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先秦史单元测试题学号姓名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80分()1.夏朝统治的中心地区在今A、晋南豫西B、晋西豫南C、陕南豫西D、冀南豫北()2.在下列历史事件中,导致王朝更替的是A.盘庚迁殷 B.牧野之战 C.城濮之战 D.国人暴动()3.据史书记载,奄国(今山东曲阜)曾随武庚叛周。
平叛后长子伯禽于奄国称鲁,并辖“殷民六族”。
“殷民”指A.夏人后裔 B.商代遗民 C.周朝百姓 D.少数民族()4.公元前18世纪平王东迁后,朝野出现的现象是①周室衰微王命不行②迁都频繁异姓反叛③列国内乱诸侯兼并④尊王攘夷大国争霸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5.西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到战国时期“废井田,开阡陌”,直接反映了A.分封制的瓦解 B.社会性质的变化 C.王权的加强 D.土地所有制的变化()6.书称“商邑翼翼,四方之极”主要指商朝A.疆域空前辽阔 B.都城已成为繁荣的商业都市C.经济发达、城市遍布全国 D.都城建筑宏伟华丽()7.完整地说,我国的“青铜时代”应包括A.夏、商 B.商、周 C.西周、春秋、战国 D.夏、商、周()8.下列关于夏、商、西周社会经济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农业物品种增多,后来习称“五谷”都已种植B.牛耕开始出现并逐步推广C.青铜铸造业发达,称为“青铜时代”D.夏、商、西周的都城是全国政治、交通中心()9.夏朝的奴隶主常常驱使奴隶在田野进行集体耕作,其根本原因是A.奴隶的地位低下 B.奴隶主极其残忍C.当时的畜牧很少 D.当时工具和技术落后()10.夏商两代的覆亡中,我们可以得到的历史教训是国君应该A.重视教育 B.勤政爱民 C.发展经济 D.增强国力()11.有关夏、商、西周三代交通与商业发展表述,不正确的是A.夏朝交通工具已有车、船 B.商民善于经商,后来经商之人被称作商人C.西周都城镐京交通发达 D.夏朝已设旅舍与邮驿传递制度()12.我国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政治、经济、文化格局确立于先秦时期,其主要依据①形成了全国性的商业市场②掌握了先进的耕作技术③集中了所有手工业中心④全国性的政治中心所有地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③④()13.下列水利工程位于淮河流域的是A.郑国渠 B.都江堰 C、芍陂 D、西门豹渠()14. “相地而衰征”和“初税亩”的直接作用是A.促进了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 B.导致土地所有制发生重大转变C.加快了新兴封建制度的确立进程 D.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15.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生产有重大发展,其突出标志是①青铜农具的普遍使用②铁制农具的出现和推广③棉花种植的逐步普及④驭牛耕地的产生和推广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①②④()16.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完成了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变,其主要途径是通过A.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B.统一战争C.变土地国有制为土地私有制 D.变法运动()17.下列各项,可以作为中国奴隶制开始瓦解标志的是A.使用铁器和牛耕 B.鲁国实行按亩收税C.商业繁荣,城市兴起 D.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18.“战国七雄”局面的出现反映了当时的历史发展趋势是A.诸侯割据混战更加扩大 B.人民遭受灾难更加严重C.历史朝着统一的方向发展 D.封建制度逐渐确立()19.战国七雄中位置处于最南边的是A.秦国 B.楚国 C.齐国 D.赵国()20.《吕氏春秋》载:“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说明 A.春秋时采用铁器和牛耕技术 B.私田主人的土地私有权得到承认C.私田数量急剧增加 D.封建生产方式比集体耕作井田进步()21.战国时期,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的因素有①诸侯割据混乱②封建城市的兴起③商鞅变法中的农本政策④度量衡的混乱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22.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冶铸业的重要发明是A.青铜造型艺术 B.百炼钢技术和灌钢法 C.金银错技术 D.铸铁柔化处理技术()23.在战国变法运动中,提出了“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理”的思想家是A.墨子 B.孟子 C.商鞅 D.荀子()24.墨子说:“尽也农夫之所以早出暮入,强乎耕稼树艺,多聚菽粟,而不敢怠倦者,何也?曰:彼以为强必富,不强必贫;强必饱,不强必饥,故不敢怠倦。
”反映战国 A.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生活悲惨困难 B.奴隶地位低下,阶级矛盾日益激化C.铁器牛耕推广,奴隶主役使奴隶去开荒 D.剥削方式改变,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25.孔子日:“仁者,爱人,爱有差等。
