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中小学职业道德规范》心得体会六篇【篇一】再次学习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对规范中明确提出的“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这六点要求,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说明党和政府对我们教师行业的职业道德的高度重视,以及社会对教师职业素质的高度关注。
通过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我进一步明确了自己今后努力的方向,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一、爱国守法、爱岗敬业作为一名教师是无尚光荣的。
俗话讲:要干一行爱一行,其实只有爱一行,才能干好这一行。
既然我们选择了教育事业,就要对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不计名利,积极进取,开拓创新,无私奉献,要力求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尽职尽责地完成每一项教学工作,不求最好,但求更好。
教师对人才的培养和文化科学事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作用。
要做好教师工作,首先热爱教育事业,忠诚教育事业是教师职业道德培养的灵魂。
我们小学教师的工作对象是成长中有极大可塑性的未成年人,我们每一个教师的道德行为表现能够影响一个学生的一生。
作为教师,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其身教必然重于言教。
要在自己的职业道德方面追求卓越,追求高标准,这是构建我们未来民族道德素质的基础。
只有这样才能一心扑在教育事业上,终生献身教育,并用自己智慧的钥匙,打开学生踏入科学知识的大门,用自己崇高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
二、关爱学生、教书育人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体现了师德的核心本质。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热爱学生,了解学生,循循善诱,诲人不倦,不歧视学生,建立民主平等、亲密的师生关系,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记回报、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
这种爱是神圣的,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
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实现了其根本的功能。
爱学生,怎么爱才是真正的爱,近来一些舆论批评某些教师是“制造自卑者的教师”。
好多教师都认为,学生的优点,不夸跑不了;学生的缺点,不批改不了。
因此,他们总是批评、训斥、否定学生,而很少鼓励、表扬、肯定学生。
其实,在老师的眼里不应有教不好的孩子,爱学生就要对学生一视同仁,不能用简单粗暴的做法对待学生或歧视学生。
应当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成功,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在教学中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
做到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
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三、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在教育中,一切师德要求都基于教师的人格,因为师德的魅力主要从人格特征中显示出来,教师是教人怎样做人的人,首先自己要知道怎样做人。
教师工作有强烈的典范性,为人师表是教师的美德。
教师以身作则,才能起到人格感召的作用,培养出言行一致的人。
四、终身学习、不断进取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和技术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每个人都会面临落伍的危险。
在科学和技术发展速度如此之快的背景下,如果不经常处于学习状态,人们的知识结构很快就会落后于实践的要求。
所以,时代要求教师必须转变学习观念,确立“边学边干、边干边学、终身学习”的观念,紧跟当代知识和技术的发展步伐。
总之,我要处处以师德规范来严格要求自己,争做人民满意的教师。
【篇二】都说教师是最伟大、最神圣的职业之一;都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崇高的职业;都说教师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都说……的确,教师是神圣的,只是我无法用学者那深邃的语言去阐释教师的价值,也无法用诗人那优美的诗句去讴歌这崇高的职业,我能做的仅仅是以自己最大的努力去耕耘、去收获。
《中小学职业道德规范中》,将师德概括为六条,即: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
面对这样的师德规范,对初为人师的我来说,无法对其进行深入而透彻的理解和阐释。
更是为教师的职业属性感到困惑,在出手阔绰的群体里,看不到教师的身影;在气派的新潮一族中寻不到教师的足迹,教师仿佛只是生活的配角。
与此同时,我却真实的看到身边勤勤恳恳的老师们正用他们忙碌的背影在践行“春蚕”的理念,把“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精神诠释的淋漓尽致。
是什么让他们如此矢志不渝?于是,我开始问自己:我是否也能这样无怨无悔的去爱这个职业呢?可是,当我真正开始接触这份职业,当我看到孩子们脸上那真诚、灿烂的笑容,当我感受到来自孩子的那份温暖,那份被批评后却依然可以围着自己老师长老师短的那份温暖的时候,我便懂了,我想,这就是幸福!慢慢地,心中的迷惑消矢了,谜团舒解了,心情舒畅了!对师德规范的理解也不再局限于条条框框,基于日常的教学生活,我开始有了自己独特的理解,而这种理解完全是内心真实情感的迸发。
