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术讲义
在通电治疗前使用静脉麻醉剂和肌肉松弛剂,麻 醉剂诱导麻醉,肌肉松弛剂使原来强直性阵挛发作变 为松弛性肌肉纤维颤搐发作。导致治疗过程中无明显 的抽搐发作,显著降低肌肉抽搐带来的副作用,进一 步扩大适应症,属于改良后的电休克。
三、电休克治疗的生理生化机制
电休克治疗产生疗效的生理生化机制至不十分清楚!
当时匈牙利医生Meduna在学习文献时发现,早发性痴呆(精 神分裂症的早期名称)患者急性期如果出现癫痫发作,那么在发 作后他的精神症状就会有所减轻,且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在自发 抽搐发作后,精神症状也会有所缓解。所以Meduna猜测抽搐可能 会减轻精神病人的精神症状,于是开始寻找方法来诱导精神病人 发生抽搐。经过多方尝试,最终选择了给精神病人肌肉注射樟脑 油的方法。首例患者经过18天5次治疗,木僵症状得到完全的缓 解。后来Meduna在德文版的《精神神经病学案卷》上对自己的研 究进行了相关介绍,受到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因樟脑油诱发抽 搐的副作用较多,后来Meduna改用戊四氮诱发抽搐,戊四氮抽搐 疗法迅速在欧洲传播。
第二章 电休克(抽搐)治疗原理
一、电休克治疗的基本原理 电休克是利用短暂适量的电流刺激大脑,引起短
暂的意识丧失,从而达到治疗精神障碍的目的。即当 一个电压作用于头部,对大脑发出足够的电子数(电 量)产生了足够的电能(电压*电量),使足够的脑细 胞膜产生同步去极化,从而使大脑细胞诱发产生一次 抽搐,表现为癫痫大发作。 二、无抽搐的发生原理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 术
目录
第一章 电休克治疗的发展历史 第二章 电休克的治疗原理 第三章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第四章 无抽搐电休克实际操作规范 第五章 实际案例操作 第六章 电休克治疗的副作用及处理
第一章 电休克(电抽搐)治疗的发展历史
20世纪初期欧洲有学者提出精神分裂症和癫痫之间存在“拮 抗”关系的观点。当时医学界流行着一种说法,即“患癫痫的人 不会患精神分裂症”。
一、适应症 1.抑郁状态、严重抑郁,有严重消极观念、自伤、自杀企图
和行为或明显自责自罪者。 2.极度兴奋躁动、冲动伤人者。 3.缄默、违拗、拒食、拒药、木僵状态或亚木僵状态。 4.精神疾病处于精神运动性兴奋,或有严重的焦虑、强迫者。 5.明显幻觉、妄想。 6.癫痫性精神障碍、分离转换障碍、严重应激反应等。 7.药物治疗效果不明显、对药物不能耐受或不适于药物治疗
1.有观点认为患者会把电休克当做惩罚方式;甚至认为患者 在意识丧失前,会体验到一种濒死的感觉,使之出现再生 的意念而出现疗效。
2.有观点认为电休克改变了脑功能,增加了脑部受体对药物 的可利用性。
3.有观点认为电休克改变了神经递质系统的变化和电刺激引 起的抽搐能使神经细胞发生改变。
…
第三章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6.急性重症全身感染性疾病。 7.严重呼吸系统疾病如严重的支气管炎、哮喘、活动性肺 结核。 8.服用对循环及呼吸有明显抑制作用的药物,如利血平片 等。 9.严重的肝、肾及内分泌疾病。 10.由于躯体疾患引起的明显营养不良者。 11.严重骨和关节疾病、韧带断裂等。 12.儿童、孕妇应慎用。
电休克(电抽搐)治疗于1938年由意大利神经精神病 学家发明创用,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已经成为一种 经典的、行之有效和安全便捷的治疗方法,可以说是精神 科治疗领域里唯一经受住了时间考验的一种治疗手段,尤 其对严重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的紧张型症状群有显著疗效。
在国内精神科治疗领域已经是最为广泛、基本的治疗 手段之一,也是一个现代精神卫生机构标志性的技术之一。
后来,Sakel意外发现胰岛素昏迷导致癫痫抽搐的方 法。但无论是注射樟脑油、戊四氮的方法,还是使用胰岛 素昏迷导致癫痫抽搐发作的方法,副作用都十分严重。
1934年意大利人Ugo Cerletti在获悉Meduna的药物抽 搐疗法后开始在动物身上试验电抽搐疗法,因为他坚信电 流是引起抽搐发作的最简便的方法。开始的试验,正负电 极的安置位置分别在动物的口腔和肛门,可想而知,通电 时电流经过心脏干扰了心肌生物电节律,试验动物死亡率 高。后来研究中电极的安置位置改为动物的两颞部,实验 动物无一死亡。此后又进行了近2年的实验神经病理学研 究,排除了抽搐对脑组织造成损害的可能性以及确认治疗 的安全性之后,才于1938年最终用于人类的治疗。
当时电休克技术在精神医学领域可以说时划时代,也 是史无前例的,迅速被后来的许多国家接受和使用。随着 技术的进步,电休克治疗仪不断得到改进。最初的发明者 Ugo Cerletti等人一度被认为是电气工程师而非医生。
1940年Bennertt首次采用南美箭毒作为肌肉松弛剂, 使原来电休克时发生的剧烈强直性阵挛发作,变为松弛性 肌肉纤维颤搐发作,有效的消除了骨折和关节脱位等并发 症。1944年,Liberson提出短脉冲电流刺激以减少电休克 治疗对记忆功能的影响。1951年Holmberg使用琥珀胆碱代 替南美箭毒,成为当今改良电休克治疗时常用的肌肉松弛 剂。1955年Saltzman将静脉麻醉药物硫喷妥钠引入电休克 治疗过程中,消除了使用肌肉松弛剂后患者可能出现的窒 息感及对电休克治疗的恐惧感,至此,电休克治疗的技术 要素基本完善。
者。 8.难治性精神疾病或须长期维持治疗者。 (国内有治疗恶性综合征的报道,效果都比较满意。)
二、禁忌症 除了对麻醉药物和肌松剂过敏者,无抽搐电休克治疗
无绝对禁忌症。尽管如此,有的疾病可增加治疗的危险性, 我们称为相对禁忌证,必须高度注意。
具体如下: 1.最近的颅内出血,大脑占位性病变或其他增加颅内压 的病变。 2.心脏功能不稳定的心脏病、心肌炎、严重的心律失常。 3.嗜铬细胞瘤,出血或不稳定的动脉瘤畸形。 4.严重高血压。 5.青光眼、视网膜脱离。
1938年电休克(抽搐)技术被发明后,1939年即由西
方国家传入我国,但未能得到推广。50年代中期国内厂家 仿造国外的电休克治疗仪器并小批量生产后,电休克治疗 技术才得以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当时主要是有抽搐的电休 克治疗技术。文革期间电休克治疗曾被视为“迫害劳动人 民的三大法宝”之一,在全国停止使用,后因迫切的治疗 需要才逐步开禁。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国内才开始淘汰 有抽搐电休克技术,全面推广无抽搐电休克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