”墨子日:“兼相爱,交相利”、“爱无差等”。
造成这种分歧的根源是A.所处时代不同 B.代表的阶层利益不同C.学术思想不同 D.谈论的问题不同()26.《史记·商君列传》记载:“甘龙曰:‘圣人不易民而教,知(智)者不变法而治。
因民而教,不劳而成功;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
’”甘龙的核心主张是A.遵循先代旧制 B.因时进行变革 C.加强思想控制 D.强化专制统治()27.下列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科技技术的成就表述不正确的是A.《春秋》记载了世界上最早的哈雷彗星运行情况 B.春秋时,我国历法已形成自己固定的系统 C.《墨子》里记载了大量的物理学知识 D.扁鹊四诊法:望即望气色,闻即闻气味,问即问病情,切即按脉搏()28.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了人文精神和现实主义的创作态度的作品是A、《诗经》B、《离骚》C、《孟子》D、《庄子》()29.下列关于楚国历史与文化的表述中,错误的是A.春秋时期,楚庄王称霸中原 B.春秋后期,越王勾践攻破楚都C.战国时期,楚都郢商业繁华 D.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帛画,出土于长沙()30.吴起在楚国变法,最后被乱朝的大臣乱箭射死;商鞅在秦国变法,在秦孝公死后被处以车裂之刑。
这些史实反映的实质的问题是A.吴起、商鞅为了推行新法,严刑少恩,不得民心 B.改革要适应历史发展规律C.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争夺统治权的斗争异常激烈 D.吴起、商鞅变法的时机还不成熟()31.“仁”的思想在先秦时期的进步意义主要是A.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B.抑制统治者的暴政C.成为各国变法的理论依据D.奠定“非政”主张的思想基础()32.郭沫若曾指出:“东周列国的社会制度的变革到春秋末年以后才达到质变的阶段”。
最能证明这一观点的是A.春秋争霸战争 B.“战国七雄”的出现C.战国通过变法废除奴隶制,确立封建制D.周王室更加衰微()33.《史记·商君列传》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
”是因为商鞅A.允许工商者入仕为官B.准许土地自由买卖C.承认土地归私人所有D.规定按军功授爵赐田()34.战国七雄争霸的格局形成的标志是A、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B、中原形成齐魏交战的新局面C、长平之战D、葵丘会盟()35.战国时期的下列各国中,不与匈奴所在地域接壤的是A秦国B魏国C赵国D燕国()36.下列关于我国使用铁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我国是世界上首先使用铸铁的国家B.我国在西周晚期开始出现铁农具C.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已发明了铸铁柔化技术D.战国时期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37.关于《考工记》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它是战国时期出现的有关手工业工艺的专著B.它记述秦国官营手工业各个工种的设计规范和制造工艺C.手工业技术的发展是《考工记》出现的最基本条件D.它反映出我国手工业技术水平在世界上的地位()38.下列哪项的手工业技术是用于漆工艺制造的A.铸铁柔化处理技术B.夹纻技术C.金银错技术D.用曲造酒技术()39.“(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以上表述,主要肯定了商鞅变法的①令民为什伍,实行连坐法②重农抑商,奖励耕织③奖励军功,按功受爵④燔诗书而明法令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②④()40.从西周初期分封至秦统一前,一直作为诸侯国而存在者是图中的二、材料解析题41. 材料一: (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材料二: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原注:开谓刑严峻则政化开,塞谓布恩赏则政化塞,其意本于严刑少恩)。
卒受惩名于秦,有以也夫!(1)从材料一归纳,商鞅变法带来怎样的社会结果?(不得摘抄原文)为什么会出现“民勇于公战”的局面? (3分)(2)太史公的评价是否有道理?为什么? (4分)(3)据材料一、二概括商鞅变法能够成功的原因。
(2分)三、问答题42.公元前8世纪中期到公元前3世纪晚期,我国社会形态发展的最主要特征是什么?这一特征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领域各有哪些反映?其内在联系如何?(11分)二、材料分析题答案要点:(1)结果: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富足,遵纪守法。
原因:商鞅变法,奖励军功,按功授爵。
(4分)(2)材料二认识到商鞅变法也有消极性,但认为商鞅“天资刻薄”“严刑少恩”是其受恶名,最后被车裂的根源是片面的。
商鞅的悲剧结局,是因为变法极大打击了旧贵族势力,遭到了他们的仇视。
商鞅作为法家人物,主张以严刑峻法统治人民,保证了改革的进行,也起到积极作用。
(6分)(3)因为变法顺应历史发展潮流,获得人民群众支持。
其人个性果断,坚持自己主张,严刑峻法是成功原因。
(4分)。