃饭了吗?”,而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述,却是“饭否?”。

“饭否”就是文言文,这里,“饭”名词作动词用,意思为吃饭。

中国在1919年以前,所有的文章都是用文言文书面语言写成的。

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

在中华数千年历史中,语言的口语变化非常大,可是文言文却保持相近的格式。

文言文能让不同语言使用者“笔谈”,是一种具有固定格式、却不会非常困难的沟通方法。

文言文常用实词解释【概念解释】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

在文言文中,实词是大量的,掌握较多的文言实词,是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关键。

学习文言实词,应特别注意它在语法上的三个主要特点:一是一词多义,二是词义的古今变化,三是词性的活用。

【实词辨析】1. 识别通假字,掌握其本字、读音和意义。

古今通假现象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对于我们来说,一要掌握通假现象的原则,即通假字和本字读音必须相同或相近,如“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中“要”通“邀”,读作“yāo”;二要靠平时积累,牢记所学课文中注释所指出的通假字。

注意,如果通假字与本字读音不同,应读本字的现代读音。

如“火齐之所及也”中“齐”通“剂”,应读“jì”。

2. 辨析词的古今义,古今异义的词语是学习文言文的重点之一。

一要注意古今词义的差别,积累课内所学课文中的古今异义词,如“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中“河”专指“黄河”;而现在已是一个普通名词,成为河流的通名。

再如:“扁鹊望桓侯而还走”中“走”是“跑”的意思;现代汉语中的含义是“行走”。

二要注意不要把连在一起的两个文言单音词误认为现代汉语的双音合成词。

如“中间力拉崩倒之声”中“中间”是两个词,意思是“里面夹杂着”。

3. 正确解释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意思义。

在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情况很多,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里是一个意义,在那个句子里又是另一个意义。

阅读文言文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多义词的情况,这是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重要基础。