这其中,尤其是对“师爱”有了最为深刻的感受,所谓“爱,是植根教育的基础”,爱是一切教育的开始,也是一切教育的归宿,雅思贝尔斯说:“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可是灵魂与灵魂之间相互唤醒,谈何容易?或许,只有爱,才能让心灵影响心灵;只有爱,才能让生命唤醒生命;只有爱,才能真正呵护学生的成长。
起码我是这样理解的。
在与孩子们的相处中,我想到的不再是如何硬性要求自己的去遵循关爱学生的准则,而是让关爱学生成为我生活中最自然的一种常态。
渐渐地,我喜欢上了我的孩子们,更喜欢上了与他们在一起的日子,我想,这就是变化,这就是升华吧…审视着自己和教育,审视着自己和孩子们,我望着窗边那挂满白色花苞的吊兰,心想,我和孩子们的故事开始了。
毫无疑问,每个故事的情节必然是坎坷曲折、跌宕起伏的,我们也不例外,路上会有无奈,会有疲惫,不加隐瞒的说也想过退缩。
但想想孩子们,我只能将无奈转化为坚忍,把疲惫升华为奋起!就像花苞的盛开还需几缕阳光,还需一段时日,我们的故事会如这花一般,还有很长的一段路程,但我相信,微风袭来,它会静静的盛开,散发缕缕香气!谁说教师清贫?我们的富有只有自己深知!谁说教师是生活的配角?我们的幸福只能自己去感受!向前走,不忘初衷,我们的人生必定饱满!向前走,与孩子游刃有余的共同成长,必定有幸福相伴!【篇三】目前,中小学教学中仍然存在着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那就是:教师很辛苦,学生很痛苦。
“教师很辛苦”最直接的原因之一就是大量繁重而无效的备课占用了教师的时间和精力,所以我们应该依据“有效教学”理论对教师备课进行改革。
有效教学理论作为“新课改”的理论基础之一,其核心问题就是教学的效益问题。
“备课”是教师重要的教学行为,更应注重效益。
一、备课的目标要重实效。
新课程有新“课标”,教师备课的真正目标就是如何达到新“课标”的要求。
传统的备课一是目标不正确、不实在,如很多教师的备课只是为了完成任务,所以要么没有目标,要么目标不合实际、不具体;二是目标多注重知识传授与获取,强调教师教学行为的结果和学生行为的结果。
这样的备课目标对于学生的发展显然是无效或效益很低的。
新“课标”要求教师备课的有效目标必须既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又强调师生双边、多边活动的过程。
二、备课的形式要合实际。
传统的备课形式主要是教师独自一人或冥思苦想、或照抄参考资料,且必须每个过程,每句话都要用备课本写出来,“备课”实际上成了“背课”,尤其是教师上优质课、示范课总是把教案记熟,然后按“台词”去“演戏”。
这样的备课形式与“课改”促进教师的提高和学生的发展之宗旨是相悖的,只能使教师吃力不讨好。
新的备课形式应该是丰富多样、灵活多样的,要因课程内容,教师能力水平的不同而异。
如活动类课程,应以场所、器材、学具及活动的组织安排等准备为备课形式,自然实验课应着重花功夫做好实验的物质准备、分组安排等,这些类型的课不必拘泥于将一切都写在备课本上。
有平行班级的,应大力提倡“集体备课”方式。
而教龄长、经验丰富、素质高的教师,提倡在书上“点画批注”,让他们腾出精力和时间搞研究。
三、备课的评价要促发展。
传统的备课评价对每个教师、每门课程的备课要求几乎都是一律的。
如“环节”都要有“目标要求”、“重难点”、“教具准备”、“导入”、“经过”、“小结”、“作业”等,缺一项就视为不合格,这样做的弊端就在于忽视了学科特点,扼杀了教师的创造性。
按照“课改”的新要求,教师的备课评价应该体现学科特点、教师特色,要有利于教师的提高,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无论是哪一门课,无论是老教师,还是年轻教师,只要能按这个总要求去备课,就都是好的备课。
所以,建立一套符合“课改”要求的新的备课评价标准,是促进教师有效备课的关键。
我们认为新的备课评价标准应把握一下原则:照搬照抄要严禁,千篇一律要否定,过程思路有特色,促进发展目标明。
四、备课的研究要花气力。
长期以来,大多数学校把教学研究的重点都放在“课堂教学及其评价”上,而对备课的研究则相对忽视。
众所周知,备课是教学的重要行为之一,是教师上好课的关键,如果备课无效,教学就必然无效。
我们花气力研究备课实际上是“磨刀不误砍柴工”。
所以我们认为备课的研究应比教学其他环节的研究更为重要,要大力提倡和实施有效备课。
学校教导处和研究组应就备课列出研究专题,如“不同类型课的备课形式”、“怎样才能备出特色”等。
只要我们更新观念,坚持不懈,一定会探索出一条符合“课改”要求的“有效备课”新路子。
【篇四】《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指出:“关爱学生。
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做学生良师益友……关心学生健康……”作为新时代的人民教师,我们应该紧跟时代步伐。
在关心学生身体健康的同时,更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把住学生脉搏,摸清学生喜好。
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场合对学生进行润物细无声的教育。
下面是我学习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领悟其中精髓之后进行的一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日记一:今天小弟弟来我家。
妈妈对他又是亲又是抱的,还把我喜欢的玩具和零食拿给他,热情得真够可以的。
对我却不闻不问,好像我是隐形人似的。
气死我了!日记二:小弟弟又来了,而且闯祸了。
他把我最最宝贝的图画书给撕了,我气极了,伸手就给了他一个暴栗。
妈妈不但不帮我,还批评我说弟弟才4岁,你已经9岁了,你也下得去手?我要把小弟弟撵回去,我恨死他了。
我要把妈妈抢回来。
连着两个星期收到小婷(化名)这样的日记了,我很为她担心。
这可是典型的“自我中心主义”啊!她独霸着父母的爱,不允许父母去关心别人、爱别人,否则就犹如嫉火焚身一般。
她自己更是对别人充满了敌意。
在她身上根本就没有关心别人的品质,和爱别人的能力。
我决定好好了解了解情况,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和手段来改变这种状况。
我把小婷请到办公室,问她:“小婷从你的周记里,我知道星期天小弟弟来你家了。
小弟弟还把你最最宝贝的图画书给撕破了,是吗?”小婷嘟着嘴说:“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