怎样确定它们在句子中的意义,要根据上下文和文章内容来考虑。

如“温故而知新”,“故”的意思是旧的,“桓侯故使人问之”,“故”意思是特意。

在学习时,还应对一词多义现象及时总结、归纳,并牢记例句。

4. 词类活用。

在古代汉语中,词类一般是比较稳定的,但是有些词在特殊情况下会改变它的词性,起了另一类词的作用。

这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叫“词类活用”。

【词语汇编】书①书信:使人遗赵王书(廉)是时曹操遗权书(赤)②书写书法:凭几学书(项)③字:六体者古文、奇字、篆书、隶书……(《汉书艺文志》)④书籍:积书满架(项)无从致书以观(送)请①请求:(秦王)固请(廉)②谦辞:臣请完壁归赵(廉)对①回答:对曰"臣尝有罪……(廉)奏对称旨(谭)②对着:对酒当歌(《短歌行》)幸①幸而:大王亦幸赦臣(廉)故幸来告良(鸿)②宠爱: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如姬最幸(信)③宠信:君幸于赵王(廉)许①答应、允许:宁许以负秦曲(廉)②大约:潭中鱼可百许头(《小石潭记》)高可二黍许(《核舟记》)负①倚仗、凭借:秦贪负其强《廉》负势竟上(与)②承担:宁许以负秦曲(廉)予此行所负之责任(黄)③背弃:决负约不偿城(廉)④辜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吾上恐负朝廷(左)⑤背肉祖负荆(廉)王负剑(荆)⑥败胜负之数(六)立①即刻、马上:赵立奉壁来(廉)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鸿)②站立:故久立与其客语(信)提刀而立(庖)③直立:大石侧立千尺(石)立土动即百尺(梦)交①交情:为刎颈之交(廉)②交往:臣以为布衣之交(廉)交游士林(赤)③相交、交互:叶叶相交通(孔)疏条交映(与)设安设,设置:设九宾于廷(廉)引①引导:左右引相如至(廉)②牵引、拽:或欲引相如去(廉)见人方引婴儿欲投之江中(察)③后退:相如引车避匿(廉)引次江北(赤)恐①恐怕:秦王恐其破璧(廉)恐不任我意(孔②害怕:舟人大恐(石)毕①完尽:录毕,走送之(送)毕礼而归之(廉)②都,全:靡不毕现(屈)卒①步兵:旦日飨士卒(鸿)率罢敝之卒(过)②死:鲁肃闻刘表卒(赤)③终于:卒相与欢(廉)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五)④通"猝":成仓卒莫知所救(促)卒然边境有急(论)士①做官的人: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石)②读书人: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训)予本非文人画士(病)③有才能的人:尊贤而重士(过)以致天下之士(过)胜不敢复相士(毛)④士兵:旦日飨士卒(鸿)将①将领:廉颇为赵将(廉)晋鄙宿将(信)②带领:使将将其军归魏(信)抚①安抚:则宜抚安(赤)②巡抚:献诸抚军(促)以大中丞抚吴者(五)走①快跑:兔走触株(五)可烧而走也(赤)持剑盾步走(鸿)②趋向: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阿)事①事情:世异则事异(五)足以立事(赤)不择事而问焉(问)②从事,奉事:以地事秦(六)礼①礼仪:毕礼而归之(廉)②礼貌,尊敬:秦则无礼()礼天下之奇才(六)计计策、谋划:愚谓大计不如迎之(赤)计未定(廉)莫知计所出(指)难①困难:难去今之县令者(五)吾见其难为(庖)非常之谋难于猝发(五)②灾难(nàn):今操芟夷大难(赤)③反驳:所谓交相问难(问)愿①乐意:臣愿奉璧往使(廉)②希望:愿结友(廉)愿将军量力而处之(赤)案①几案: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取案上器击伤夫人(记)②察看:召有司案图(通"按")(廉)方①周围:今齐地方千里(邹)②并排:今操方连船舰(赤)③正直:方正之不容也(屈)④方位、方向: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张)修①长、高:邹忌修八尺有余(邹)庞然修伟(促)巨身修尾(促)②学习,效法:不期修古(五)③修建:室坏不修(项)乃重修岳阳楼(《岳阳楼记》)④整治:修守战之具(过)朝早晨:朝服衣冠(邹)春江花朝秋月夜(琵)朝①朝廷:动以朝廷为辞(赤)②上朝:相如每朝时(廉)③朝见:皆朝于齐(邹)弱国入朝(过)私①私下:私握臣手(廉)从道旁私语(柳)②偏爱: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③与"公"相对:公私之积犹可哀痛(论)蔽①遮盖:横柯上蔽(与)苫蔽成丘(狠)②蒙蔽:王之蔽甚矣(邹)面①脸:老妇必唾其面(《触龙说赵太后》)②当面: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邹)庭①院子:垣墙周庭(项)②通"廷":拜送书于庭(廉)语①言语,谈论:越人语天姥(梦游)从道旁私语(柳)②告诉:而语女曰(记)不可不语(鸿)名①名字,名称:有五谷之实而不有其名(芙)盖当时未有雁荡山之名(梦)②取名,得名: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而此独以钟名(石)皆后人以贯休诗名之也(梦)曰①说:乃谓秦王曰(廉)遽契其舟曰(察)②叫作,称作:曰师曰弟子云者(师)曰颜佩韦、杨念如……(五人)文①文字:其文漫灭(游)文曰初平山人(《核舟记》)②文章:其文约(屈)进①前进:余船以次俱进(赤)其进愈难(游)②进献:群臣进谏(邹)相如前进缶(廉)③出来做官:进亦忧、退亦忧(《岳阳楼记》)奇奇异,罕见:其见愈奇(游)大将军邓骘奇其才(张)奇单数: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好①美好:好鸟相鸣(与)②喜好(hào):寡人窃闻赵王好音(廉)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游)出①与"入"相对:己而相如出(廉)有怠而欲出者(游)②产生、发生:莫知计所出(指)③出现、显露:水落而石出(《醉翁亭记》)极尽: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观①看,观赏: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芙)观夫巴陵胜状(《岳阳楼记》)因得观所谓石钟者(石)②观察: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廉)古人之观于天地(游)③宫廷建筑:大王见臣列观(廉)④景象:非常之观(游)岳阳楼之大观(《岳阳楼记》)求①寻求、需求:求人可使报秦者(廉)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②请求:求而不得者也(送)险①地势不平坦:险以远,则至者少(游)②险要,险阻: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也(赤)云①说:昔人云将以有也(指)云有第五郎(孔)②语气词: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左)为诗云尔(孔)③如此,这样:曰师曰弟子云者(师)④云(云):天下云集响应(过)云霏霏其承宇(涉)鼓①击鼓:百姓闻王钟鼓之声(孟)齐人三鼓(《曹刿论战》)②振动:微风鼓浪(石)③鼓(乐器):瞽奏鼓(《书胤征》)④弹奏:赵王鼓瑟(廉)今王鼓乐于此(孟)⑤古代夜间计时:戊申晦,五鼓(《登泰山记》)是①正确(与"非"相对):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问)②这(虚词):是以见放(屈)当是时(鸿)所在皆是也遗①丢失:得遗金一饼(《乐羊子妻》)②遗漏、忽略:小学而大遗(师)③留下:始访其遗踪(石)④遗(wèi)送、给:先以书遗操(赤)留待作遗施(孔)得①得到,秦城恐不可得(廉)可以得富贵也(谭)②收获:往往有得(游)谓①对……说:因笑谓迈日(石)谓秦王曰(廉)②叫做,称为:可谓死君乎()有十月熟者谓之晚稻(梦)③认为:众谓余一行为可以纾祸(指)至①到达、到:左右引相如至(廉)亦不能至也(游)察①细看:徐而察之(石)②考察:子是之不察(《卖柑者言》)乐①高兴、快乐:王与百姓同乐(孟)以中有足乐者(送)乐(yuè):今王鼓乐于此(孟)异①和"同"相对:成述其异(促)迨诸夫异爨(项)芙蕖与草本诸花似觉稍异(芙)②奇怪:成述其异(促)生①生长:蓬生麻中(劝学)竹之始生(《文与可画谷偃竹记》)②与"死"相对,生存:生亦我所欲也(孟)③与"熟"相对:则与一生彘肩(鸿)④读书人:东阳马生君则(送)庑下一生伏案卧(左)可①适合:此皆言其可目者也(芙)②约计:高可二黍许(《核舟记》)备①完备:前人之述备矣(岳)请备述之(芙)②防备、准备:又备经年裹物之用(芙)豫备走舸(赤)秋①秋天:秋天墨墨向昏黑(茅)枫叶荻花秋瑟瑟(琵)②年,时代: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穰岁之秋(五)能①才能:细疏其能(促)②擅长:非能水也(劝)兼同时进行或具有:操军兼以饥疫(赤)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芙)去①离开: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廉)沛公已去(鸿)②距离:去北军二里余(赤)相去四十里(赤)③去掉: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芙)去死肌(《捕蛇者说》)执竿入城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